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114229
1706114230
饶氏对楚国文化,著述亦多,对楚国传世的名迹“缯书”,亦有不少专著,他对楚缯书中的文字的书写,时有涉笔,曾有论近世书法者云,中国当代能写缯书者,台湾王壮为氏及饶选堂教授,可称并世两雄。
1706114231
1706114232
至于简牍书法,由昔年出土之流沙坠简,到今日新出土之竹木简,饶氏都有深入研究,临摹汉简的书写,亦时有所作。汉简本是西陲军民人等手笔,而饶氏以文人气韵之笔触,写古人俗书,不入古意而有创意,是他广为人知的一种书体。
1706114233
1706114234
饶选堂教授除了对古文字的书写着意研究之外,他早期书法,是植基在唐朝欧阳询及颜真卿两家,尤其于欧书九成宫醴泉铭及颜书麻姑仙坛记下过很深功夫,到现今,他的行楷书,结体近长方形,有轩昂之态,就是受到欧阳询书法之影响。
1706114235
1706114236
唐碑之外,他对龙门造像、爨宝子、前秦广武将军碑、张猛龙碑、石门铭等魏晋碑刻,也一样下过很大功夫。《饶宗颐翰墨》这本书画册之中,有几幅碑体的字,可以见到他在这方面的造诣,而饶选堂教授的碑体书法,一洗清代写碑体的人那一种狰狞习气,但亦没有赵撝叔之后,写北碑者剧媚之态,他用了行草书笔意来中和碑刻字体的板刻,为写北碑者开一新路。书画册中有一幅北魏《王苌墓志》,可以窥见他在这方面的成就。
1706114237
1706114238
清代以来,因吉金栗石的书体盛行,不少书家变得专趋尚古,而少注意及行草书法,但饶教授却力主不偏废任何一时代的有特色作品,故他于明末清初书家的行草书法,绝不因其时代较晚而忽视他。
1706114239
1706114240
他在其所著之《论书十要》中,就有一则提及晚明书法者。
1706114241
1706114242
他在论明代书法一则云:“明代后期书风丕变,行草变化多辟新境,殊为卓绝,不可以其时代近而蔑视之。倘能揣摩功深,于行书定大有裨益。”
1706114243
1706114244
而他对明末清初之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陈老莲、八大山人、王觉斯等人的书法,都着力吸取其变幻多端之结体,神龙夭矫的行气,干湿变动的笔法,这一些都一一融入在他的行草书中,故此他的行草书法,在强烈之自我面貌之中,见到晚明书风的奇气。已故冯康侯老师昔日曾云饶教授所书的行草书,带有黄道周、王觉斯之奇变,又有章草古朴之意,奇正相生,自成面目,确是知言。
1706114245
1706114246
近十年来,饶教授又再转向隶书的书写,他本来对汉简书体,浸淫不少年月,而对新近出土的秦汉简帛诸书,更是悉心研究,他以为这些新出土秦汉书法墨迹,“奇古悉如椎画,且皆是笔墨原状,无碑刻折烂,臃肿之失,最堪师法”。他就是在这一些秦汉人真迹中,参以秦汉诸刻,尤其是张迁、华山、乙瑛、孔宙诸碑,求取汉隶之真貌,故此其隶书浑厚古朴,于拙重中取意,又成他近年书法一大特色。
1706114247
1706114248
他视书法为真乐,以为“尺幅之内,将磅礴万物而为一,其乐不啻逍遥游”。故其书纯为自然流露,自更胜于斤斤于点画筑构者。
1706114249
1706114250
10月,先生应邀出席在越南河内举行的“法国远东学院成立九十周年纪念学术讨论会”,并第一个在会上演讲,介绍牙璋在国内外分布情况,引起考古界同仁的兴趣。
1706114251
1706114252
随后,第二届赋学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先生在会上作了《赋学研究展望》的演讲。对赋学研究论述了自己的研究方法,从言志类赋之独立研究、赋音佚书之辑录、赋与图关系之研究、赋之文化史研究、赋与修辞学之研究以及赋学纪事之作等方面进行论说。
1706114253
1706114254
《词籍考》经先生修订,并补入新发现资料易名《词集考》(唐五代宋金元篇),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该书为1963年出版的《词籍考》的修订本,全书共十二卷,分“别集类”、“总集类”、“外编”三部分。先生在《后记》中对该书的修订说道:
1706114255
1706114256
拙著《词籍考》于1963年2月由香港大学出版社印行。其时新增订本《全宋词》五册与《全金元词》皆未问世。明以前词人别集,勾稽整比,其事维艰,兹编摭拾丛残,条理粗具。今修订再版,益以总集,及外编词评、词乐、词韵之属,以存自唐五代讫于金元词书之全貌,易名为《词集考》。
1706114257
1706114258
《翁万达集》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先生为该集题写书名。
1706114259
1706114260
11月,复旦大学聘请先生为顾问教授。出席在汕头举行的“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第二届理事会”和“翁万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理事会上作重要演讲,提出潮州可研究的东西很多,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潮州学”,作为研究对象,建立“潮州学”使之成为有系统、有规模的独立学科,倡议在香港举办“国际潮州学研究会”。先生到南澳考察,应邀为岛上清戍台澎故兵忠魂墓的“望鲲亭”题匾名并撰书对联:“环海扬风舳舻千里,归魂瘗旅袍泽百家。”
