打字猴:1.705478124e+09
1705478124
1705478125
1705478126 15-13 九口锅遗址是古钓鱼城中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兵工厂,是用来炮制火药的石锅遗址,处于钓鱼城山头的一大片岩石上
1705478127
1705478128 在重庆市合川区到钓鱼城的盘山公路上,钓鱼城历史博物馆馆长池开智说,我们已经迈进巴蜀历史上最固若金汤的城堡,时间回到宋代,没有一支军队能在这里通行,连最剽悍的蒙古铁骑也不例外。窗外,磅礴的雾气使得嘉陵江笼罩在萧瑟的氛围之中,江水浑浊不堪,湍急的浪花流过浅滩,拍打在暗黄色的江心洲上。
1705478129
1705478130 七百多年前,或许也是这样一个阴冷的日子,蒙古大军陆续云集在钓鱼城下:先锋汪德臣率军潜伏在城西,伺机夺取外围山寨;万户史天泽列阵,封锁嘉陵江;河南新军万户郑温率领四千精兵巡逻,切断钓鱼城与周围山寨的联系;李忽兰吉领战船两百艘,夺取宋军粮船。几天后,完成部署的蒙军对钓鱼城奇胜门、护国门、小东门、镇西门发动了潮水般的攻势,但均被击退。此后大雨连续下了二十多天,迫使蒙军暂停攻击,内三层外三层将钓鱼城围得水泄不通。
1705478131
1705478132 战不能胜,蒙军试图偷袭。在一个叫马鞍山的地方,池开智让司机停车,走到盘山公路下方。他告诉我,几年前,盘山公路塌方,露出一个洞口,当时还以为是座大墓,坑中出土了大量擂石、石磨以及碎瓷片,这才发现原来是条地道。宋代不乏“地道战”先例,比如河北省永清县地下就隐藏着纵横数百里的砖砌地道,这是宋朝为防御辽国的地下防线。史书记载,蒙古军队常常在攻城时以地道奇袭,大多学者相信,这条地道的开凿者正是蒙军。
1705478133
1705478134 跳进一个深约2米的土坑,手脚并用爬上5米远,前方已没有一丝亮光。我燃起蜡烛,借助微弱的烛光,石壁上的凿痕历历在目。洞外,池开智大声提醒我注意两壁的凿痕,凿口对着钓鱼城,也就是城外的蒙军挖了这条地道。地道两边高,中间低,如同倒立的汉字“凸”,宽约1.5米,两人并排也能快速通行。这条地道所起到的战略效果,史料并未有记载,不过从它已被擂石、石磨填塞来看,显然已被宋军察觉了。
1705478135
1705478136 在一座孤城下被困长达四个月之久,使得一向战无不胜的蒙古将士颇为懊恼。6月,立功心切的汪德臣单骑到城下喊降:“王坚,我来活汝一城军民,宜早降。”话音未落,被飞石击中,死于军中。汪德臣之死令蒙哥大为恼怒,他令人在龟山堡修建高台,上建桥楼,楼上竖起桅杆,上架木车,欲一观城中虚实。木车刚升起来,城上火炮、飞石宛若雨下,桅杆被打断,蒙哥为炮风所震(也说被擂石击中),在送到重庆缙云寺半路一命呜呼,临终前留下遗诏:“我之婴疾为此城也,不讳之后,若克此城,当尽屠之。”金庸小说《神雕侠侣》第三十九回《大战襄阳》中,描绘过襄阳城下的一场大决战。蒙古南北两路大军夹攻襄阳,在城外筑起十余丈高的高台,国师金轮法王将郭襄绑上高台,胁迫郭靖投降。黄药师、周伯通、一灯大师布置“二十八星宿大阵”,出城迎战;危急关头,杨过乘大雕赶到,救了郭襄,转而上马冲到蒙哥面前,拾了拳头大小的石子,“呼”的一声掷出,蒙哥倒地毙命。其实,金庸把钓鱼城战役搬到了襄阳城,历史上的蒙哥死于钓鱼城下,打死蒙哥的也不是大侠杨过,而是宋将王坚。
1705478137
1705478138 大汗的惨死激起蒙军疯狂的报复欲望,根据《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记载,蒙军护送蒙哥灵柩北归,见人就杀,沿途惨死者竟达两万余人。蒙哥死后,十万大军陆续撤离钓鱼城,其弟阿里不哥图谋帝位,忽必烈其时正领兵攻打鄂州,匆忙引兵北还,行至蒙古开平府,决定先发制人,自立为大汗,这就违反了蒙古召开忽里勒台推举大汗的传统,呼伦贝尔草原重新陷入战乱之中,忽必烈用了五年时间才重新统一蒙古各部。蒙古退军也使得南宋王朝又苟延残喘二十余载,宋理宗和他的大臣们在一派歌舞升平和蟋蟀在竹筒的争斗声中,继续过着骄奢、闲散的生活。
1705478139
1705478140 而西征的旭烈兀,一路剿灭了木刺夷(今伊朗),攻占黑衣大食国都八哈塔(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此时正在与埃及作战,为争夺汗位,旭烈兀令大将怯的不花率领两万蒙军镇守叙利亚,自己率大军匆匆东还。怯的不花在阿音·扎鲁特草原遭埃及军队设伏,两万蒙军几乎全部遇难,饱受蒙古铁骑蹂躏的中亚、非洲人与他们的国度、文明,才得以在战火中保存下来。倘若不是蒙哥在钓鱼城下殒命,蒙古与埃及之间孰胜孰负犹未可知,世界历史恐怕也要改写。
1705478141
1705478142 此后,蒙军又对钓鱼城发动了不下数十次进攻,却始终无法以武力征服这座城池。此时方山城堡或降或陷,或围或困,钓鱼城如独木般支撑着大宋王朝破败的疆土。明人邹智曾言:“向使无钓鱼城,则无蜀久矣。无蜀,则无江南久矣。宋之宗社,岂待崖山而后亡哉!”
