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588973
去接受一种分裂的原则,或者不如说是去接受一种不带强迫统一印度的原则,可能会使人们对于它的后果加以冷静而沉着的考虑,而这一来,就会认识到统一是对各方面都有益的。[198]
1706588974
1706588975
很明显,不管印度的未来可能怎样,纵然正式分裂,印度的各个部分还是不得不在许许多多方面彼此合作。就连那些独立国家也需要彼此合作,印度各省和因分裂而产生出来的那些地区尤其更须如此,因为它们彼此之间有着亲密的联系而必须团结一致,否则就会衰败、崩解和丧失自己。[199]
1706588976
1706588977
统一总比分裂好,但是一种强迫的统一是一椿虚伪而危险的事情,充满了爆发的可能性。统一必须是思想和情感上的统一,有同属于一家,共御外侮的精神。[200]
1706588978
1706588979
“统一而又不带强迫”,这是一种理论正确而在实践上极难实现的事。尼赫鲁也不是不明白这样的道理,他这样说只表明他面对国家分裂而又无力回天时的百般无奈。他很清楚:“如果印度被分裂为两个或更多的部分,那时想将那些主要的印度土邦并入印度就更加困难了,因为只有在分裂的情况下那些土邦才可以找出种种更多的理由来置身事外,并坚持它们的独裁政权不放,否则那些理由是找不出来的。”[201]
1706588980
1706588981
再比较同期的中国。1949年李宗仁要与中共划江而治,如果没有共产党“百万雄师过大江”,其后果,用后来李宗仁回忆录中的话说就是“中国就会陷入像今天的朝鲜、德国、老挝和越南同样悲惨的局面了”[202]。但是中国与同期的印度不同,在中国有一支听命于中国共产党的强大的人民军队,而尼赫鲁国大党上台前还在搞“非暴力不合作”,不要说军队,就是必要的财力也不足。[203]所以毛泽东说的“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实在是经验之谈。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的经验说:“对于这个问题,切不可只发空论。”[204]“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尼赫鲁手中既没有这种物质力量,又没有“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05]的时间,他只有眼看着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47年分裂为两国,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却在与国际国内试图分裂中国的势力进行着顽强的斗争并于两年后实现中国统一。
1706588982
1706588983
就这样,英国人实现了在撤离南亚次大陆之前为紧箍印度发展制定的方案,这就是:印度发展的上线是永远不能让印度形成独控印度洋的能力。为此,英国人从根基上摧毁了印度的民族工业及其自主创新的能力;此外,英国还为印度保留了封建主义、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时代的产权所有制,以及已经碎化了的意识形态,这从精神上破坏了印度的民族凝聚力,并使之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如无一场大换血式的革命—则无力恢复这种能力。对此,罗斯福和斯大林都看得明白,1943年在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对斯大林说:“议会制政体对印度是不适合的,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在印度创立某种类似苏维埃的制度,从下面开始,而不是从上面开始,也许这个就是苏维埃制度。”此话一语双关,一方面罗斯福暗示斯大林,印度是苏联的势力范围;另一方面是说印度要建立自主创新制度没有革命是不行的。斯大林接过罗斯福的话说:“这意味着走革命道路。”[206]德黑兰会议上,在讨论打败希特勒后如何处置德国方案时,罗斯福与斯大林都认为:防止德国东山再起的关键是毁灭德国的重工业生产能力;只要没有重工业生产,德国就永远没有发动战争的力量。罗斯福还说要把德国变成牧羊场。[207]牧羊场国家就是只提供原材料而无工业技术原创力的依附性国家,就是工业国家商品的倾销地。牧羊场的国家是没有竞争能力的。英国在被迫放弃在印度统治,离开南亚次大陆之前,已将印度变为一个“牧羊场”国家。
1706588984
1706588985
