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567409
1705567410
在席勒缓缓恢复的同时,德国国内四处流传着他已经去世的谣言。6月底,谣言甚至传到了哥本哈根。以延斯·巴格森和丹麦首相恩斯特·封·席莫尔曼(Ernst von Schimmelmann)[31] 为首的席勒崇拜者们当时正想要在哥本哈根为他们最爱的诗人办一场盛会,以表达对席勒的敬意。于是喜事成了丧事。众人朗诵了《欢乐颂》,巴格森为之加入了一段告别的诗行:“我们逝去的朋友,万岁!/所有朋友齐声呼喊!/他的精神将把我们萦绕,/就在这希腊的天国之林。”[32]
1705567411
1705567412
当丹麦的朋友们听说席勒还在人世的时候,都觉得他们像死而复生了一样。这几位朋友,特别是首相席莫尔曼和奥古斯腾堡公爵,将会在这不幸的一年行将过去之际,于12月13日在一封动情的书信中给久病的诗人送去一份慷慨的提议:“两位朋友,因为世界公民意识而紧密相连,共同给您寄出了这封信,高尚的人啊!他们俩您都不认识,但他们都尊敬您、爱着您。他们都敬仰您的天才的高昂飞翔,它将您近年来的几部作品都标记成人类一切目的中最崇高的那一种……您的健康因为太过频繁的劳累与工作已受了损害,人们告诉我,若要使之恢复并预防威胁您生命的危险,您需要好好静养一段时间。只是您的处境和您命运的情况让您不能有片刻平静。您是否愿意赐我们一份快乐,准许我们使您更轻松地享受这种宁静?为此,我们将向您提供为期三年、每年1000塔勒的赠礼。”席勒很受触动,感激不已地接受了提议。一份如此高尚地呈敬的礼物,不会令受赠者感到自卑。
1705567413
1705567414
当席勒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时,他定下了假使再次逃过一劫就要实践的计划与目标。而正是这份厚礼给了他将之变为现实的自由。
1705567415
1705567416
[1] “网球场誓言”(Serment du Jeu de paume),即1789年6月20日参加三级会议的第三等级代表因无处集会,便在凡尔赛一处无人的网球场上召开会议,宣誓在成功制定一部宪法前永不分裂。
1705567417
1705567418
[2] 雅克·内克尔(Jacques Necker,1732~1804),瑞士银行家,在1776~1781年的第一段任期后于1788年9月再度出任财政部部长,试图通过改革避免激进的革命。因向第三等级做了若干妥协,王室视其为引发大革命的罪魁祸首,将之罢免并命令他限期离境。其女即著名的斯塔尔夫人。
1705567419
1705567420
[3] 在巴黎起义者攻占巴士底狱之后,国民议会选举产生了新的巴黎市政当局。7月17日,路易十六及整个宫廷扈从从凡尔赛前往巴黎向新产生的巴黎市政府表示效忠,并戴上了红白蓝三色帽花,以象征认可革命的有效性。
1705567421
1705567422
[4] “大恐慌”(Grande Peur),指1789年夏因有传言贵族将镇压革命,而在法国各地发生的农民起义。起义者反对地主与贵族的特权。正因如此,贵族代表于8月3日至4日晚间承诺放弃其土地特权、司法权以及对农奴的人身控制,而仅保留作为法国人的平等权利;国民议会于4日午夜通过决议,废除了包括王室年金、贵族免税权与封建特权在内的所有封建制度,后又在5日至11日陆续通过法令,废除所有形式的农奴制、狩猎权、领主司法权及其他封建特权。
1705567423
1705567424
[5] 《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是1789年8月26日由国民议会通过的纲领性文件,共有17条,确立了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政治原则,是法国大革命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1705567425
1705567426
[6] 1789年10月5日,由于巴黎面包供应紧张,巴黎市民在一群妇女的带领下进军凡尔赛,要求国王解决温饱问题;路易十六在压力下被迫同意接受《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承诺提供凡尔赛库存的面包并前往巴黎,事实上成为革命的囚徒。
1705567427
1705567428
[7] Gleichen-Rußwurm 1908,S. 362.
1705567429
1705567430
[8] 格奥尔格·福斯特(Georg Forster,1754~1794),德国博物学家、作家、政治家,曾随詹姆斯·库克船长(Capt. James Cook,1728~1779)环球航行并探访南太平洋岛屿上的原住民。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他积极投身政治运动,思想激进,作为德国雅各宾派的一员活跃于美因茨共和国(Mainzer Republik),受命出使巴黎以期将美因茨并入法国,但不得不目睹革命转向恐怖,于1794年在巴黎去世。关于福斯特,请参见本书第十七章。
1705567431
1705567432
[9] 语出克洛卜施托克作于1788年、发表于1789年的颂歌《三级会议》(Die Etats Généraux ),参见Friedrich Klopstock:Ausgewählte Werke . Hg. von Karl August Schleiden. München 1962,第 140页。
1705567433
1705567434
[10] 戈特弗里德·奥古斯特·毕尔格(Gottfried August Bürger,1747~1794),德国诗人,尤擅形式通俗的谣曲。席勒曾于1791年发表《论毕尔格的诗》(Über Bürgers Gedichte ),批判其流于“大众化”而忽视了诗人“理想化”(Idealisierung)的真正目标(参见MA V,第 970~985页;汉译参见《席勒经典美学文论》,第567~590页)。原文作者并未明确说明这里提及的是毕尔格的哪一首叙事谣曲,但应当指的是《农民致暴君殿下》(Der Bauer an seinen durchlauchtigen Tyrannen )这首作于1773年、收录于1789年出版的毕尔格诗集中的诗。关于席勒与毕尔格,参见本书第十七章。
1705567435
1705567436
[11] 奥诺雷·加布里埃尔·德·里克蒂·米拉波伯爵(Honoré Gabriel de Riqueti,comte de Mirabeau,1749~1791),法国政治家,极善雄辩,在法国大革命中作为第三等级代表参加三级会议,于1791年出任国民制宪会议(Assemblée nationale constituante)主席,但于当年4月陡然离世。
1705567437
1705567438
[12] MA Ⅳ,S. 80.