1705478143
1705478144 丹青
1705478145
1705478146 蒙哥殒命后,四川军民迎来了短暂的宁静,此后四川又修筑了若干山城,比如重庆多功城。多功城扼守翠云山巅,山形如同“凸”字,峭壁林立,不易攀登,设有东、西两道城门,西城门券顶之上,“端明殿学士大中大夫四川安抚制置大使朱”楷书题记至今犹存。(图15-15)四川诸多安抚制置使中,姓朱的只有朱禩孙一人,宋度宗咸淳六年至十年(1270—1273)主持四川防线。当年,在成都虎口脱险的朱禩孙,历任知泸州兼潼川路安抚、四川制置使,他效仿余玠,在蜀中遍筑山寨、山城,甚至上书朝廷请求以俸禄犒赏三军,被誉为余玠之后的西蜀良将。
1705478147
1705478148 长宁凌霄城则是朱禩孙为抵御从云南北上的蒙军增设的,它也是最后一座被攻破的山城——就算南宋已然灭亡,凌霄城仍未放弃抵抗。这座血性十足的山城,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不过探访之路却是艰难无比。在宜宾市长宁县梅硐镇,当地人告诉我,凌霄城上的住户早在20年前便搬下山来,山顶满是荒草与腐叶,山路那么多年没人走了,荆棘密布不说,许多路段可能垮塌了。他们说的一点不错,凌霄城并不热情,迎接我的,唯有阴雨、青苔、毒蛇和仅容一人通行的山路而已。这座曾经威震四川的山城,用这样的方式将自己封存于深山中。
1705478149
1705478150
1705478151
1705478152
1705478153 15-14 江北多功城扼守在重庆翠云山上,城墙呈一个闭合的“葫芦”形
1705478154
1705478155
1705478156
1705478157
1705478158 15-15ᅠ江北多功城城门拱券上,宋代题记犹存
1705478159
1705478160 700多年前的一天,一队风尘仆仆的兵马来到凌霄山,为首的武将是南宋长宁军守臣易士英。连日来,易士英与部将遍访长宁军境内山川,试图寻找一处同钓鱼城、云顶城那样的方山,修筑城堡,以抵御从云南北上的蒙军。易士英的长宁军,主要负责今长宁县、兴文县一带防务,蒙军攻蜀数十年来,长宁军并非正面战场,因而少有战事,忽必烈突率蒙军南下云南,史称“斡腹奇谋”,此举使得四川宋军大有被南北夹击的风险,原本风平浪静的长宁军也在此时被推到了前线。
1705478161
1705478162
1705478163
1705478164
1705478165 15-16 凌霄城如同一只皇冠,横亘在山巅
1705478166
1705478167 易士英与部将,最终选择在凌霄山筑城,此山海拔1001米,四面悬崖绝壁,仅有两条山路可以上山:一条与仙峰山相连,连接处有条宽达数丈的天然裂缝,人称“断颈岩”,过去仅有吊桥相通;另一条虽无这般天险,山路却在悬崖上盘旋,百折缭绕,人称“四十八拐”。
1705478168
1705478169 “四十八拐”岩壁至今仍保存着一面高2.52米、宽1.53米的《南宋建城纪事》题刻,记录了凌霄城筑城始末:“宋宝祐乙卯年,鞑贼自云南斡腹。越明年,制臣蒲泽之以天子命,命帅臣朱禩孙措置泸叙长宁边面。又明年,城凌霄,为屯兵峙粮、出攻入守据依之地。闰四月经始,冬十月告成。长宁守臣易士英任责、潼川路总管朱文正督工。”
1705478170
1705478171 脚下的这条小路,铺的不是石板,而是比马蹄大一点的石块,野草、蕨类植物从石块缝隙间疯长,遮住了原本就不清晰的古道。古道许多地方业已垮塌,无路可走,我只能攥着野草,猫着腰跳到不远处的石块上,这个动作需要精准,一旦失足,脚下便是数百米高的悬崖。山中多雨,云雾在山中翻滚飘荡,一如当年风起云涌的历史。
1705478172
1705478173 正午,在经过四个小时跋涉后,我终于看到了凌霄城,它已迫不及待地向我展示它森严的堡垒。暗黄色的城墙在青碧色的树木与杂草中时隐时现,凌霄城如同国王的王冠,盘踞在山巅,威严而不失气度。而它也无愧于“王冠”的美誉,在南宋末年四川83座山城中,凌霄城是最后一座沦陷的山城,就算蒙军已经攻占了临安城,却依旧对它无可奈何。
[ 上一页 ]  [ :1.7054781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