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715696
“大同学校于戊戌后,已成保皇会机关学校,华侨子弟非隶保皇会籍者,辄被排挤。因是横滨之兴中会员及耶稣教徒、三江帮各团体乃合组一学校,颜曰华侨学校,……隐然与大同学校各树一帜。此外,神户华侨所立学校,亦分两派。此种界限至今日犹未能消除。”(康孙水火始于美洲,其后《民报》与《新民丛报》笔战在光绪甲辰乙巳间,若横滨华侨归孙者极少数——原初稿批注。)
1705715697
1705715698
十一月十一日先生创办《清议报》于日本横滨。先生自记其事说:
1705715699
1705715700
“《清议报》起于戊戌十月,其时正值政变之后。”(《合集·文集》之六第五十五页)
1705715701
1705715702
又在《三十自述》里说:
1705715703
1705715704
“戊戌九月至日本。十月与横滨商界诸同志谋设《清议报》,自此居日本东京者一年,稍能读东文,思想为之一变。”
1705715705
1705715706
又先生在民国元年《莅报界欢迎会演说辞》里述办该报的始末说:
1705715707
1705715708
“戊戌八月出亡,十月复在横滨开一《清议报》,明目张胆,以攻击政府,彼时最烈矣。而政府相疾亦至,严禁入口,驯至内地断绝发行机关,不得已停办。”(《合集·文集》之二十九第二页)(《清议报》刊行后,清吏屡禁之,其时驻沪为之转输内地者何擎一也,擎一今名澄一,虽健在颓然老矣——何擎一注。)
1705715709
1705715710
创办《清议报》的经费,据冯自由《任公先生事略》说是旅日华商冯镜如等所募集:
1705715711
1705715712
“己亥春发刊《清议报》于横滨,(《清议报》创刊于一八九八年戊戌冬,不是己亥春——编者。)经费由旅日华商冯镜如、冯紫珊、林北泉等募集。”
1705715713
1705715714
《清议报》是一种旬刊,每十日出版一次,初出版时先生撰《清议报叙例》一篇,载该报第一期,里面讲该报的宗旨有四:
1705715715
1705715716
一、维持支那之清议,激发国民之正气。
1705715717
1705715718
二、增长支那人之学识。
1705715719
1705715720
三、交通支那、日本两国之声气,联其情谊。
1705715721
1705715722
四、发明东亚学术以保存亚粹。
1705715723
1705715724
这年冬先生撰有关政变事件的文章数篇,继续刊载于《清议报》中,后来合成为《戊戌政变记》一书。(先生所编《戊戌政变记》,书坊不敢公然出售,亦由何擎一转输内地,己庚之间已销流两千部——何擎一注。)
1705715725
1705715726
[1] 上海图书馆藏该长编初稿一部,系陈叔通先生所赠,上有梁氏家属及亲友批注,我们大多收录,写明某某注或原初稿批注。这里在元字下面有“镇国大将军”五字。
1705715727
1705715728
又《曼殊室随笔》初集第135页作:“镇国大将军张宏范灭宋于此”。
1705715729
1705715730
[2] 应改为李文清公,名棠阶,字树南,号文园,又号强斋,河南河内(今沁阳县)人。见《续碑传集》第十二卷本传。
1705715731
1705715732
[3] 阮元,江苏仪征人,谥文达。
1705715733
1705715734
[4] 李端棻,字苾园,贵州贵筑人,同治癸亥进士,入翰林,四为乡试考官,一为会试副总裁。光绪己丑,典试广东,赏梁启超才,以堂妹妻之。后支持维新派变法,戊戌政变后,被革职,戍新疆。
1705715735
1705715736
[5] 汪康年(1860—1911),字穰卿,别号恢伯,浙江钱塘人,时入京会试。1896年设时务报馆于上海,自任经理,以梁氏为主笔。汪系张之洞之旧属,受张掣肘,致与梁龃龉,至政变乃止。1899年梁复与汪通信,解嫌归好。
1705715737
1705715738
[6] 徐勤,字君勉,广东三水县人,邑庠生,康有为的弟子。后任澳门《知新报》主笔,日本横滨大同学校校长,香港《商报》、广州《国是报》经理,保皇党的领导人之一,康有为最忠实的信徒。
1705715739
1705715740
[7] 曹泰,字著伟,南海人,万木草堂弟子,死于1894年。
1705715741
1705715742
[8] 指张之洞。
1705715743
1705715744
[9] 夏曾佑(1863—1924),字穗卿,号碎佛,笔名别士,浙江杭州人。1896年底自北京至天津,与严复、王修植等创办《国闻报》,宣传“新学”,鼓吹维新变法,但他没有参加戊戌维新的实际活动。
1705715745
[
上一页 ]
[ :1.70571569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