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565791
1705565792
[14] 《沽名钓誉的犯罪》(Verbrechen aus Ehrsucht )是奥古斯特·威廉·伊弗兰于1784年首演并发表的剧作;席勒建议的标题与他在1786年发表的小说《受侮辱的罪犯》的初版标题“Verbrecher aus Infamie”有异曲同工之妙。
1705565793
1705565794
[15] Zit. n. Berger 1924,Bd. 1,S. 395.
1705565795
1705565796
[16] Zit. n. Berger 1924,Bd.1,S. 397.
1705565797
1705565798
[17] 弗里德里希·威廉·高特(Friedrich Wilhelm Gotter,1746~1797),德国剧作家、诗人;《黑人》(Der schwarze Mann. Eine Posse in zwey Akten )是他作于1784年的一部讽刺短剧。
1705565799
1705565800
[18] “卜丁化”原文为“Flickwort”,由德语中的“补丁”(Flicken)以及“词语”(Wort)两个词新造而成,故译为“补丁话”的谐音,意在讽刺“狂飙突进”戏剧作品中的人物情绪激烈的表达,通常只呼喊几个词,而不是逻辑连贯地说出整个句子,从这里引用的“卜丁化”的台词中便可见一斑。
1705565801
1705565802
[19] Zit. n. Berger 1924,Bd.1,S. 396.
1705565803
1705565804
[20] Zit. n. Buchwald 1956,Bd. 1,S. 425.
1705565805
1705565806
[21] Streicher 1959,S. 212.
1705565807
1705565808
[22] Zit. nn. Berger 1924,Bd. 1,S. 393.
1705565809
1705565810
[23] 弗里德里希·路德维希·施罗德(Friedrich Ludwig Schröder,1744~1816),德国演员、导演、剧院总监,自1771年起主理汉堡剧院,曾于1781年短暂地执掌维也纳宫廷剧院(Hoftheater)。施罗德本人是共济会成员。
1705565811
1705565812
[24] Zit. n. Berger 1924,Bd. 1,S. 393.
1705565813
1705565814
[25] “光照派”是德国的一个秘密组织,1776年由亚当·魏斯豪普特(Adam Weißhaupt,1748~1830)在巴伐利亚的因戈尔施塔特(Ingolstadt)建立,它反对天主教会,宗旨是通过启蒙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普遍自由,消灭剥削与统治关系;其名中“光”的意象正与“启蒙”(Aufklärung)“照亮”的本意相呼应。光照派试图用其理念影响诸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其目标,为此提倡会众进入现行统治体系担任职务,暗中为实现启蒙运动的政治目标做好准备。但结社内部却等级森严,会众相互监视,而会长独揽大权。18世纪晚期盛行多种与光照派相关的阴谋论,甚至有传言认为法国大革命就是由光照派策划的。当时有不少名人,包括歌德与魏玛公爵卡尔·奥古斯特等,或似乎加入了光照派,或是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其中有不少同时又是共济会成员。随着“光照派”秘密活动愈演愈烈,也引起了统治者的警惕。1784年,新近继承巴伐利亚公爵头衔的普法尔茨选帝侯卡尔·特奥多尔发布敕令,禁止一切未经授权的结社,“光照派”也在取缔之列。
1705565815
1705565816
[26] 1773年,教宗克勉十四世(Clemens ⅪⅤ,1705~1774)在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压力下,宣布取缔建于15世纪的天主教团体耶稣会(Jesuitenorden,拉丁语称Societas Jesu )。耶稣会致力于传播天主教——著名的传教士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1~1666)便是耶稣会士——并宣扬对教廷的效忠,反对宗教改革并试图对新教诸侯施加影响,使之皈依天主教,并根据1555年《奥格斯堡宗教和约》(Augsburger Religionsfrieden)中“教随国定”的原则扩大教廷的势力范围。为达此目的,耶稣会不惜煽动混乱,散播谣言,以此削弱世俗君主的权力,故在启蒙时代陷入人人喊打的境地。不过,庇护七世(Pius Ⅶ,1742~1823)在1814年撤销了取缔耶稣会的敕令。
1705565817
1705565818
[27] 席勒于1784年6月26日做了这场演讲,并在1785年《莱茵塔利亚》第一期上全文刊载了演讲(未改标题)。直到1802年编著《短小散文著述》第四卷时,席勒才更改了题目,并做了大幅修订,删去了整个导言部分,以及关于莎士比亚与自己的戏剧《强盗》相关的若干段落。参见MA 5,S. 1266。
1705565819
1705565820
[28] MA Ⅴ,S. 813.
1705565821
1705565822
[29] MA Ⅴ,S. 813.
1705565823
1705565824
[30] MA Ⅴ,S. 818.
1705565825
1705565826
[31] MA Ⅴ,S. 828. 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六卷),第12页,有改动。《席勒文集》选译的是1802年修订后的版本。
1705565827
1705565828
[32] MA Ⅴ,S. 819.
1705565829
1705565830
[33] 让·勒朗·达朗贝尔(Jean le Rond d’Alembert,1717~1783),法国物理学家、启蒙主义哲学家,同时也是《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 )的主编之一。1757年,达朗贝尔在《百科全书》第七卷中发表了词条“日内瓦”(Genevé),提议在城中设立一座剧院作为其政治昌荣的点睛之笔。但卢梭却表示坚决反对,在1758年作《致达朗贝尔的信》(Lettre à d ’Alembert )回应,认为剧院耗费财政,同时戏剧情节有违伦常,戏子污浊风气、败坏道德,因此戏剧不可能“有改变人的感情和社会风尚的功能”。参见[法]卢梭《致达朗贝尔的信》,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11,第33页。
1705565831
1705565832
[34] MA Ⅴ,S. 820.
1705565833
1705565834
[35] MA Ⅴ,S. 823. 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六卷),第5页。
1705565835
1705565836
[36] MA Ⅴ,S. 826. 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六卷),第9页。
1705565837
1705565838
[37] MA Ⅴ,S. 826. 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六卷),第9页。
1705565839
1705565840
[38] MA Ⅴ,S. 826. 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六卷),第15页。
[
上一页 ]
[ :1.70556579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