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239194e+09
1706239194 他刚来时,确实花絮迭出。他班上有个非常爱看课外书的同学,刚开始鄙视他,他就在课上跟这个同学PK,全班同学当见证人。PK什么呢?比方甲讲一段经典名句,乙必须答出作者;乙讲作者名,甲必须说出代表作。结果他赢了,赢在北岛,学生没读过北岛。后来他跟我讲他赢的时候,那表情完全像个小孩子。这节课同学们上得都很高兴,他确实赢得了一部分同学的好感,觉得他没用高考来吓唬人,也觉得他这个人好玩——他经常讲尖酸刻薄的话,他的自以为是,他的讲课热情,他的不合时宜,他的自闭和另类。
1706239195
1706239196 他第一课的开场白常常是自我介绍,介绍他是北大毕业的。有同学这样记的——
1706239197
1706239198 “北大很有名吗?”范老师问。底下沉默。
1706239199
1706239200 “北大很烂。”范老师说。依然沉默。
1706239201
1706239202 然后,同学加了一串“哈哈哈”。
1706239203
1706239204 他沉醉于他的理想,一脸肃穆想培养大师,但效果不是这样。在学生眼里,他恐怕是个倒霉汉,但又对他有三分亲切感。
1706239205
1706239206 总之,他来校以后,谨小慎微,不敢张扬,不帮人也不害人,吝啬但不占人便宜,他是无害的,我没有发现他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大问题。
1706239207
1706239208 问:范美忠反复提到“知识轰炸”,知识是一种可以打倒人的武器?
1706239209
1706239210 卿光亚:当然不是。炫耀知识也是一种病,幼稚病。知识也不仅仅从书本上来,在我仅有的三年小学记忆里,好多知识是从学校锅炉房师傅那里来的。父亲的好朋友李安宅教授(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曾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对我影响很大,帮他搬搬书就能学到很多东西,那是“我的大学”。现在的小孩,路越走越窄,我就不服气,想试着弄宽一点。
1706239211
1706239212 问:博客风波刚起时,范老师在学校遇到您,问:“校长,该不该跑?”以您当时的感觉,他是胸有成竹,但需要领导表个态;还是陷入了自我怀疑,需要
1706239213
1706239214 听听别人的意见?
1706239215
1706239216 卿光亚:我觉得当时他的样子有点像祥林嫂,喃喃自语的状态。地震以后人有许多反应,有痛哭的,有痴痴呆呆不哭不笑的,有呕吐的,也有范美忠这种表现的,这都是地震的次生灾难。范老师特别胆小,所以我说这次是他唯一的勇敢,是因为他病了,地震病。
1706239217
1706239218 问:范老师写了刚跑出来时跟学生在操场上的对谈,详细分析了地震那一刻他的心理活动,颇有莎士比亚戏剧中人物,比如《奥赛罗》中那个计谋高手伊阿古内心独白的味道。但这种话,日常生活中一般人是不大肯自己讲出来的。在您看来,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1706239219
1706239220 卿光亚:据我了解,他是因为要安慰一个在网站工作的朋友。这个朋友地震时先跑了,遭到女同事讥笑,进入绝食状态。他可能想安慰别人:没什么,我也先跑了。可他用的是自残的方式。他要是早想到全中国就两个人不上网,一个是他不救的母亲,一个是他要救的女儿,我估计他说什么也不会发那个博客文章的。
1706239221
1706239222 问:地动山摇那一刻,范老师对学生、母亲、女儿和自己的生命价值做了排序,但同校老师回忆,当时能完整喊一声“地震了”都很困难。所以,他的描述跟我们小时候看的打仗电影里,英雄人物牺牲前净惦记着交“最后一个月的党费”同样令人费解。
1706239223
1706239224 卿光亚:嗨,哪就真有那些对白!或者当时说的四川话,用词、语境都不一样,事后追忆,难免为了效果而放大、夸张一些什么,或者遮蔽掉另一些什么,就像我对小时候嘉陵小学那堵足球墙的记忆放大。我们学校距震中心也就15—20公里,我觉得有个体育老师说得最准,当时房子像扇纸一样迅速在扇。范美忠在二楼,跑过两个楼梯转弯就到了球场。球场上,整个天空蒸腾着一种淡黄色的烟雾,那一小段时间里,人的头脑是空白的,我问过我们许多老师,半小时以后才能想到自己的妈、孩子、老家。
1706239225
1706239226 当时我就搬个凳子坐到升旗台底下,让所有的师生能看到我,这样他们心不慌。以前学校失火也是,一队人进来嚷嚷着要抓法人,校工说那个坐在旗杆底下笑眯眯的就是法人。我心里总有伊顿公学的情结,所以每天学生早晚集合、列队两次,他们训练有素,一点不乱。我让老师每10分钟清点一次人数,然后唱歌的唱歌,打球的打球,该干什么干什么。
1706239227
1706239228 光亚600多个学生,90个老师,110个校工,从2岁到87岁,一个不少,毫发无伤。楼一幢没垮,虽然围墙都倒了。我记得当时范美忠跑过来问了句:“这么烂的房子怎么不垮?”他就是这么讲话的。我笑笑:“嗨,我修的是碉堡。”
1706239229
1706239230 问:范老师从效果出发,非常理性地衡量了得与失,做出他的选择。如果我们的后代都这样,那么张华救老农、赖宁救山火那种“不必要的牺牲”都可以避免了。您觉得这是进步吗?
1706239231
1706239232 卿光亚:如果从科学角度讲,平时训练有素,关键时刻容易做出正确判断。比如我们平时进行救火演习,失火的时候就知道该怎么办,这火该不该救。我干电视导演的时候,曾经筹拍过赖宁的片子,知道是怎么回事。他想救的是山火,但山火被风一吹,将人一裹,火还没上身,人先窒息丧命。《论语》里记,马厩失火了,孔子问:伤人乎?不问马。以前有人批判说“贵人贱畜”,其实孔子上朝回来,坐的马车,问什么马嘛。所以不要断章取义。
1706239233
1706239234 我从来没有说过不救人。人贵为灵长类动物,不是单靠本能活着的。灾难降临时,人有逃跑的本能,也有救人的本能,你看我们幼儿班的孩子都被老师抱出来,低年级的同学都被老师领出来,你看那些父母为什么会用身体护着孩子,自己死了,护了一个活着的后代,就证明了人类本能中也有极大一部分是救别人。动物世界里也是这样啊!
1706239235
1706239236 所以我说,范美忠说的也许是真话,但不善,不美。人类的主流是向善向美的,人类精神中崇高美好的部分应该世代相传。
1706239237
1706239238 问:是,北大教授评范美忠的话:诚实,但不知耻。
1706239239
1706239240 问:熊十力先生早有点评:海上逐臭之夫。中国传统上,从孔、老一直到王阳明、到陶行知,都在讲“知行合一”,把求知和修身视为一体。但现代,我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在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身上,知识与德行是分离的。作为一个校长,您担心吗?
1706239241
1706239242 卿光亚:这个问题我没有细想过。当初我就是不想看到儿子变成知识的奴隶而不是主人,才动了办学校的念头。我常常给自己做事找借口,借口大概就是理想。另外一个,网络上的文章跟现实中的人常常是两码事。
1706239243
[ 上一页 ]  [ :1.7062391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