1706114261
1706114262
被广州诗社、中国唐代文学会韩愈研究会聘为顾问。
1706114263
1706114264
1993年,1月,《选堂诗词集》由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本书为1978年版诗词集的增订版,书中增入了《选堂诗词续集》,即《苞俊集》、《揽辔集》、《黄石集》、《江南春集》、《古村词》、《聊复集》等之结集,以及《词学理论综考序》和新诗《安哥窟哀歌》,增加了钱仲联为全集和续集所作的《序》和罗慷烈作的《选堂近词引》。在《选堂诗词续集序》中,钱仲联说道:
1706114265
1706114266
此续集者,先生退居后之所撰也。历览前修,往往窈窕之哀,驰骛之思,易钟于绮岁,而代谢之感,每积于暮年,情以境迁,境以时易。陈芳一老,夔州后诗,“平淡而山高水深”,“不烦绳削而自合”,胜义遂为双井所拈出,此不足与飞扬跋扈辈言也。今选堂先生此集,亦何独不然。文章成就,斧凿痕尽,而大巧出焉。如是则游戏神通,复奚施而不可。今观续集用杜、韩、苏诸大家古体之韵者,固足以觇先生法乳所在,而凡前集所澜翻不穷者,续集复奇外出奇,千江一月,掉臂游行,得大自在。求之并世胜流,斯诚绝尘莫蹑者已。
1706114267
1706114268
但果谓选堂诗以次韵为能事,则读续集中沉沉夥颐之其他古近体诸篇而知其不然。至其中卓异之作,有如《论书次长春真人青天歌韵》七古大篇,正国内画论家所谓徐渭早年作品说之误,斯已足宝矣,复据道藏元混然子之注,以琴律通书道,抉发其奥秘,更非治学博邃如先生者不能,馀子无从措手,自不待言矣。此言其论古卓识,当大笔特书者一也。集中游览之作,老庄告退,山水方滋,固已诗中有画,而又不域此藩,《揽辔》一集日本纪行之作,往往咏人境庐主人屐齿所未经者。《九州稿》、《北海道稿》,皆足补人境《日本杂事诗》之阙,宁徒补其事而已。其诗之芬芳玄邃,为秋津绝代江山施以粉黛,使人生“此乡不住住何乡”之感,又岂人境之所能匹乎?此言其游览之作,有关扶桑文献之巨,当大笔特书者二也。其余如《黄石集》之域外诗,《江南春集》之禹域周游诗,读斯集者,自当一一寻其幽绪,挹其古馨者也。
1706114269
1706114270
更有进者,《古村词》一帙,以白石空灵瘦劲之笔,状瑞士天外之观,追摄神光,缠绵本事,传掩抑之声,赴坠抗之节,缥缈千生,温凉一念。求之近哲,惟吕碧城《晓珠词》能之。而选堂贺新郎用后村韵者,则岸异可与青咒挹拍,又碧城之所未能为也。
1706114271
1706114272
钱仲联对先生诗词续集加以赞赏,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先生新增续集之新意。
1706114273
1706114274
2月,与张树人合编的《广济桥史料汇编》由香港新城文化服务有限公司印行,该书收录了先生于1936年所撰的《广济桥志》、张树人于1971年所撰的《湘子桥考》,及其附录《韩湘异闻五则》,后附录茅以升先生的《介绍广济桥》及张树人所编图片及说明。先生为书作《序言》:
1706114275
1706114276
余自少留心乡邦文献,弱冠尝着手辑《韩山志》,访耆老,徵遗文,连类及之,又为广济桥撰志;夫以一桥之细,勒成志书,其例罕觏,而广济桥以浮舟作“活动桥”,成为桥梁史上之特例,经茅以升品评,列为全国五大古桥之一,尤见特色。维时史料所限,缀记殊艰;又未获见古《三阳志》及郭春震《嘉靖志》,故于宋元建桥颠末,载述莫详。1965年,综辑《潮州志汇编》,方从《永乐大典》“潮”字号录出《三阳志》,惜非完帙,此元代修潮志孤本,乃得重显于世。《三阳志》纂修去宋不远,其中“桥道”一项,记载是桥建置始末尤详,且备录诸家碑记,桥之沿革,赖以有徵。其特重要者,若肇建者州守曾汪之《康济桥记》,知创桥之初,本名“康济”,司其事实为通仕王汲式,始事于乾道七年六月乙酉,落成于九月庚戌,有详确月日可稽;复有张羔之《仰韩阁记》,知淳熙元年知州事常增修浮舟一百零六只,又构仰韩阁于桥岸之右。两《记》皆后此《州志》所刊削不录者,其事向来所未知,复得之于《三阳志》,洵可宝也。张君树人好学能文,据《大典》所记,重撰《湘子桥考》,凡所增益,详覈有据,足补余前志之不逮。君书顷拟重刊,合余前志暨茅以升专文共三篇,汇为一帙,命曰《广济桥史料汇编》,他日欲考是桥史迹,舍此书无从下手,于地方文献或不无小补也。
1706114277
1706114278
4月,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闽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言路”与“戏路”》的演讲。同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在中山大学召开了《饶宗颐文集》编辑委员会首次会议,为文集的出版作必要的准备。
[
上一页 ]
[ :1.70611422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