1705567439
1705567440
[13] 马耳他骑士团(Malteserorden),又称“医院骑士团”(Hospitalorden),全名“耶路撒冷、罗德岛及马耳他圣约翰主权军事医院骑士团”(按其官方语言意大利语作Sovrano Militare Ordine Ospedaliero di San Giovanni di Gerusalemme di Rodi e di Malta),是成立于11世纪的一支天主教骑士团,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初名圣约翰骑士团(Johanniter),1530年前后迁往马耳他(Malta)。时至今日,骑士团依旧是国际公法上的特殊独立实体,与百余个国家建有外交关系,且是联合国的观察员。弗里德里希·伊曼努埃尔·尼特哈默尔(Friedrich Immanuel Niethammer,1766~1848),德国哲学家、神学家,自1794年起任教于耶拿大学。勒内·奥贝尔·德·维托(René-Aubert de Vertot,1655~1735),法国神父,其于1726年发表的《耶路撒冷圣约翰医院骑士团史》(Histoire des chevaliers hospitaliers de Saint -Jean de Jérusalem )经尼特哈默尔改写后,附上席勒的前言,于1792~1793年分两卷出版。席勒的谣曲《屠龙大战》(Der Kampf mit dem Drachen ,1798)正是取材于此书,参见MA Ⅰ,第390~399页,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一卷),第241~254页。他还曾计划创作一部关于马耳他骑士团殊死守卫圣埃尔默(St. Elmo)城堡的悲剧《马耳他骑士》(Die Malteser ),但遗憾并未完成。参见MA Ⅲ,第 155ff页。
1705567441
1705567442
[14] MA Ⅳ,S. 992.
1705567443
1705567444
[15] 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二世,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松德堡-奥古斯腾堡公爵(Friedrich Christian Ⅱ,Herzog von Schleswig-Holstein-Sonderburg-Augustenburg,1765~1814),丹麦贵族(在1864年普丹战争之前,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属于丹麦领土),倾心于德国文化,于1791年起为大病初愈的席勒提供了三年的丰厚年金,以保证诗人能够继续创作而无后顾之忧。作为感谢,席勒自1793年起给奥古斯腾堡公爵撰写了一系列关于美学的信件,即日后《审美教育书简》的前身。关于奥古斯腾堡公爵的慷慨馈赠,参见本书第十六章末。
1705567445
1705567446
[16] Goethe MA 3.2,S. 39~41. 汉译参见《歌德文集》(第八卷),第166页。
1705567447
1705567448
[17] 卡尔·特奥多尔·封·达尔贝格(Karl Theodor von Dalberg,1744~1817),德国宗教王侯,于1787年被选为美因茨大主教助理,于1802年成为最后一任美因茨选帝侯大主教(Kurfürst-Erzbishof von Mainz)——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体,不再有“选帝侯”。
1705567449
1705567450
[18] “三十年战争”是于1618~1648年在整个欧洲大陆上展开的战争,起初是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宗教战争,但很快就转变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法国和瑞典争夺欧洲霸权的混战。战争于1618年5月23日以哈布斯堡驻波希米亚总督被信仰新教的波希米亚民众推出布拉格城堡窗外这一事件——史称“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Prager Fenstersturz)——为起点,至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Westfälischer Friede)为止,前后共计三十年。当时依旧小邦林立、四分五裂的德国成了列强逐鹿的主战场,在三十年战争中遭到了巨大的摧残。
1705567451
1705567452
[19] Gleich-Rußwurm 1908,S. 516.
1705567453
1705567454
[20] Biedrzynski 1992,S. 230.
1705567455
1705567456
[21] 阿尔布莱希特·文策尔·尤西比乌斯·封·华伦斯坦,弗里德兰公爵(Albrecht Wenzel Eusebius von Wallenstein,Herzog von Friedland,捷克语作Albrecht z Valdštejna,1583~1634),生于波希米亚(Böhmen),是“三十年战争”中最杰出的将领之一,曾两度出任哈布斯堡帝国军队元帅,但因不愿服从皇帝调令、执意与瑞典议和以拥军自重,被忠于皇帝的军团士兵刺死。席勒将会以华伦斯坦生命最后阶段的故事为蓝本,创作戏剧经典《华伦斯坦》(Wallenstein ,1801),参见本书第二十一章。
1705567457
1705567458
[22] 菲利普·封·曼斯菲尔德(Philipp von Mansfeld,1589~1657),“三十年战争”中华伦斯坦麾下大将,曾经参与围攻马格德堡(Belagerung von Magdeburg)等重要战役。
[
上一页 ]
[ :1.70556740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