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23181e+09
1706623181
1706623182
1706623183
1706623184 《往生要集》中对净土的描绘(来源:国文学研究资料馆)
1706623185
1706623186 然而,从《往生要集》的主题来看,“厌离秽土”的地狱图与“欣求净土”的极乐世界图只是其前言部分。这部著作的重点在第四章“正修念佛”、第五章“助念的方法”和第六章“别时念佛”。第四章“正修念佛”是重中之重。这几章的内容讲述了为了往生于极乐世界要用到的念佛的方法。
1706623187
1706623188 提起“念佛”,现在一般指念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但源信所说的“念佛”却与此不同。至少在源信看来,念诵名号并非念佛本来的特征。
1706623189
1706623190 源信所说的“念佛”究竟是指怎样的情况呢?源信所说的念佛要回到汉字本来的含义中去理解。所谓“念”是指深刻思考、用心思考,因此念诵名号也可以包含在内,但是,在源信看来,或者说在源信那个时代,念诵名号并没有成为念佛的基本特征。
1706623191
1706623192 处于念佛中心地位的是观佛、观想佛,通俗点说,就是在脑海中浮现出真实的佛的形象。作者在第四章“正修念佛”中指出,往生于极乐世界的修行须有五种行法。其中,源信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介绍了“观察门”,即明确地观想佛的方法。
1706623193
1706623194 在《往生要集》中,源信还介绍了色相观,即在脑海里浮现出佛的面容和身体的特征——佛的相好。此外,他还指出了其他的三观——别相观、总相观和杂略观。所谓别相观是指在脑海里真切地浮现出相好的每一个细节,所谓总相观指的是在脑海里浮现出总体的特征,所谓杂略观只限于在脑海里浮现出某些特定的东西。
1706623195
1706623196 在别相观中浮现出的相好的形象被分为四十二种,源信详细地对它们做了说明。下面,我们摘抄几种形象。
1706623197
1706623198 第一,头上肉髻(头顶上隆起的肉包)看不清楚。其高高凸起,呈圆形的样态与天盖很相似……佛的头上有大光明,发出一千种色彩。每一种色彩分成84 000个分支,每一个分支上有84 000个化身佛。化身佛的头上发出光芒,这些光芒不断地朝上方的无量世界散去。在上方界有化身菩萨,如云一般下降,围绕着佛。
1706623199
1706623200 第二,头上的84 000根头发朝上向右卷,从不会掉落,也不会零乱。其头发,颜色为绀青色,生长茂密,发出芳香,既洁净,又纤细柔软……
1706623201
1706623202 ……
1706623203
1706623204 第四,耳朵厚实,阔又长。耳垂饱满……有7根卷曲的毛发,发出5种光。每种光有1 000种颜色,每种颜色中有1 000个化身佛。化身佛发出1 000种光,照耀着十方的无量世界。
1706623205
1706623206 ……
1706623207
1706623208 第六,脸庞饱满、有光泽、柔和,清秀端庄,洁净无瑕,如同秋月一般。左右眉毛整洁,恰似帝释天的弯弓一样。脸色无与伦比,散发出绀琉璃似的光芒。
1706623209
1706623210 第七,眉间的白毫向右卷曲,像兜罗绵(绵丝中夹杂有兔毛编织而成的布,是一种舶来品)一样柔软,比雪还要白……
1706623211
1706623212 (出处同上,第119—121页)
1706623213
1706623214 像这样记述身体各个部位情况的文字达42处之多,从脸到脖子,从脖子到肩,所记述的部位逐渐往下,一直写到脚。使每一个部位都真真切切地浮现于读者的脑海,将每一个部位都想象成无限珍贵之物。以这样的方式皈依阿弥陀的方法就是念佛。第一次接触佛的人如果无法忍受事无巨细地观想多达42种的烦琐的佛之相好的话,《往生要集》还预备了大体上观想佛之整体的总相观,以及只是观想眉间之白毫的杂略观。这些虽说是简略的观想,但毫无疑问依然是在脑海里真切地浮现出阿弥陀佛之相好的行为。
1706623215
1706623216 尽管有详略之分,这种行为据说是往生于极乐世界的最好的方法。观相才是最重要的宗教行为,这是《往生要集》中宗教思想的根本。我们将这种宗教思想命名为“形象”的宗教思想。
1706623217
1706623218 说起形象,本章一开始引用的阿鼻地狱的说明文字、紧接着引用的关于五妙境界的说明文字以及我们刚刚引用的别相观的说明文字,可以说充满了对形象的描绘。从《往生要集》的结构来说,地狱图和极乐世界图属于进入正文之前的准备阶段,前面关于别相观的文字构成了正文的中心,但从连续地描绘形象的角度来说,它们的手法惊人地相似。如果我们将第三段引文中描述的阿弥陀佛的形象带入五妙境界的极乐世界图中呈现出的地面、宫殿、池塘和河流的形象里的话,我们会发现它们是极其吻合的。即便是准备阶段的文字,形象生动的《往生要集》也十分符合“形象”宗教思想的称呼。
