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23231e+09
1706623231
1706623232 由此看来,以念佛为开始,以往生于极乐世界为结束的《往生要集》中的净土思想,可以说体现了美和宗教自始至终并驾齐驱在同一条道路上的观点。五妙境界的极乐世界图与别相观呈现的阿弥陀佛的形象,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是因为相同的审美意识发挥了作用,让人们描绘出统一的美的形象。阿弥陀佛身上、极乐净土世界都充溢着美的形象。源信的净土思想就以这种形象作为其宗教的支撑力量。
1706623233
1706623234 编撰了《往生要集》的源信是念佛结社“二十五三昧会”的主干人物,这个结社以比叡山横川首楞严院的25个僧人为结缘众。他们认为往生于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最大的功德,实现此功德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念佛。源信不仅仅详细说明了这个方法,而且还亲自祈愿往生于极乐世界,与拥有相同志向的人聚集在一起,致力于念佛活动。
1706623235
1706623236 在二十五个结缘众中,有一位平安时代著名的文人庆滋保胤。他皈依佛道的思想很坚定,很早就出家了。在出家前后,他创作出《日本往生极乐记》,与《往生要集》出现的时间基本上相同。与指导往生于极乐世界所需要的正确的念佛方法的《往生要集》不同,《日本往生极乐记》汇集了40多人的传记,他们都是通过念佛真正地往生于极乐世界的人。有的人会怀疑念佛是否真能让人往生于极乐世界,针对怀疑此事的人们,《日本往生极乐记》试图举出往生的事实,以此为依据消除他们的疑惑。在这40多人中,有一个被称为市圣或阿弥陀圣的名叫空也的人,他离开比叡山,以京城为中心四处传教。书中记述了他往生的情景。
1706623237
1706623238 上人去世那天,身着法衣,手持香炉,面朝西方正坐,对弟子说道:“许多佛和菩萨来迎接我,要带我走。”气绝之后,香炉依然拿在他的手里。此时,空中传来音乐声,屋子里香气满溢。上人结束了传教的工作,回到极乐世界去了。
1706623239
1706623240 (“岩波日本思想大系”《往生传 法华验记》,第29页)
1706623241
1706623242 与《往生要集》相比,这段描写显得十分克制。其克制的笔触呈现出作者试图表达上人临终时美好、纯净形象的意图。这里描绘的安详的临终形象丝毫没有死亡的痛苦和不吉利。将阿弥陀佛的形象真切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以及描绘极乐世界的情景,都是将它们与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宗教行为,不过,对净土思想来说,处于此世和彼世交界处的死亡也必须与美密切相关。
1706623243
1706623244 能够证明空也上人往生于极乐世界的最直接的证据有:上人说许多佛与菩萨来迎接他、上人气绝身亡后手中依然拿着香炉的情景、天空中传来音乐声以及室内充满了香气。在其他的往生传中,人物临终时的情景基本上与此相似。从具体的表达方面来说,它们之间可能有一些差异,比如以结定印来取代手持香炉,或在音乐和香气之外又加入了紫云横飞的情景,或者当事人或其近亲做了一个预告死亡的梦,或者人们亲眼看到尸体没有腐烂等。
1706623245
1706623246 但是,正是这些具体的变化或补充说明丰富了人们对死亡之美的想象,而不是破坏和伤害了其美丽的形象。读者以极其温和的心态想象安详、美丽的往生情景,祈愿自己也能够获得这种美丽的往生。
1706623247
1706623248 **
1706623249
1706623250 在上一节里,我们以《往生要集》为对象,叙述了净土思想中宗教和美的形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情况。在宗教和美的关系方面,受到净土思想的巨大影响建造而成的净土庭园和阿弥陀堂超出了人们单纯对形象的想象,具有物质的具体性。这里将要叙述的平等院凤凰堂和净琉璃寺是在平安时代后期建造的,尽管它们与《往生要集》的编撰相距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它们反映了净土思想的宗教本质,因此,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它们也作为考察的对象。
1706623251
1706623252 首先是平等院凤凰堂。它是由藤原赖通修建的。其父藤原道长自壮年时代起笃信佛教,将巨大的精力放在了寺院和佛像的建造事业上,其最为重要的事业是建造法成寺。这座寺院现在已经被烧毁,不复存在了,但《荣华物语》和《大镜》等书中详细记述了其工程规模之大以及完成后的建筑物之豪华。在《大镜》中有这样一句赞叹的话:“它看上去好像是极乐净土世界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了。”道长最终在这座法成寺里死去。无论从宗教的角度,还是从美的角度,他可能切身感受到了极乐净土世界。
