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567683
1705567684
[14] Kant,Bd. 3,S. 120.
1705567685
1705567686
[15] Kant,Bd. 3,S. 149. 参见《纯粹理性批判》,A120注释部分,汉译参见《纯粹理性批判》,第127页。
1705567687
1705567688
[16] “先验统觉”这一概念参见《纯粹理性批判》,A107,汉译参见《纯粹理性批判》,第120页。
1705567689
1705567690
[17] Kant,Bd. 3,S. 136. 参见《纯粹理性批判》,B134注释部分,汉译参见《纯粹理性批判》,第90页。
1705567691
1705567692
[18] Kant,Bd. 4,S. 432. 参见《纯粹理性批判》,A450/B478,汉译参见《纯粹理性批判》,第378~379页。
1705567693
1705567694
[19] “现相”与“本体”这一对概念参见《纯粹理性批判》,B306,汉译参见《纯粹理性批判》,第225页。
1705567695
1705567696
[20] 原书作者并未给出其所引的康德的信与原文之出处。不过,这里所表达的含义同时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描述的先验理性的第三个二律背反(Antinomie),即“由自由而来的因果性”与“自然律”之间的矛盾。参见《纯粹理性批判》,A445/B473至A451/B479,汉译参见《纯粹理性批判》,第374~379页。“教条主义的迷梦”一语则出自《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Prolegomena zu einer jeden künftigen Metaphysik,die als Wissenschaft wird auftreten können ,1783)导言部分。康德在其中写道:“我坦率地承认,就是休谟的提示在多年以前首先打破了教条主义的迷梦。”(汉译参见〔德〕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82,第9页)“休谟的提示”指的是休谟对于“因果性”(Kausalität)这一概念的批判性质疑,而非对自由与必然的思考。
1705567697
1705567698
[21] MA Ⅴ,S. 400. 语出《卡里亚斯,或论美》第二封信(1793年2月8日),汉译参见《席勒经典美学文论》,第33页。
1705567699
1705567700
[22] MA Ⅴ,S. 416. 语出《卡里亚斯,或论美》第五封信(1793年2月23日),汉译参见《席勒经典美学文论》,第65页。
1705567701
1705567702
[23] MA Ⅴ,420. 语出《卡里亚斯,或论美》第五封信(1793年2月23日),汉译参见《席勒经典美学文论》,第69页,有改动。
1705567703
1705567704
[24] MA Ⅴ,420. 语出《卡里亚斯,或论美》第五封信(1793年2月23日),汉译参见《席勒经典美学文论》,第69页,有改动。
1705567705
1705567706
[25] MA Ⅴ,S. 421. 语出《卡里亚斯,或论美》第五封信(1793年2月23日),汉译参见《席勒经典美学文论》,第70页。
1705567707
1705567708
[26] 米开朗琪罗·博纳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意大利著名画家、雕塑家,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代表作包括梵蒂冈西斯廷教堂(Cappella Sistina)穹顶的组画《创世纪》(Storie della Genesi )与壁画《最后的审判》(Giudizio universale ),以及雕塑作品《大卫》(David )、《圣母悼子》(Pietà )等。
1705567709
1705567710
[27] MA Ⅴ,S. 423. 语出《卡里亚斯,或论美》第五封信(1793年2月23日),汉译参见《席勒经典美学文论》,第73页。
1705567711
1705567712
[28] 原书作者在此处化用了德国浪漫派诗人约瑟夫·封·艾兴多夫(Joseph von Eichendorff,1788~1857)的诗《寻宝魔杖》(Wünschelrute ,1835):“有一首歌谣沉睡在所有/不停做着清梦的事物中,/整个世界将开始歌唱,/只要你说出那神奇的语词。”参见Wolfgang Frühwald (Hg.):Gedichte der Romantik ,Stuttgart 2012,第 371页。
1705567713
1705567714
[29] MA Ⅴ,S. 421.语出《卡里亚斯,或论美》第五封信(1793年2月23日),汉译参见《席勒经典美学文论》,第70页。
1705567715
1705567716
[30] 原文为法语:“Le sieur Gille,Publiciste allemande”。
1705567717
1705567718
[31] “九月大屠杀”(Massacres de Septembre)是发生于1792年9月2日至6日的一桩惨案,面对已攻占凡尔登(Verdun)的反法联盟军队对巴黎的直接威胁,巴黎民众恐惧国内的革命敌人乘势破坏革命。时任司法部长的丹东默许狂热的巴黎群众未经审判就屠杀已被囚禁的神职人员,只因他们出于宗教信仰不愿对新共和国宣誓效忠。同时死于非命的还有国王的瑞士近卫军。据粗略估计,共有1200余名囚犯死于这一场大屠杀。
1705567719
1705567720
[32] 此信修改后成为《审美教育书简》的第五封信,参见《席勒经典美学文论》,第224页。
1705567721
1705567722
[33] 格奥尔格·克里斯多夫·利希腾贝格(Georg Christoph Lichtenberg,1742~1799),18世纪德国启蒙主义学者,善写讽刺短文与箴言集。《哥廷根科学与文学杂志》是他与福斯特于1780~1785年间创立的杂志。
1705567723
1705567724
[34] Zit. n. Ueding 1987,S. 59.
1705567725
1705567726
[35] Lichtenberg,Bd. 1,S. 708.
1705567727
1705567728
[36] 《被煽动者》(Die Aufgeregten )是歌德于1793年开始写作但未能完成的一部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戏剧,他在其中描写了一场针对地主的农民起义,既批判了封建压迫,又讽刺了所谓“革命者”的虚伪。
1705567729
1705567730
[37] MA Ⅴ,S. 972. 汉译参见《席勒经典美学文论》,第570页。
1705567731
1705567732
[38] MA Ⅴ,S. 446. 汉译参见《席勒经典美学文论》,第131页。
[
上一页 ]
[ :1.70556768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