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181696e+09
1706181696 为了避免清初不断将“罪宗”及其子弟削除宗籍的悲剧重演,统治者还专门制定了“宗室犯罪停止革去宗室”的律文。[224]
1706181697
1706181698 第七,宗族制度的若干特点。
1706181699
1706181700 首先,皇帝是最高族长,并决定有关宗族的一切事宜。如规定有关政策、则例;亲自处理某些具体事务,包括钦定宗室近支子女的婚姻(即所谓“指婚制度”),为近支宗室按辈排字命名,钦定宗族重犯的量刑,乃至批准宗室出关申请。皇帝有关宗族的谕旨被当作全族的准则反复诵读。
1706181701
1706181702 其次,拥有规范族人关系最严格的一套宗法制度。这些制度充分体现了族人在血缘亲疏、嫡庶、辈分、性别等方面的区别。在血缘亲疏方面,先以宗室、觉罗划为远近两大派;宗室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待遇均优于觉罗。接着又在宗室中划分近支和远支,待遇也有差别。在近支中,则是皇帝家庭的至高无上。皇族本来已居于社会金字塔的顶端,而在它的内部,举足轻重的仍是不容僭越躐等的秩序。嫡、庶之分,对族人身份地位的高低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1706181703
1706181704 皇族宗法制的特殊之处在于,政治地位在宗人关系中占主导地位。长辈王公要向小辈皇子行跪见请安之礼;闲散宗室即使为长辈,也要称本支王公为主子,受其驱使;高爵的幼弟与低爵的兄长有主属名分;皇后出宫,王公途遇仪驾,要恭敬让道,公主的丈夫、公婆,要为公主请安行礼。这种特征的宗人关系与长幼尊卑、男尊女卑的伦理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悖离。[225]
1706181705
1706181706 再次,族制与旗制熔为一体。八旗是全体满洲人的社会组织,皇族同其他旗人一样被编入八旗。皇族的宗族组织实际被包容在八旗组织内,并且依八旗制度划分为左、右翼(详见附录一表7)。各旗宗室、觉罗,按佐领加以编组。清朝末年,八旗共有宗室佐领32个,觉罗佐领28个(详见附录一表8)。
1706181707
1706181708
1706181709
1706181710
1706181711 爱新觉罗家族史 [:1706178134]
1706181712 爱新觉罗家族史 五 王府管理
1706181713
1706181714 在皇族制度中,王府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宗室王公都是皇帝的亲支近派,他们世代袭封爵位,高高在上,担任显职,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拥有很大特权。为了维护这些特权,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王府制度。
1706181715
1706181716 (一)皇子分府
1706181717
1706181718 王府的设立,始自皇子的分府。清制,皇子15岁时,由宗人府请封,皇帝钦定其爵位。一般说来,皇子封授年龄也就是成婚年龄,当然也有稍早或稍迟的。结婚后就要搬出宫(也有不立即出宫的),叫作分府。分府后,其居室服用、所属官员人役、佐领管领、俸禄给养,均按爵位高低拨给。
1706181719
1706181720 皇子分府,首先由皇帝赐给大批钱物。康熙时,诸皇子分府,每人各得钱粮23万两。这在当时是相当大的数目。同时,由大内为分府的皇子支取宫物。如康熙六年封裕亲王福全(玄烨兄)时,令支官物六年。[226]玄烨年长皇子中,有支取官物四五年者,亦有二三年者,其中时间最长的是胤祯,分府后整整支用官物七年。[227]
1706181721
1706181722 皇子分府,除按爵秩领取俸银俸米、庄田壮丁外,还拨给旗分佐领、内务府佐领和管领。康熙六年(1667)定,亲王给旗下满洲佐领十,蒙古佐领六,汉军佐领四;内务府满洲佐领一,旗鼓(汉军)佐领一,内管领一。此后,分封郡王、贝勒、贝子、公时均按等级拨给佐领、管领。[228]但拨给数量屡有变动。至道光二年(1822)才形成定制:恩封亲王,拨给外旗满洲佐领六,蒙古佐领三,汉军佐领三;郡王拨给外旗满洲佐领四,蒙古佐领二,汉军佐领二;贝勒拨给外旗满洲佐领三,蒙古佐领一,汉军佐领一;贝子拨给外旗满洲佐领三,蒙古佐领一;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均拨给外旗满洲佐领一,蒙古佐领一。鉴于恩封王公逐代递降,所以又规定,将来降袭至何爵,即按所降之爵应得之数存留。余俱裁汰。至不入八分公,即全行裁撤。[229]
1706181723