1706623219
1706623220 但是,通过念佛——通过在脑海里真切地浮现出佛的形象——可以往生于极乐世界,这种想法并不容易理解。从易于理解的层面来说,通过努力生存、为他人服务或抵达悟道之境地以往生于极乐世界,这种想法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努力生存、为他人服务是伦理上的行为,抵达悟道之境地是思想上的行为。宗教性的极乐世界与这些伦理和思想上的努力相结合,是人们能接受的。但是,在脑海里真切地浮现出佛之形象的行为却很难与往生于极乐世界联系在一起。浮现出形象的行为与伦理和思想并不相干,实际上,应该称这种行为为审美的行为。与伦理和思想上的行为不同,审美上的行为与宗教相去甚远。
1706623221
1706623222 的确,念佛需要思想上的紧张和集中,可能还需要积累专门的修炼经验。但是,诸如断绝世俗的欲望,以严格的戒律约束自己,将身心投入晦涩难懂的经典和注释书之中,以获得佛道之真理并抵达悟道之境地的行为,与明确描绘出佛之相好的每一个部位的形象,全身心为庄严、美丽、纯净的形象所包围,以期在死后成为极乐世界的居民的行为,是无法同日而语的。源信是天台宗的僧人,他曾在比叡山学习,但他所著的《往生要集》中的净土思想并不是从严于律己的最澄的天台思想上延伸而来的,他的目的(往生于极乐世界)和实践方法(念佛)都与最澄提倡的目的和方法差别很大。
1706623223
1706623224 对佛之相好的描述,从佛头上隆起的特殊的肉髻开始,其头发向上凸起并向右旋,发间散发出光芒,耳朵又阔又长且饱满,额头既宽又平,脸饱满、柔和,眉毛柔软且都是白的,睫毛整齐浓密……按照经典的叙述,作者详细地描绘了佛的脸部和身体的各个部位。发挥想象力持续的时间越长、越集中,佛之相好就越明确,充满慈悲之心、堂堂正正的佛的形象就会浮现在人们眼前。念佛行为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让这种形象出现。念佛的行为与见佛的行为几乎是相同的。
1706623225
1706623226 佛的形象真切地出现在人们眼前时,人们感受到的是身心的充实感和喜悦。这是人们通过自身的想象,脑海里呈现出既庄严又纯净的佛的形象带来的充实感,是伟大的形象展现在人们眼前带来的喜悦。这种充实感和喜悦与人的精神密切相关。当人们将精力集中在精神方面时,人们感受到的是横跨宗教和艺术的充实感和喜悦,而不是单纯的宗教性的充实感和喜悦。假如我们将人类的精神性活动划分为真、善、美三个部分的话,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宗教是以真和善为目的的。而关于真切地看到佛的形象时的充实感和喜悦,人们则认为它是与美密切相关的。真切地看到佛的形象时的充实感和喜悦更接近于塑造佛像的匠人的感觉,是匠人经过无数次失策和失败之后才完成工作的感觉,而不是僧人经过艰难、痛苦的修行达到悟道之境地的感觉。
1706623227
1706623228 我绝没有将这种宗教和美的结合看作违背宗教之道的想法。我只是想明确强调,日本宗教的一个很大的特征是具有很强的美的亲和力。从佛教传入日本至奈良时代中期,通过修建寺院、塑造佛像以及抄经工作,佛教与人们的审美意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创造出新的审美形式。此后出现的天台宗和真言宗在善于求道和思考的最澄和空海指导下,逐渐深入,到达伦理和思想领域,与审美渐行渐远。但进入平安时代中期之后,通过念佛以往生于极乐世界的净土思想出现,佛教作为形象的宗教再次呈现出审美与宗教相结合的景象。
1706623229
1706623230 念佛不仅仅是通过想象以呈现出美的形象的审美尝试。念佛的目的——往生于极乐世界——也与美密切相关。从前面引用的五妙境界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极乐世界的每个地方都是集中了美的精华的安乐之乡。与其说这是人们自行选择去的地方,不如说是在佛和菩萨的引导下前往的地方,所以人们很难产生念佛行为带来的充实感,不过,当人们想起极乐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都充满了美丽的事物,前往那里的人们肯定会全身心地沉浸在享受美的喜悦之中。
[ 上一页 ]  [ :1.70662318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