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677881e+09
1705677881
1705677882 这个天文数字令人难以置信。也许伦道夫在吹牛。总统又转过身问怀特:“沃尔特,有多少人真的会来游行?”怀特眼睛眨也不眨,“10万人,总统先生。”他证实道。
1705677883
1705677884 几年以后,全美有色人种协进会领袖罗伊·威尔金斯提出,当时伦道夫很可能是在说大话,然而这是一句非常精彩的大话。“一位高大、庄严而有礼貌的黑人,以莎士比亚般的雄辩措辞和雄鹰般的炯炯目光直视高贵的富兰克林.D.罗斯福,使他退下阵来。”
1705677885
1705677886 拉瓜蒂亚市长打破了僵局。“先生们,”他说,“很显然,伦道夫先生不会取消这次游行,我建议大家寻找一个可行性方案。”总统答应了。他请两位黑人领袖到内阁会议厅跟政府官员继续磋商,提出一个他们认为总统能够签署的命令。史汀生显得很不耐烦,他认为这次会议是“一种严重扰乱陆军部应承担的主要职责的行为,换句话说,它扰乱了国防备战工作”。克努森在分析局势时认为,没有必要发布总统行政令,以他的经验,“更加深入的说服、教育工作,可以比强制性措施取得更大的成效”。可是伦道夫立场非常坚定,“既然迄今为止正常途径已证明没有效果,那么光靠说服教育是不够的。”
1705677887
1705677888 第二天上午,总统助理韦恩·科伊招来一位年轻的政府律师乔·劳尔,请他起草总统行政令的具体措辞。劳尔回忆道:“科伊在临走时说,‘嗨,乔,假如我们要起草这份文件的话,别忘了波兰人!’由于对布法罗市的波兰人实行歧视政策,罗斯福当局一度受到抨击。因此科伊希望我也能照顾到他们,我同意这么做,修改了措辞,使之表达为:禁止以‘种族、肤色、信仰或国籍’为由进行的歧视。”
1705677889
1705677890 劳尔完工后,草案被送到拉瓜蒂亚和伦道夫那里,但伦道夫还是不满意。他争辩说这份文件还不够有力。在数易其稿之后,伦道夫仍觉得不足。“伦道夫这家伙是何许人也?”劳尔感到奇怪。“这个该死的从美国总统那里究竟赢得了什么?”劳尔说,最终,“我们用足了每一份宪法赋予的权力,我该做的都做了,不过我有了一个主意,我要再改一遍,然后把这份草案交给罗斯福夫人,让她把这份草案读给伦道夫听,并对他说:‘现在,我不想听到说它不够有力之类的泛泛而谈,告诉我该怎么做。’”
1705677891
1705677892 跟远在坎坡贝洛岛上的埃莉诺取得联系可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那里的别墅没有电话,因此埃莉诺必须步行半英里来到岛上孤零零的电信员的家里,坐在台阶上等着来电。不过埃莉诺终于跟伦道夫通上了话,伦道夫承认说最后一稿非常好。斗争结束了。几年以后,劳尔逐渐相信,伦道夫是他所认识的“最伟大、最有骨气的人之一”。
1705677893
1705677894 总统于6月25日签署了第8802号总统行政令,该法令号召雇主和工会双方都要“让所有的劳动者都能完全、平等地参与国防企业生产,不得以种族、信仰、肤色或国籍为由实行歧视”。此外,还成立了一个由五人组成的“公平雇用事务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简称FEPC不久就被人们熟知,担任主席的是一位南方的自由主义报人马克·埃思里奇。FEPC拥有调查投诉、监察守法情况、公布调查结果的权力。
1705677895
1705677896 伦道夫激动不已。“总统刚刚签署了行政令,”他打电报给埃莉诺说,“我因此认为原定的黑人进军华盛顿大游行在这一时刻已经不需要了。”这份电报还表达了他对埃莉诺最热忱的谢意,感谢她“代表总统对这次行动进行支持而表现的团结协作的优良精神和无私援助”。伦道夫与埃莉诺之间的友爱与景仰之情日渐增长,即便在两人剑拔弩张的时候,伦道夫也向埃莉诺保证过“黑人民众在遇到困难时,对您伟大的精神和纯洁的心灵坚信不疑,而我们深知,无论您身居何职,您都会确信这一结果将符合黑人民众的利益”。
1705677897
1705677898 埃莉诺对这一消息感到欢欣鼓舞。她立即打电报给伦道夫说,她“欣闻游行已经延期,很高兴总统正在签发关于国防企业的行政令。我希望这是一个开端,我们可以继续努力。”
1705677899
1705677900 黑人社会对总统行政令发出一片赞颂之声。《黑人指南》指出,该条令“作为政府方自《解放黑奴宣言》发表以来所做的最重大的改革”而受到欢迎。《阿姆斯特丹新闻报》把这个条令称为“最起码是划时代的”,该报指出,如果说林肯《解放黑奴宣言》的出台结束了对黑人肉体上的奴役,那么罗斯福的宣言则“终结了,或者至少说是抑制了对黑人经济上的奴役”。的确,尽管为黑人提供的预算经费不足、职位偏低、强制性处罚等问题不时还会引起强烈关注,然而正如全国黑人大会指出的那样:不管怎样,这个法令是向前迈进的“伟大的一步”。
1705677901
1705677902 《芝加哥保卫者报》评述道,“我国有史以来”,从未有黑人从阿肯色州不识字的小佃农成长为芝加哥的大学生,“即使黑人曾一度同心协力,为之执著不懈奋斗,也未曾达到这一目标。”当总统签署行政令前,“黑人一度开始觉得民主理念偏离了正轨,而现在这种对民主的信念在全国范围内得以重新恢复”。
1705677903
1705677904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发动了入侵俄国的闪电战,这次战役后来被证明是战争局势的一次大转折。“现在,大炮将要发出雷霆之声,”戈培尔在当天凌晨3点30分的日记里写道,“愿上帝保佑我们的武器!”
