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235827
我跟皮皮(先锋派作家,著有《比如女人》《渴望激情》)分开后,单身16年,什么样的女人没见过。朋友们关心,给介绍个女博士啥的,你跟她们坐一块儿半个小时一小时,你就觉得够了,特别没劲。我老婆就是个运动员,没什么文化,虽然有大专文凭但那都是工作以后混上的,根本没用心思。她就是直接,全凭直觉,所以我说她是通神的。
1706235828
1706235829
大多数聪明女人,分寸感往往不好。我特别重视分寸感,这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能力。如果一个女人本能地、天赋地有这种能力,我觉得这人就是通神了。
1706235830
1706235831
这个世界能解析的部分,就是我们现在已经有的那点科学知识,那点理性,相比那些不能解析的部分,实在不算什么。一般的聪明人,读到硕士博士,书没读透,越读越糊涂,离神很远,离真理很远,离绝对很远——当然那些更聪明的人,早就不怀疑造物的神奇,相信神迹的存在,早就悟明了人和神的关系。相反没读过多少书的人,有时反而离神更近,因为他们直觉厉害,没把知识、理性、逻辑带到生活里去,就用直觉面对人和事,而直觉经常是通神的。
1706235832
1706235833
歌德不是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绿。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说,对本质的任何探求,比不上从头顶轻轻飘落的一片树叶,比不上在墙角偷偷开放的一朵野花。庄子《混沌篇》,说两个朋友替混沌发愁,觉得他没眼没鼻没嘴没耳,不能看、听、闻、呼吸,就商量着做做好事,为混沌凿出七窍,结果“日凿一窍,七日混沌死”。我觉得懂得“混沌”的人是智者。
1706235834
1706235835
80年代先锋小说出来,有读者说阅读上有障碍,我想主要是因为一下子找不到借以判断的概念了。
1706235836
1706235837
《收获》杂志资深编辑程永新说起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地图,仿佛就在眼前。他那时常去华师大。
1706235838
1706235839
“因为格非留校做老师,有了一间教工宿舍,他那儿就成了一个文学会所,说雅一点,精神的港湾。来来往往的作家,像马原、余华、苏童、北村、宋琳、孙甘露等等,这串名字可以长长地列下去……还有格非身边的几个学生,像李洱,那时他叫李龙飞,都在那里来来往往。他们都是华师大后门那条小食街的常客。晚上校门关得早,聊天聊得饿了,只能翻过后门那扇大铁门去宵夜。那时的马原,留浓浓的大胡子,穿及膝马靴,人高马大,翻门的时候身轻如猿,一点不输给精瘦的李洱。我觉得那扇大铁门应该收进现代文学馆,因为当年在门上翻来翻去的,是中国当代一批实力派作家。”
1706235840
1706235841
各种翻译小说、文学杂志畅销,各种人在不同角落传阅、手抄,排长队买天书一样的《尤里西斯》。其中一些人,譬如先在锦州后到西藏的马原,边读,边写。
1706235842
1706235843
从马原回忆的语气推断,那时候人说一句“哎呀,你真是作家啊”,相当于今天人们对富豪、海归、CEO的仰慕。别的不说,谈恋爱都方便些。一个莫名其妙的时代。
1706235844
1706235845
我这辈子一直没间断做的一件事就是跟人讲小说,我读了多少本西方小说?几千本?反正我讲得出,听的人爱听。那时候皮皮19岁,格非20岁出头一点,我们常在一块儿讲小说。十年前我变成同济大学中文系的马老师时,格非说:“给他们讲讲大师、名著吧。当年我们能受益,今天他们一定也能。”
1706235846
1706235847
马原的徒弟吴瑶是位抽烟的女青年,当她戴上鸭舌帽端起相机,辨不出性别。相识九年,师生成了哥们儿。她在马原四海为家的时候替他看房子。她说,从书架上随便抽一本小说,里面都有波浪线或折痕。
1706235848
1706235849
“有时候我师傅回来,我热烈地说,哪本小说里哪一段写得真好。他会斜着眼说,30年前我看到这段跟你一样激动。”
1706235850
1706235851
2000年,她在本科时上马原的阅读大师课,看到好几次马原流泪。
1706235852
1706235853
“有一次在课堂上讲梅里美的《马铁奥》。他是讲一段读一段,读到最后马铁奥一枪把儿子打死了,他站在讲台上,头越埋越低,声音也不对了,最后听出来是哭了。然后就看见他用袖子抹眼泪,说,谁读到这一页不流泪,真是狼心狗肺。
1706235854
1706235855
“又一次讲小仲马的《茶花女》,讲到阿尔芒回到玛格丽特身边,与她共度一夜,完了给了400法郎。玛格丽特说,这就是你给的价钱。他在讲台上一摔手,边做扔钱的动作边说:这就是你给的价钱!然后,抹眼泪。”
1706235856
1706235857
写小说的圈子里,许多人见过这个“大男人”说着说着哭起来。
1706235858
1706235859
男儿有泪不轻弹,这话是对的。但男人流泪也是一次绽放。你刚才说童稚童真,我可能还有,我到今天说话都会很唐突。小孩子说话都唐突,因为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写小说我讲究分寸,为人处世我分寸感其实并不好。
1706235860
1706235861
马原语速不快,遣词造句常常不流畅。当他仰起脑袋望向天花板或盯着某处的时候,是在为句子找一个准确的宾语,或落点。大部分时候,他说真心实意的话。吴瑶说:“许多像他这个年纪的人,说话已经不过脑子了。”
1706235862
1706235863
讲课扯出去的时候他会说,上海男人的假领头挂起来很像女人的文胸,北方男人看着很奇怪;偶尔也会露一截子私人往事,比方讲衣修伍德的《萨莉·鲍尔斯》时,替女性朋友肚子里须“爱人签字”才能做流产手术的结晶充当只管签字的临时爸爸,这样的事他也干过(小说里的“我”替萨莉排忧解难)。
1706235864
1706235865
他告诉“八○后”写作的苦:“伏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许会一天十几个小时坐着,等到想去解手或吃饭,才发现浑身特别难受,因为保持同一个姿势太久,僵了。”
1706235866
1706235867
他告诉同学们,时代变了,换频道了,写小说挣不了钱。出于挣钱——像前辈海明威、福克纳那样——他也写剧本、拍电影。挣钱最痛快的,是一天200来字,一首歌词,1万元。
1706235868
1706235869
经济上没有问题,可能我脑子比较好用。不瞒你说,正常工作的话,我一天挣的钱比别人一个月多。在码字为生的人群中,我算是过得比较好的。克里斯蒂说,杀人不难。我一直说,赚钱不难。只是我没用那么多时间去赚钱,够用就行。
1706235870
1706235871
2009年10月,马原推出了他在同济讲课所得的两本集子《小说密码》、《电影密码》。他觉得早年那本《阅读大师》更有价值。他以个人眼光梳理了一遍西方小说史,如果想要标准答案,书里没有。
1706235872
1706235873
比如他觉得金庸的小说,简陋;纪德的《窄门》,高级,几乎无法拆解——他第一次看完,被彻底打垮;借给余华,余华看完,浑身都在发抖。
1706235874
1706235875
他喜欢张承志的《黑骏马》,“把农牧民写得跟大咏叹调似的”,不喜欢《北方的河》,“太深刻了,看不进去”。
1706235876
[
上一页 ]
[ :1.7062358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