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531262
战后出版的一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关于那场战争的第一手资料,这就是格里美豪森写的流浪汉小说《痴儿西木传》。该书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他出身贫贱,完全没有受过教育,所以被称为痴儿。当士兵抢掠了他的村庄,烧毁了他的家之后,小男孩开始四处流浪。他逃到附近的森林里,被一个看林人收留。男孩从他口中听到了一些外面的大世界的情况。他的救命恩人死了之后,男孩被迫投入到那个大世界中。他的下一个恩人是一个政府官员,他收留了这个男孩,让他做小丑弄臣。这使他的头脑和智慧得到开发;但好景不长,士兵再一次侵入他的生活,把他拐走了。经过不少曲折之后,他也从了军,经历了各种风险。他的经历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恐怖,还反映了战争中人民道德观念的粗砺,反映了社会各阶层遭受的巨大苦难,以及战争造成人们头脑的迟钝。久而久之,争战双方都忘了在为何而战。
1706531263
1706531264
这部作品一举成功,促使格里美豪森在原来的五集后面又加上了第六集,而这一画蛇添足成了它不能算做杰作的原因,因为后加的部分落了当时浪漫故事的俗套。西木变成了世俗意义上的英雄。他立下了军功,荣耀显赫,一直远征到土耳其。一路写下来,这个角色渐渐失去了可爱之处,也使人们对他丧失了兴趣。
1706531265
1706531266
战争接近尾声时,法国打败了所向无敌的西班牙步兵。现在法国成了欧洲最大、最富有、人口最多也是最好战的国家。自古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强国都想进而建立大一统,主宰整个欧洲大陆,法国也不例外。三十年战争最终一无所成。倒是世纪中期签署的条约以及战争所带来的文化后果意义比较重大。
1706531267
1706531268
战斗、围剿、进军和反攻摧毁了德意志的大片地区,城乡民生凋敝,许多公国长期积弱。结果,在后来的两个世纪中,散乱零碎的德意志各邦国成为欧洲列强为实现王朝梦想的逐鹿战场。那里的人没有国家。在他人眼里,他们是乏味、迟钝、孤弱无助的苦命人,满脑子是幻想和模糊不清的哲学,艺术、语言和仪表都落后而又粗鲁,这种印象并非全无根据。后来,这个长期受辱的记忆变成了要向全世界表现与懦弱顺从相反的个性的决心,17世纪和18世纪强加在他们身上的顺从演变成了19世纪和20世纪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自我约束力、公民责任感和军事实力。
1706531269
1706531270
三十年战争是最后一场“宗教战争”,但后来转为王朝战争。结束这场战争的条约宣布荷兰和瑞士这两个新教国家独立,变相承认了国家的概念。独立意味着主权,主权又意味着国家利益第一,高于对教皇的效忠和对国教的效忠。为此原因,为了国家的利益与一个宗教信仰不同的国家结为同盟便无可指责了。威尼斯人曾一度乞求土耳其人帮助他们对教皇领导的联盟作战,而教皇也曾如法炮制,接受过异教徒的帮助。简言之,到了17世纪中叶战争结束的时候,西方在公共生活世俗化方面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1706531271
1706531272
与欧洲一体的传统思想决裂之后,欧洲大陆上出现了界限分明的各个社会,各自在语言、法律、礼仪和艺术上都力争走自己的路。大家都是独立、平等的王国,所以彼此之间的关系很可能陷入混乱的无政府状态;这促使人们开始考虑建立一些超越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意大利各国的状况让人心寒,它们虽然同属一个宗教,但彼此之间战火不断。威尼斯要不断地对付四个邻国,包括教皇的势力。胡果·格劳秀斯对他新诞生的祖国荷兰的近代史进行了仔细思考之后,奠定了国际法的原则。在他之前,一位鲜为人知的西班牙学者比托里亚也考虑了同样的问题(<110)。他们两人都面临着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君主——无论是君主本人还是这种国家制度——根据定义是不受法律约束的。倒是有上帝的道德法,但应该由谁来执法呢?守法只能靠协议,需要超越自我利益。格劳秀斯的著作《战争与和平法》是明确宣布这种协议的第一次尝试,而最近的一次尝试是联合国宪章。
1706531273
1706531274
当时在威尼斯还可观察到另一场战争,即英国的内战。它既是宗教战,也是政治战;目的是反对国家教会,也是为了对君权的行使进行限制。血腥的战争除了中间短短的一段暂停外,一共打了7年,两个问题都没有解决,却引出了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其他问题。这样看来,与德意志人30年的战争相比,它还是很有结果的。
1706531275
1706531276
1706531277
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 与英国和德意志的战争相对应,出现了第一场以国际范围内的崩溃而告终的疯狂投机:郁金香疯狂。这种花于16世纪中期从近东引入欧洲,在中欧和荷兰尤其被视为珍宝。它从君士坦丁堡被直接运到花迷的手中,绕过了威尼斯。拥有一园子郁金香花成为地位的象征,各个阶层的荷兰人都热衷于购买或种植郁金香。到了1635年,花价被哄抬到令人眩晕的高度;据说哈勒姆的一个商人花一半财产买了一个郁金香球茎,不是为了转卖,只是为了炫耀。
1706531278
1706531279
