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237024e+09
1706237024 1989年夏天周扬去世,他的儿子叫周艾若,鲁迅文学院的教务长,特别来我家,希望我去。我去不是代表个人,是代表《史料》去的。我催请他写些回忆文章,他答应下来。有一次电话里告诉我他摔了一跤,讲话也变得很慢。他说记得一些事,但夏衍比他更清楚,以后再说。当时夏衍不在北京,到日本去访问了。后来严文井看到追悼会的报道,就说:“牛汉啊,你怎么去参加周扬的追悼会呢?”
1706237025
1706237026 问:文汇出过一本《周扬晚年回忆录》。
1706237027
1706237028 牛汉:好像看过。我这个人脾气比较倔,但是处理问题还是注意边界,不能以自己的情绪影响了工作。我也不知道延安“表演”那段,就看他很诚恳的。人都是会变化的,即使周扬那样坚定的某种思想的执行者,他也会变化的。当时我就是这个观点。王元化也跟我说,周扬是有一点变化哦。至于别人,艾青啊,严文井啊,跟他有误解,批判太多。
1706237029
1706237030 问:您最初写诗的时候受过艾青的影响?
1706237031
1706237032 牛汉:我1938年就认识他啦,那时在西安民众教育馆漫画班,我是学生,他是“蒋先生”。后来在华北大学正式见到他,当时他是副院长,张光年也是副院长,院长是沙可夫。
1706237033
1706237034 我一直喜欢他和田间的诗。他早期的诗论对我也很有帮助。他天天鼓动我写,我记得写了几首赞美大自然的小诗,挺得意,请他看,他说:“不要再让别人看了。”呵呵。我知道他是善意的。艾青去延安后没有写出好诗来,我当面跟他说的,他点头承认,光叹气。
1706237035
1706237036 我回北京以后,跟他经常来往。印象最深是1957年被划进“胡风集团”以后,有一天开批判大会,突然听到有人高声叫我名字。是艾青,他离我就一丈多远,用很大声问:“你的事情完了吗?”我说:“没有完,算告一段落。”想不到他站起来,眼睛睁得很大很亮,不是对着我,对着文联礼堂坐满的人,大声说:“你的问题告一段落,我的问题开始了!”然后像朗诵诗歌一样用拖腔说:“时——间——开——始——了!”这是胡风一首诗的题目,封面是艾青设计的。他简直像一座青铜雕塑站在那里,那种神态和声音,今生今世我都不会忘记。毕竟是写过《向太阳》《火把》《芦笛》的诗人!
1706237037
1706237038 问:后来他们一家人去了新疆吧?
1706237039
1706237040 牛汉:是啊,1976年他回来我见到了。有天下班在西单买熟肉,看见一个排在前面的老人,身上是又脏又旧的黄棉军装,戴顶战士冬帽,我看看像他,走近叫“艾青,艾青”,等他认出我,大叫一声:“你还活着啊!”都快20年没见了。他告诉我右眼快瞎了,回北京是来治眼睛的。我后来在西城找到他家,一家人挤在10平米的一间破平房里。
1706237041
1706237042 后来,他跟我谈到失明的右眼,自嘲说:“为什么我这一辈子问题老出在右边?”也有感伤:“人活在世上只靠左眼可不行!老摔跟头。”艾青……唉,也很复杂。
1706237043
1706237044 问:您提到好些人,都用了这两个字“复杂”。
1706237045
1706237046 牛汉:对对对,大人物都如此。每个人都不简单,不复杂就没法生活。何其芳、成仿吾、丁玲……都是。人与人之间,针锋相对时都会展现某一面。随着时间流逝,又都在变化。
1706237047
1706237048 问:您的那本口述,等于梳理了一遍中国新文学史上那么多人的名字。
1706237049
1706237050 牛汉:我对许多人的诗有偏爱,像阿垅、曾卓、路翎、戴望舒、冯至、何其芳……太多了。我觉得文学史上应该留下他们的名字。
1706237051
1706237052 问:北岛最近出了本新书《青灯》。
1706237053
1706237054 牛汉:他老打电话来。我跟他的关系不一般,朋友之间,有个帮助。他和我儿子是同学,北京四中。他那时高一,我儿子初三。1976年,他每次来,俺跟俺老伴儿都招待他吃饭。
1706237055
1706237056 问:那时候他在做什么?
1706237057
1706237058 牛汉:他修马路,后来不干了,生活困难。我不是执行副总编吗,就给他搞个特约编辑,给他每个月发120块钱,呵呵,又抽烟又喝酒的。出差么就带他去,到上海、青岛什么的,好吃好住。他是真正有才,当时《中国》发了好多朦胧派的诗,都是北岛拿来的。跟我谈他的诗,碾稿,几乎每个礼拜都来我家,呵呵。
1706237059
1706237060 问:聂绀弩先生以前说过一句话:监狱是学习之地,而且里面卫生医疗之类都很方便。他好像说出来以后还想回去?
1706237061
1706237062 牛汉:他那么说就是了。他是关在山西,无期徒刑,“四人帮”垮台以后出来的。回来以后给他生活费很低,18块钱一个月,还不如在监狱里待着舒服呢,胡思乱想、看书、写文章,都可以。他回来以后谈过这个心情。晚年的时候外号叫散宜生。
1706237063
1706237064 问:他为什么用这个作号?
1706237065
1706237066 牛汉:他就是在铁板一块的体制下,引出一个“散”字来,是个人意识、自由的觉悟,这真是太难得了。所以后来我也出了本书叫《散生漫笔》,喜欢这两个字,连起来就是“散漫”。聂绀弩跟我特别亲近,什么事都找我谈,他闷,总要找个人解闷吧。我们不是自由主义,只是求得真正的自由……唉,我们这一生每个人都有非常非常惨痛的写不尽的故事。
1706237067
1706237068 问:胡风先生说过,心有余力的话,他要论一论郭沫若、茅盾和田汉。
1706237069
1706237070 牛汉:对,他在给我的信里面提到过。他对茅盾有看法,对郭沫若更不要说了。
1706237071
1706237072 问:那田汉呢?
1706237073
[ 上一页 ]  [ :1.7062370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