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748962
1705748963
奕訢死后留下的权力真空促使刚毅刚猛起来。他串通李莲英在慈禧面前各种构陷,终于拱翻了翁同龢。
1705748964
1705748965
宦海冲浪
1705748966
1705748967
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定国是诏》,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大幕。
1705748968
1705748969
两天后,署理礼部侍郎徐致靖保奏康有为、张元济、黄遵宪、谭嗣同、梁启超为“通达时务之材”,光绪意欲召见,翁同龢再次虚与委蛇。
1705748970
1705748971
也是最后一次了。
1705748972
1705748973
6月15日,翁同龢的生日。
1705748974
1705748975
凌晨1点,窗外下起了绵绵细雨,“喜而不寐”的翁同龢索性起了个大早,向空叩头后入宫。
1705748976
1705748977
宦官传旨让翁勿入,而令和他一道前来的同事进见。
1705748978
1705748979
等了一个小时,同事出来告退,宦官宣读圣旨:
1705748980
1705748981
翁同龢着即开缺回籍。
1705748982
1705748983
罪状有两条。
1705748984
1705748985
第一,近来办事多不允协;第二,喜怒见于辞色,渐露揽权情状。
1705748986
1705748987
一代书法大家翁同龢从此告别了政坛。
1705748988
1705748989
曾几何时,他因平反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案闻名于世,以为能大展宏图,再造玄黄。现在想来,上天早就用一件事提醒了他:其实,你什么也做不了。
1705748990
1705748991
那是一次针对洋行的借款。户部一位下属悄悄告诉翁同龢,说经办此事的人吃了不小的回扣。
1705748992
1705748993
翁同龢勃然大怒,当即奏明光绪,要求严查分食回扣者,以肃朝纲。
1705748994
1705748995
谁知第二天入见时,光绪无奈地摇了摇头:“昨日之事不必追究了。”
1705748996
1705748997
这才知道,原来慈禧也收了回扣。
1705748998
1705748999
翁同龢愀然无语。
1705749000
1705749001
此番失势,他才真正体会到了官场对出局者的冷漠。无人替他说话,无人为之送行。转道天津时,终于收到一封语带宽慰的信和一张价值不菲的银票,竟是同他不算亲密的袁世凯在人情凉薄之际送来的温暖。
1705749002
1705749003
翁同龢老泪纵横。他退还了银票,留下了信。
1705749004
1705749005
历史在这一天转折。
1705749006
1705749007
洋务运动以来,晚清统治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既要重用李鸿章等干才,又要防止其坐大。
1705749008
1705749009
甲午之后,以北洋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宣告破灭,如何“再造中央”成为核心的国家议题。
1705749010
1705749011
让人充满了想象的一种可能是光绪树立权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亲政,而主导这一伟大使命的却是差强人意的翁同龢。
[
上一页 ]
[ :1.7057489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