1705677905
1705677906 入侵俄国的设想,一直是希特勒做了几十年的帝国梦的关键一环。“当我们说到今日欧洲的新疆界时,我们应该主要想到俄罗斯和与之接壤的附属国。”他在1925年出版的《我的奋斗》一书中写道,“命运之神好像要在这里为我们指点迷津,这个幅员辽阔的东方帝国该是解体的时候了。犹太人优势地位的终结也将是俄罗斯这个国家的终结。”纳粹与苏维埃于1939年缔结的条约并没有改变希特勒的计划,只不过是推迟了一步而已。
1705677907
1705677908 希特勒的传记作者阿兰·布洛克写道:“新奇之处并不在于调头东进的决策,而在于空投他至今还认为是不可或缺的补给,这是解决英国的首要步骤。”自战争爆发以来,这位纳粹头目曾坚持认为,他只有在西线腾出手来,才能打俄国。一场有两个前线的战争是德国将领们一个世纪以来的噩梦,但是在1940年的最后一个月,当英国的战役尚未结束,希特勒便致力于一项后来证明是不可动摇的决策——第二年春天入侵俄国。他说服自己相信,反对俄国的战争会很快结束——至多3个月。然后,在英国的最后的总攻便可以打响。“我们只能破门而入,”他告诉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将军说,“然后整个腐烂的建筑就会轰然倒塌。”
1705677909
1705677910 在发动攻击的前夜,希特勒给墨索里尼发出了一封急件。“自从我苦苦思索做出这一决定以后,我又一次感到精神上的轻松。”他声称,“与苏联的伙伴关系……在我看来是与我的整个家世渊源、我的观念和先前的义务毫不相干的东西。现在我很高兴从这种折磨中解脱出来。”
1705677911
1705677912 “万事俱备。这是世界上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武装集结。”离攻击还有几小时,戈培尔评论说。这位宣传头目并没有夸大其词。德国人在俄国边界集中了150个师,总兵力超过300万人,加上2700架飞机、3300辆坦克和60万辆机动车辆做后盾。“在攻击令越来越迫近的时候,元首似乎把忧虑抛在了一边,好像所有的疲倦都烟消云散。”
1705677913
1705677914 几个月以来,英国和美国曾设法警告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说,盟军情报部门的报告显示,大批德军正在向东集结。可是这位俄国领导人盲目地希望自己的国家能以某种方式从希特勒复仇的魔掌中逃脱出来,任何人都不能动摇他的这个想法。因此,这场攻击来临之时,苏联措手不及。大部分苏联空军在地面束手被擒,数千架飞机还没来得及升空就被摧毁。
1705677915
1705677916 德国从一个广阔的战线上入侵了俄国,它的南线指向基辅和第聂伯河,北线指向波罗的海诸共和国以及列宁格勒,两支集团军齐头并进,会师之后将直捣莫斯科。这场战役的开头几天似乎验证了希特勒的乐观主义。德军在两个星期内就打到第聂伯河。7月中旬,他们攻占了斯摩棱斯克,这里距离莫斯科只有200英里。在战役的最初几个星期里,数十万俄国人被杀,60多万人被俘。德军大有不可阻挡之势。
1705677917
1705677918 当德国入侵俄国的消息传到华盛顿时,总统正在梦乡酣睡。但是在太阳升起以前,国务院就已灯火通明。在首相乡间别墅,丘吉尔当时也在睡觉,他曾下过一道严令:除非英国本土遭到入侵,否则在8点之前绝对不要叫醒他。8点整,首相秘书约翰·科尔维尔敲响了丘吉尔的房门。“告诉BBC,我将于今晚9点发表广播讲话。”丘吉尔说。几分钟后,首相的贴身随从弗兰克·索耶逐次来到各个房间向众人报告这条坏消息。在丘吉尔的首相别墅度周末的外交大臣安东尼·伊登回忆说:他为索耶开门后,从递来的银托盘里拿起一根大雪茄。“首相向您致意。”索耶说,“德国军队已经入侵俄国。”
1705677919