英国从内部摧毁印度的同时,英国人在退出印度洋之前,还要印度有能力考虑阻止其他海上强国在印度洋再次形成当年英国曾拥有过的那样的绝对制海权。为此,英国需要设计出新的印度洋力量均势,并使印度保持相对的制衡力量。英国不希望印度强大,但更不希望印度过于衰弱以致再次出现莫卧儿王朝后期的颓势并使其他海上强国—具体说就是美国—乘虚而入。这就规定了英国弱化印度的下线是不至让印度丧失牵制英国之后的其他海洋强国的能力—而这恰恰是海洋强国在印度洋形成绝对制海权的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人给印度留下了大小刚够用于遏制而非驱逐其他海上强国的国家版图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应武装力量。牵制的对象,南面海上当然是美国,北面陆地当然是苏联和中国。为此,1937年,英国将缅甸从印度划出,1948年在许诺印度独立的同时,也放手斯里兰卡独立并允许巴基斯坦与印度分离。前者中断了印度向印度洋四面扩张的可能,后者即印巴分离既从北方牵制印度南下势头又阻隔印度与俄罗斯联手形成更大的“中枢地区”并由此在印度洋形成绝对制海权。英国人的逻辑很简单:我要拿不到手,谁也甭想拿到手。这个“谁”不仅包括独立后的印度,还包括曾联手苏联扳倒大英帝国的美国。
1706588986
1706588987
印度就是这样在英国人搭建的新的地缘政治舞台上困难地开启自己的航程的。英国人留给印度的“牧羊场”式的经济结构使印度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失去了同期中国那样“有声有色”的前景;同样,英国留给印度的大版图又使印度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避免了“销声匿迹”的结局,更为重要的,这也是英国新的地缘政治板块设计中的核心目标,即大版图印度存在,也对冲了美国经过劳师征远进驻并控制印度洋的能量。1944年还蹲在英国大牢中写书的尼赫鲁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躲在幕后的英国人将他推向前台主演的竟是这样一场如此悲喜交织并令他百般无奈的历史大剧。
1706588988
1706588989
更令尼赫鲁没有意识到的是,英国人如此安排下的印度洋力量格局,使他用来解释印度未来命运的古典地缘政治学的“中枢地区”及“心脏地带”理论在战后陷入令人难堪的悖论状态。1919年,麦金德把他最初提出的“枢纽地区”概念提炼为更富有冲击力的“心脏地带”的概念,并以更简洁的短句作出如下概括:
1706588990
1706588991
谁统治东欧谁便控制了“心脏地带”;
1706588992
1706588993
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便控制了“世界岛”;
1706588994
1706588995
谁统治“世界岛”谁便控制了世界。[208]
1706588996
1706588997
麦金德这一经典表述,可以说是对英帝国时代治理世界有效经验的理论总结,可惜的只是,这种总结只是在英帝国快要结束的时候才出现,来得毕竟太晚了。就在麦金德誉满全球的时候,他已看到了帝国的黄昏。好在眼不见为净:1947年3月6日,麦金德去世,同年8月15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印度独立。
1706588998
1706588999
似乎是凯南的理论忽悠美国历史的预演,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在后发帝国主义国家中得到激赏。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希特勒联手苏联击败欧洲、又回头与苏联冲突以争夺东欧和小亚细亚的政策[209],战后美国实行以“艾森豪威尔主义”[210]命名的与苏联抢占中东的政策,勃列日涅夫在对中枢地区的两翼地带战略布局完成后向阿富汗实行最后一击的政策以及小布什上台后直击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政策,都有明显的麦氏“心脏地带”的痕迹。
1706589000
1706589001
资源政治与地缘政治在时间和空间上合二为一并以前者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继麦金德古典地缘政治理论之后的现代地缘政治理论的鲜明特色。在这新的视野中,麦金德“心脏心带”理论被注入资源政治的内容,而作为世界现代工业动力基础的矿物资源分布地带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又恰巧重合。这样,印度洋在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的关键意义再次得到大国政治家的高度重视。在这方面理论贡献最大的,是曾在20世纪70年代初任美国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将地缘政治利益与资源政治利益紧密地结合并使前者服从于后者,是尼克松考虑全球战略时贯穿始终的思想方法。苏联出兵阿富汗不久,尼克松即出版《真正的战争》一书,其中对阿富汗地缘政治位势的分析可视作美国中东中亚政策最到位的脚注。他写道:
1706589002
1706589003
面积和得克萨斯州差不多的阿富汗虽然是贫穷的,土地是不毛的,但它早就是大国施展阴谋诡计的地方,其原因是和它通常被称作“亚洲命运的旋转门”一样的。阿富汗的西面是伊朗,南面是巴基斯坦,东面是中国,在北面与苏联有一千英里长的共同边界,它一向是帝国的大规模推进汇合的地点之一。
1706589004
1706589005
阿富汗在其整个历史上,一直是征服者的十字路口;亚历山大大帝、帖木儿,全都在谋求建立帝国时纵骑驰骋于阿富汗的土岗与沙丘之间。1952年我访问阿富汗国王时,他曾为我追述,正是在阿富汗,亚历山大大帝说,“我再没有要征服的世界了”。在19世纪,英国和俄国在整个中亚细亚交战,以争夺对这个大陆的控制权时,曾在阿富汗进行过基普林所谓的“大比赛”。英国人知道,阿富汗的崎岖的开伯尔山口是进入印度次大陆的大门,他们曾进行了两次残酷的战争,为的是不让俄国人控制它。今天,阿富汗是苏联扩张主义势力中的一个不祥的新阶段中的试验场。[211]
1706589006
1706589007
尼克松用比麦金德提供的更为鲜活的事实说明“心脏地带”是大国实现世界霸权的必争“命运之门”,他将控制资源作为麦金德单纯的地理控制的前提,认为控制世界资源是控制世界的前提。他写道:
1706589008
1706589009
对苏联来说,凡是妨害他们实现其最高统治权—他们的霸权—的人,都是敌人。苏联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后目标是它的主要对手美国。它的中间目标是西欧和日本。它在当前的目标是非洲、亚洲、中东和拉丁美洲那些脆弱和不稳定的地区,在这些地区里,它以相对小的风险和代价可以得到战略好处,使自己越来越处于一种能够控制世界资源和生命线的地位。
1706589010
1706589011
斯大林早在1921年就强调西方的资源很容易被切断。他说:“如果欧洲和美洲可以称作前线,那就应当把拥有原料、燃料、粮食和大量人力的非主权国家和殖民地看作是帝国主义的后方,帝国主义的后备力量。为了赢得一场战争,光在前线取得胜利不行,还必须使敌人的后方,使他的后备力量革命化。”最近,苏联主席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向索马里总统西亚德•巴雷(当时还是苏联的盟友)交心说,“我们的目的是控制西方所依靠的两大宝库—波斯湾的能源宝库以及中部和南部非洲的矿藏宝库”。
1706589012
1706589013
1988年,尼克松出版《1999:不战而战》,再次强调美国必须在“心脏地带”遏制俄国人的极端重要性。他说:
1706589014
1706589015
我在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不久出版的《真正的战争》一书中把波斯湾称为西方“石油咽喉”。我曾写道,如果有朝一日苏联控制了波斯湾地区的石油资源,克里姆林宫就可以通过威胁扼杀以石油为动力的西方经济,来对西方进行讹诈。今天的情况仍然如此—至少在本世纪剩余的年月里,这种情况仍然将继续下去。[212]
1706589016
1706589017
70年代末,克里姆林宫对海湾形成了钳形包围。一边从西南进行包抄。1978年苏联向埃塞俄比亚空运了2万名古巴士兵,以便一方面支持埃塞俄比亚政府与索马里进行战争,一方面从沙特到红海对岸建立军事设施。那年晚些时候,亲苏集团在南也门夺得了政权,使苏联在阿拉伯半岛上有了一个滩头堡。不久,南也门公开向北也门发动军事进攻。恐怖主义分子以南也门为基地对沙特阿拉伯采取行动。游击队也以南也门为基地袭击阿曼的一个边界省份。钳形包围圈的另一边是从东北方向包抄。1978年在阿富汗一场军事政变使共产党上台。阿富汗共产党政府很快就与莫斯科签署了协议。当人民起义威胁要推翻共产党政权时,苏联侵占了这个国家。有了阿富汗的基地,苏联的战斗机、轰炸机便可以飞到霍尔木兹海峡。克里姆林宫领导人从两个方向同时推进,企图控制这一“石油咽喉”。[213]
1706589018
1706589019
事实上,尼克松已从世界稀缺资源分布和世界地理通道分布相结合的角度完善了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的理论,尼克松呼吁美国政府必须担起与苏联争夺“心脏地区”的重担。他说:
1706589020
1706589021
今天,美国是唯一有能力在波斯湾保护西方利益的国家。亲西方的波斯湾国家都不够强大,无法承担这项工作。我们的欧洲盟国也都无力或没有决心来完成这项任务。因此,我们必须站起来解决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214]
1706589022
[
上一页 ]
[ :1.70658897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