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23281e+09
1706623281
1706623282 佛像的莲花瓣形的台座和向上延伸的巨大的飞天的光背,与结跏趺坐的一丈六的佛像和谐统一,无可挑剔。四重莲花瓣上下等距离地重叠在一起,透雕而成的飞天的光背可以让人看到其背后的景象,这些造型似乎给狭小的空间带来了一定的开阔感。
1706623283
1706623284 在堂内,无论是祈祷,还是观赏,人们首先必须直面阿弥陀佛本尊。从念佛以往生于极乐世界的净土思想来说,佛就在眼前,其周围的空间也都被设置成无限接近于极乐世界的景象,在这种情景下,人们该采取怎样的行动呢?
1706623285
1706623286 关于念佛的方法,《往生要集》叙述了在脑海里浮现形象的三种方法,即别相观、总相观和杂略观。但是,当置身于理想的形象面前,就不能采用在脑海里浮现形象的方法了,而要采用凝视佛像的方法。而且,如果置身于被安排成极乐世界的空间里,人们处于极乐世界的感受和往生于极乐世界的愿望,就会重叠在一起。
1706623287
1706623288 设计者将一丈六高的阿弥陀佛像置于堂内,就是要让人们凝视它并获得置身于极乐世界的感受。不过,让人感受到身处极乐世界的造型并非只有阿弥陀佛像。堂内的大门、墙壁、柱子上描绘了将死者引向极乐世界的色彩斑斓的圣众来迎图,而且横梁上方的白色墙壁上还挂有52尊云中供养菩萨像。门和柱子上的图像现在已经分辨不出颜色和形状了,但我们可以充分地想象,在建筑物刚刚完工时它们应是极其华丽的。横梁上方悬挂着的不足一米大小的菩萨像也几乎完全褪色,但其形状还保留着千年之前的模样。52尊菩萨像分上下两行排列,其大小、形态各式各样,这些不统一的菩萨像给人以强烈的自由感。不同的菩萨或站在云间,或坐在云上,或手上拿着佛具,或敲打着乐器,或吹着喇叭,或弹奏着弦乐器,载歌载舞。如果在水平面上放置塑像的话,人们就会考虑放置塑像时的重力均衡,因此塑像必须做成稳定的姿势。但如果是在墙壁上悬挂佛像的话,人们就不必考虑悬挂时的稳定感,可以轻松地、自由自在地塑造云的形状及人物的姿态。但是,如果自由自在的精神过于高昂,就难免会出现争奇斗艳的形状和不自然的姿态。不过,堂内悬挂着的菩萨像却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显示出由定朝率领的佛像雕塑师们的技术之高超。
1706623289
1706623290 载歌载舞、演奏乐器的菩萨们看上去十分快乐。这不禁令人怀疑,追求悟道、勤于修行的菩萨如此欢快地沉浸在歌舞和音乐之中究竟好不好。或许雕塑这些菩萨像的雕塑师们也同样处于欢快的气氛之中。在这些塑像中,还有几尊身体动作给人以官能性感觉的菩萨像。平安时代贵族的风雅精神,或许就以这种形式渗透到宗教的世界里。不仅仅是贵族,对普通民众而言,极乐净土也绝非严肃、静谧的世界,而是快乐、喧嚣的世界。在《往生要集》叙述的五妙境界中,悦耳的自然或人工的妙音鸣响或高或低,而置身于凤凰堂中堂里的人们或许听到了同样的妙音在耳边回响。
1706623291
1706623292 由此,凤凰堂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都是为了实现极乐世界的形象化而设计的。造园师、石匠、木匠、佛像雕塑师、画家等都为在这个世界里呈现出极乐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且,他们的高超的技艺使宗教和美绝妙地融合到了一起。
1706623293
1706623294 但是,呈现在这个世界里的极乐世界并非佛教中所说的那个极乐世界。平等院凤凰堂的内部和外部空间与《往生要集》或其所依据的《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经典中所叙述的极乐净土并非同样的东西。一个是眼睛看得见、手触摸得到、可以置身于其中的现实中的建筑物的空间,一个是眼睛看不见、手摸不到、无法置身于其中的非现实的空间。当然,无论是在凤凰堂的庭园里散步,还是在堂内双手合十拜阿弥陀佛,还是观看佛画和云中供养菩萨像,这些都与人死后往生于极乐世界、度过安详且愉快的日子截然不同。
1706623295
1706623296 关于这一点,藤原赖通、凤凰堂的建造者们以及同时代的其他贵族和民众不会不知道。极乐净土是为死者预备的死后的世界,而凤凰堂是这个世界里现实的空间,平安时代中期的人们不会分辨不清它们之间的区别。此外,不管人们将这个世界的现实空间建造和装饰得多么美丽,这里只是此世的现实空间,无法成为彼世的极乐净土,这也是人们能够辨别的。通过念佛,人死后,重生于极乐世界,度过没有痛苦的、安乐的——如果说这是人们真正的追求的话,那么,人们在凤凰堂里双手合十膜拜阿弥陀佛,或者观看堂内四周的圣众来迎图、云中供养菩萨像,或者在池塘周边的树林间散步,沉浸在极乐世界的氛围之中,只是一种模拟体验。
1706623297
1706623298
1706623299