有些头脑精明的人开始意识到转卖郁金香也许比自己拥有更有利可图。很快,通常沉稳的荷兰人开始倒卖郁金香球茎,好像公司的股份一样。好几个城市成立了交易所,经纪人(“郁金香公证人”)根据每一个球茎的名字、颜色和重量来叫价。卖空和期货的做法开始盛行。有人很快发了迹,穷人一夜暴富。一种名叫“里夫斯金上将”的郁金香球茎曾卖到每个4400弗罗林,“相当于一张配备了整套床上用品的床的价格的44倍”。这股狂热持续了两年时间,波及到了伦敦和巴黎。荷兰人一旦恢复了理智,市场马上崩溃了。政府和宫廷力图用公正的办法来了结众多的纠纷,如买方违约,卖方诉讼以及破产者在监狱里喊冤。几个月的辩论和大量的决定都无济于事。鉴于这种投机生意的性质,任何决议都难以做到公正,也难以得到执行。
1706531280
1706531281
郁金香出现了,带着一身喜气,
1706531282
1706531283
无拘无束,充满了骄傲和情趣;
1706531284
1706531285
她的各种颜色为世所仅见,
1706531286
1706531287
但是,杂交后她又会以新的面貌出现……
1706531288
1706531289
她唯一的目的是悦人眼目
1706531290
1706531291
使衣冠华丽的人相形见绌。
1706531292
1706531293
——亚伯拉罕·考利(1656年)
1706531294
1706531295
战争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产物是一位捷克思想家的著作,他的家和手稿曾两次遭乱兵抢掠和烧毁,他是——
1706531296
1706531297
约翰·阿莫斯·考美纽斯(杨·考门斯基)
1706531298
1706531299
他出身于莫拉维亚教徒的家庭,虔诚信教。但是,他反对耶稣会教师极其成功的做法,却并非出于宗教信仰的原因(<42)。他一生四处漂泊,先到了波兰,按照他自己的模式建立了一所学校;然后又去瑞典,最后到了英国,在那里,他的思想启发了弥尔顿和洛克。也是在英国,他受约翰·温思罗普之邀担任哈佛学院的院长。
1706531300
1706531301
他著述众多,最有名的是在世纪中期出版的《图画中见到的世界》,倡导通过启发感觉来看世界。他编写的教材广为使用,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包括阿拉伯文、波斯文、土耳其文和蒙古文。虽然路德早期曾呼吁为新教儿童建立免费公立学校,但真正建立起来的学校寥寥无几,在教育理论上与耶稣会相比也无法望其项背。考美纽斯提出了教育的哲学。他和许多其他教育改革家一样,反复宣传同一个道理,尽管表达的方法各有不同;这是他们的使命。学校由于其性质注定会僵化死板,所以需要不断刺激,使之生动活泼起来。学校之所以失去活力是因为学校是一种袖珍的政府形式。正如政府的目的是形成共同的意志一样,学校的目的是培养同一种思想。两者都需要定期改革,把被日常事务淹没的初始意图重新提到首要的位置上来。
1706531302
1706531303
任何从事教育或者略知教育史的人都能猜到考美纽斯的理论。他认为应该教事物而不是词语,因此课本应有刺激感官的内容。应把学校从监狱变为启发和满足好奇心的游戏场。应戒除体罚,减少死记硬背,用音乐和游戏的办法,通过接触物体和提问题来激发孩子的兴趣,通过介绍外部世界的情况来开发他们的想象力。考美纽斯的教学法图文并用,让学生通过研究和讨论图片来认识物体和地方,这是视听教育的萌芽。考美纽斯还提倡教授一种与现代科学相符合的有普遍性的宗教——“泛智论”。所有儿童的学费均应由国家承担,从幼年起就应该在充满关爱的环境里开始学习:4到6岁的孩子应该上幼儿园。他还提出了20世纪一句套话的精神:活到老,学到老。
1706531304
1706531305
这个方案引起了英国塞缪尔·哈特立伯的兴趣,他开始着手出版这部著作,但由于内战耽搁了下来。到了17世纪60年代,它终于出版,压倒了由当时的科学家或后来成为科学家的人们所提出的关于学校改革的所有理论。这时,弥尔顿写了《致塞缪尔·哈特立伯》。这篇文章被视为关于教育的著名论文是因为作者有名,而不是因为文章的观点如何高明。弥尔顿希望各城镇建立营房,接纳120名年龄在12到20岁之间的男孩。这些男孩将通过书本学到知识,使他们了解上帝并效仿上帝。弥尔顿认为这就是教育的目的。这样,一个人不论在公共生活还是私人生活中,甚至在战争中,都会行为正直,处事圆通。这当然是对哈特立伯极力提倡的考美纽斯理论的反对。
1706531306
1706531307
考美纽斯并没有局限于学校改革。他还支持女权,鼓吹和平,研究政治,并从事慈善事业。他提倡开办产前护理诊所,提供婚姻咨询,进行老年病学研究。他认为人是可以改进的,而且,他像培尔以及18世纪的百科全书派一样(360>),认为“光明”能带来和平与和谐。(他自己说)他成年后目睹的连绵不断的战争使他感触至深,促使他提出这些思想。这位教育改革家和其他许多教育家不同的是,他把理论付诸行动。他每到一处,便建立学校,亲自教学。各地争相延请他去办学,所到之处都大获成功。他的方法得到广泛采用,他编的教材直到19世纪中期还在使用。在195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让·皮亚杰声称这位伟大的先师在所有重要问题上都是正确的。但是,考美纽斯却与荣耀无缘,就像利希滕贝格和其他同样伟大的人物一样(439>)。时间、地点和国籍在决定一个人能否流芳百世上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706531308
1706531309
我尽量使我的方法能包含全人类。如果人能看到自己所能达到的至善境界,就会为它所吸引。而如果教会人们到达那个境界的正确途径,就找到了无所不包、无所不及的哲学、宗教和治国方法。
1706531310
1706531311
——考美纽斯(1660年前后)
[
上一页 ]
[ :1.7065312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