1706181724 分拨佐领体现两个原则。第一,皇子分府拨入下五旗,拨给他们的内、外佐领取自外八旗的上三旗和内务府包衣三旗。康熙十四年(1675),将和硕恭亲王常宁分府于正蓝旗时,拨给了镶黄旗满洲两佐领,正黄旗满洲两佐领,正白旗满洲两佐领,镶黄等旗蒙古的三佐领,正白旗汉军的三佐领;包衣正白旗满洲一佐领,包衣正黄旗汉军一佐领(旗鼓佐领),包衣正黄旗一管领。同时,和硕纯亲王隆禧分府于镶白旗,同样分给了上三旗满洲六佐领,蒙古三佐领,汉军三佐领;包衣上三旗满洲一佐领、汉军(旗鼓佐领)一佐领,以及一个管领。[230]外八旗的上三旗系“天子自将”,包衣上三旗则是皇帝的私属,将取自这两个系统的佐领、管领拨给分府的皇子,带有明显的析产性质。这是有清一代的不易之规。
1706181725
1706181726 第二,拨给佐领、管领的对象仅限于入八分以上的宗室王公。清朝入关前,宗室贵族中的上层统称“入八分贝勒”,包括上起领旗的和硕贝勒、不领旗的议政贝勒,以及虽无议政资格但具备参与“八家均分”条件的诸小贝勒(台吉)在内的同姓贵族集团。凡取得“入八分”资格的贵族,才能从“父汗”(指清太祖努尔哈赤)处领受赐予的牛录(佐领)人口。[231]简言之,“入八分贝勒”的特权首先是与赐予牛录户口联系在一起的,而赐予牛录在很大程度上又具有析产的性质。清朝,继承了这种传统:宗室封爵自亲王至辅国公八等为“入八分”,有领受、役使佐领人口的特权;以下由不入八分镇国公到奉恩将军共六等为“不入八分”,当然也没有上述特权。因此,《八旗通志》初集卷一载雍正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裕亲王保泰议复称:“查定例内,未入八分公等以下,并无专管旗下佐领之例。”
1706181727
1706181728 皇帝诸子即使庶出,分府时亦在“入八分”之列,按爵位等级赐予佐领,但爵位世代降袭,有的卑位贵族却从祖、父处继承了佐领、管领,于是出现“不入八分”贵族乃至闲散宗室领有佐领的现象。雍正二年(1724),曾将这类佐领俱行撤出,置之该旗公中。[232]前引道光二年(1822)定例,重申了这一原则。
1706181729
1706181730 佐领是八旗组织的基层单位,从佐领壮丁中产生组成八旗军队的甲兵(俗称“披甲”)。王公领有佐领,也就拥有了甲兵。雍正二年(1724)胤禛说:“从前数王合有一佐领,今朕兄弟内,每人各有五六佐领、浑托和(管领)。其中骁骑校四五员,兵丁三四百名。现今,六王属下兵丁多至二千四五百名。”当时,由内廷分出王、阿哥(皇子)内,亲王5人、郡王3人、世子1人、贝子1人、镇国公1人、闲散宗室2人、共计13人,共有参领、佐领、管领、骁骑校、护军校等旗员203员,一年共领俸银13070两,米13070斛。共有甲兵4205名,一年共领钱粮银151956两,米186134斛。胤禛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任其发展,不但钱粮不敷,即米石亦不能足。于是议定:嗣后,亲王,护军领催定为40名,马甲160名,共钱粮200份;郡王,护军领催定为30名,马甲120名,共钱粮150份;贝勒,护军领催定为20名,马甲80名,共钱粮100份。贝子,护军领催定为16名,马甲64名,共钱粮80份;镇国公,护军领催定为12名,马甲48名,共钱粮60份;辅国公,护军领催定为8名,马甲32名,共钱粮40份。[233]
1706181731
1706181732 护军领催习称“白甲”,“以之守府门”;马甲称“红甲”,“以之供驱使”。凡有征调,惟红甲随营,白甲守门不出差。此外,王公分府,各分给一定额数的“蓝甲”,“以之赡族众”。[234]新封王所得蓝甲,旧例由各王公蓝甲内摊拨。乾隆四十六年(1781)停止此例,改定官为添给,即内廷阿哥(皇子)分封时,亲王给蓝甲60副,郡王给50副,贝勒40副,贝子30副,公20副,并“永著为例”。[235]王公分府,按等领有甲兵钱粮,将其中一部分攫为己有。
1706181733
1706181734 以上制度意味着皇子分府时被赋予了经济、政治、军事上的特权,与这种特权联系在一起的,还有府第的赐予。
1706181735
1706181736 (二)赐予府第
1706181737
1706181738 对王公赐予府第的做法,始于清朝入关以前。在完成于康熙八年(1669)以前的《盛京城阙图》上,绘制并用满文标明了开国时代建于盛京的11座王府。[236]
1706181739
1706181740 崇德年间定:亲王府,台基高1丈。正房1座,厢房2座。内门盖于台基之外,绿瓦朱漆。两层楼2座,并其余房屋及门,俱在平地盖造,楼房大门,用平常筒瓦,其余用板瓦。
1706181741
1706181742 郡王府,台基高8尺。正房1座,厢房2座。内门盖于台基上。两层楼1座。正房及内门,用绿瓦。两厢房,用平常筒瓦,俱朱漆。余与亲王同。
1706181743
1706181744 贝勒府,台基高6尺,正房1座,厢房2座。内门盖于台基上。用平常筒瓦,朱漆。余与郡王同。
1706181745
[ 上一页 ]  [ :1.70618169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