1706623300
1706623301
1706623302
1706623303
1706623304 定朝 云中供养菩萨(平等院藏)
1706623305
1706623306 尽管如此,11世纪的贵族和知识阶层的人们在建造阿弥陀堂和净土庭园方面倾注了异乎寻常的热情。前面我们提到,末法思想不断扩散的时代背景为人们的热情助了一臂之力,但原因不仅如此。建造豪华、优美的佛堂和庭园本身就是令人心醉神迷的、颇具魅力的工作。
1706623307
1706623308 在净土的经典里,关于极乐净土之豪华、优美的叙述数不胜数。《往生要集》对这些叙述重新加以编写。以此为基础,在心中念佛,在脑海里真切地浮现出极乐世界的景象,是僧人们广泛传播的方法。
1706623309
1706623310 但是,通过阅读文字、听讲传教以了解极乐世界的模样,并在此基础上,在脑海中真切地描绘出极乐世界的形象,这些与在现实空间里建造模拟的极乐世界并形成景象,是截然不同的。人们身体不动也可以在脑海里描绘形象,但建造、修筑某个东西,不活动身体是做不到的。必须要使许多人行动起来,而且完成工程需要花费时间和财力,有时还必须有缜密的计划,需要高超的技艺,人们还必须克服在施工时出现的各式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花费时间、精力和财力建造了现实中的阿弥陀堂和净土庭园。可以称之为理想乐园的豪华、优美的空间就这样被创造了出来。
1706623311
1706623312 花费很长时间才建造完成的阿弥陀堂和庭园逐渐向美的理想靠近,施主和工人们对此都有切身的感受。而且,建成后的阿弥陀堂和庭园即使称不上是极乐世界本身,也被认为很接近极乐净土了。或许有许多人真心认为这就是极乐净土。有一首儿歌是这样赞美宇治平等院凤凰堂的:
1706623313
1706623314 你要是不相信极乐世界,就把平等院当极乐世界吧。
1706623315
1706623316 (“岩波日本思想大系”《往生传 法华验记》,第669页)
1706623317
1706623318 这首儿歌里所赞美的是平等院的美。从儿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宗教意识和审美意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情况。
1706623319
1706623320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理论上截然不同的此世的阿弥陀堂、净土庭园和彼世的极乐净土,通过美这个媒介,极其顺畅地联系在了一起。从理论上讲,生前世界的阿弥陀堂和净土庭园与死后世界的极乐净土不在同一个层次上,是不同的空间,但在美这一点上,人们认为,两者的空间是相通的。当然,人们可以将现世和来世相区别的理论带入美的领域,认为此世的美和彼世的美不是一回事,即平等院凤凰堂所呈现出来的美是模拟的美,而彼世的极乐净土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但是,这样一来,极乐净土的真正的美就会变得难以捉摸,只剩下“真正”这个概念,而没有了美的实质。而且,如果从美是述诸五官、为五官所能够感受的角度来说,无法捉摸的、没有实质的美,是不能够冠以美的名字的。这只不过是将没有实质的美称作真正的美罢了。
1706623321
1706623322 如果说美需要述诸人的五官、并能够为人的五官所感知的话,那么,祈愿往生于极乐世界的人们在凤凰堂膜拜阿弥陀佛,或在庭院里散步,或在观看庭园和建筑物时,将这种亲身感受到的美当作极乐净土的美,这并没有什么不自然。若将彼世中对极乐净土的体验当作真正的体验,那么此世的体验可以说是模拟的体验,但就美来说,凤凰堂的审美体验可以说无限接近于真。
1706623323
1706623324 如此看来,发愿建造美丽的阿弥陀堂和净土庭园的贵族,以及参与建造的工人,共同在这个世界里呈现出了一个极乐净土的世界。有如此想法并不奇怪。因为阿弥陀堂和庭园毫无疑问是此世的建筑物,但它们的美却与彼世的极乐净土相通。11—12世纪,净土思想在社会里广泛传播,阿弥陀堂和庭园相继被建造出来,从事建造工作的人们就不用说了,即便是对旁观建造工作的人们来说,新的美的空间的出现,也一定会让他们感受到极乐世界就在身边。
1706623325
1706623326 前面我们将目光聚焦在连接起此世的阿弥陀堂、净土庭园与彼世的极乐净土的媒介,即宗教空间里的美以及感受美的审美意识上,不过还有一种连接此世和彼世的媒介——日本人广泛拥有的自然观。
1706623327
1706623328 较之于平等院凤凰堂,同时代的著名庭园与寺院净琉璃寺是我们论述自然观的最好的例子。
1706623329
1706623330 ***
[ 上一页 ]  [ :1.70662328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