1705677920 这天其余的时间丘吉尔一直在准备演讲,他想让他的国人和整个世界知道,他将绝对履行对俄罗斯的承诺。“我只有一个目标,这就是打垮希特勒。”丘吉尔在发表演讲之前向科尔维尔阐释说,“而我的生活因此变得简单明了。如果希特勒下地狱的话,那么我至少会在国会下院为他给魔鬼写一封合适的推荐信。”
1705677921
1705677922 演讲稿在规定交稿前20分钟才写完,讲稿体现了丘吉尔巅峰时期的风格——充满了激情与信念。“在最近的25年里,没有人比我更加始终如一地反对共产主义。关于这一点,我不会收回我过去说过的每一句话,但是在正在发生的情景面前,所有的前嫌都已化解……你能怀疑我们的政策有所改变吗?……我们注定要摧毁希特勒以及纳粹军队的所有残渣余孽。从这一点来看,没有什么东西能使我们改弦易辙——没有!……任何与纳粹斗争的人或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因而,由此可见,我们将尽我们所能,竭尽全力帮助俄国和俄国人民……”
1705677923
1705677924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罗斯福还在犹疑不决地起草一项措辞谨慎的政策,并随时关注着事态的发展,但并未公开发表谈话。实际上,在那个星期天的傍晚,他避开了新闻界的追踪,驱车来到玛莎公主在马里兰州的别墅,吃了一顿漫长而悠闲的晚餐。伊克斯心怀恼怒地想:“或许,他无法确定我们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就像他等待着某些公众舆论的发话,而不是他去指导公众舆论。”
1705677925
1705677926 但是,尽管哈罗德·伊克斯很不耐烦,罗斯福还是有充分的理由三思而行。首先,他的内阁在如何对入侵俄国做出反应方面,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虽然伊克斯和赫尔认为必须尽可能为俄国提供援助,但史汀生与诺克斯,连同马歇尔将军以及整个总参谋部,都相信俄罗斯无法抵挡希特勒的进攻。史汀生争辩说,匆匆忙忙将紧缺的美军装备运往俄国,只会落入德国人手中。最好利用“这个无法预料的宝贵间歇期”加倍援助英国,“尽我们最大的力量迅速展开大西洋战场的军事行动”。
1705677927
1705677928 在整个美国,双方的观点势均力敌。对于孤立主义分子而言,俄国遭到入侵,只不过证明了使美国不介入战争的先见之明。密苏里州的民主党人贝涅特·克拉克认为,纳粹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斗争是“狗咬狗的事”,“我认为我们不应当帮助他们任何一方”。看到这两个相互仇视的国家斗个你死我活,美国应该感到高兴才是。罗马教皇最近发布的通谕说,共产主义“在本质上就是错误的”,“拯救基督教文明的人无论从何种角度去理解此事,都不应向它伸出援助之手”。天主教徒被这道通谕所约束,觉得最好的行动就是什么也不做。
1705677929
1705677930 在政坛左翼内部却是一片迷惘。在俄国遭到入侵的那个星期天下午,几个月来,亲共派遵循纳粹与苏维埃友好条约的精神,忙于组织争取和平的游行,煽动罢工,并且反对援助英国。然而,随着俄国遭到入侵,这些持相同政见的党派开始为争取立即干预和大量援助俄国而争吵不休。罗伯特·舍伍德出席了干涉主义分子在哈莱姆举行的一次集会。他回忆说:当他走进金门舞厅时,看到共产党人在门口排成了示威人墙,身前悬挂了几块布告牌,谴责“为自由而战”组织的支持者们是“英、美帝国主义的走卒”。集会接近尾声时,示威人墙已经无影无踪了。“在那个短暂的间隔里,”舍伍德大为惊奇地说,“共产党的人墙从莫斯科一路排到哈莱姆,又一下子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 上一页 ]  [ :1.70567788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