1706623253
1706623254 道长于1027年去世。人们认为25年后,黑暗的末法世界将会开启。此时,贵族统治正呈现出各式各样的矛盾,在贵族和知识阶层中间不安的情绪正不断扩大。这种不安的情绪就是人们对通过念佛往生于极乐世界的净土思想深信不疑的背景。《往生要集》的开头写道:
1706623255
1706623256 对生活于末世混乱时代的人们来说,往生于极乐世界的教义和修行是他们的眼睛和腿脚。
1706623257
1706623258 (“岩波日本思想大系”《源信》,第10页)
1706623259
1706623260 这句话具有启发性。这里所说的“末世”可能并不是直接指1052年末法开始的时代,但毫无疑问,人们的确已经意识到社会上的混乱和不安。于是,人们想象出超越这些混乱和不安的极乐世界。道长生于贵族家庭,很早就发挥其政治家的才华,在家族内部的政治斗争中取得胜利,由内览[2]到摄政,爬上权力的最高地位——但即使是他这样的人,也摆脱不了由混乱末世而产生的不安情绪。他倾注钱财,建造了法成寺,使之成为与这个混乱末世完全不同的净土世界。
1706623261
1706623262 法成寺现已不存,但进入末法时代之后一年,即1053年建成的平等院凤凰堂保存了下来。这个建筑物是平安时代中期人们心中的净土形象的具体显现。
1706623263
1706623264 平等院是座寺院,它是由藤原赖通从其父亲道长那里获得的宇治别墅改建而成的。凤凰堂修建在寺院里的一个角落里,里面安置了一座定朝[3]制作的阿弥陀如来像。
1706623265
1706623266 凤凰堂的前面有一个大池塘。从池畔观看凤凰堂,正中间是大屋顶的中堂;中堂两边是翼廊,左右对称;翼廊的左端和右端往前弯曲,各有一个高楼。这是一座向左右延伸的建筑物,拥有优美的线条。当我们将整个建筑物纳入视野,并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移动视线时,心情会十分舒畅。据说整个建筑物模仿了净土曼荼罗的宝楼阁,其左右对称、稳定的形象映入池水中,则形成一个上下对称的形象,给观看者以心灵上的慰藉。对生活在末法时代的人们来说,或许这种令人感到慰藉的建筑物是必不可少的。
1706623267
1706623268
1706623269
1706623270
1706623271 平等院凤凰堂(来源:Martin Falbisoner)
1706623272
1706623273 当我们面向中堂的中央,从池畔观看凤凰堂时,呈现在我们眼里的凤凰堂的形象是最完整的。但将视线固定在这里并非最有趣的欣赏角度。要想欣赏向左右缓慢延伸出来的建筑物的美丽,观看者最好缓缓地向左或向右移动着观看。好像建筑物本身在催促人们像这样移动似的。从《往生要集》中描绘的极乐图来看,极乐净土世界的美丽是视觉性的,是可以让人从中获得视觉上的享受的,但是,人们享受它的方式并非将视觉集中于一点。它的美丽扩展到周边其他地方。人们从各式各样的角度自由地享受其美丽,才是欣赏极乐世界的方法。池塘的轮廓线并不是单纯的几何线条,它或凸或凹,极其自由。沿着这条不定形的轮廓线,人们修建了一条步行道,在自由移动方面下足了功夫。藤原赖通既是庭园和建筑物的施主,又是它的主人,他和父亲道长一样,也爬到了政治权力的最高峰。不过,在池塘及其周边的地方,赖通并没有修建反映其特权的建筑物。尽管我们无法想象,赖通作为与权势无关的众生之一,置身于这个极尽豪华的建筑环境之中,但是极乐世界的确与此世没有直接的联系,世俗世界的权力并不能照搬到这里。赖通虽说是拥有权力之人,但他也不得不认可这一点。池塘旁边种植了以松树、樱树为主的各种树木。由水、土壤和树木构造而成的清净空间是一个美丽的空间,在这里,几乎看不到权力的影子。
1706623274
1706623275 进入凤凰堂内部,空间的氛围为之一变。这里不是一个氛围舒缓、能随意行走的空间。堂的正中央放置着定朝制作的阿弥陀佛像,有一丈六(约2.7米)之高,人们要仰视它。佛像身上的金箔虽然已经斑驳,但其充满慈悲的、庄严的面容一点也没有受到损害。在日本屈指可数的阿弥陀如来像中,其完成度之高名列前茅,是一座著名的塑像。在堂内,人们只能从莲花瓣的下方往上观看,人们很容易感受到耸立于上方的塑像的压迫感。但我们看从正面拍摄的佛像脸部的照片时,可以看到他那半睁着的眼睛、粗大且弯曲的眉毛、笔直的鼻梁、略微有点厚的嘴唇、下垂的大耳朵及其圆润的脸庞呈现出温和的形象。对祈愿往生于极乐世界的人们来说,这是热情迎接所有人的慈悲的大佛。
1706623276
1706623277
1706623278
1706623279
1706623280 阿弥陀如来坐像(平等院藏,原载《平等院图鉴》)
[ 上一页 ]  [ :1.70662323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