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23431e+09
1706623431
1706623432
1706623433
1706623434
1706623435 《阿弥陀二十五菩萨来迎图》(知恩院藏)
1706623436
1706623437 这幅来迎图长宽各150厘米。一股云彩从画面的左上方乘势向画面的右下方飞动,一群圣众以阿弥陀佛为中心从群山上方的天空中急速而下。人们似乎能听到风的呼啸声。几乎所有的佛都被涂上金色,呈站立的姿态。画面中虽有不少手持乐器的佛,但在描绘急速行走场景的这幅来迎图中,演奏乐器不是它的主题。如何取得与下降速度相对应的平衡感是首要的,在此基础之上,画家也安排了演奏和舞蹈的场面。众佛的站姿不是为了演奏乐器,而是为了强调前行的速度感。领头的观音菩萨已经来到了水边濒临死亡的僧人身边。
1706623438
1706623439 这个僧人端坐在有着飞檐、板窗的房子里,手持念珠,双手合十。如果说云端上的众佛呈现出动态的形象的话,那么,建筑物和僧人就形成了静态的形象。静态的形象在画面中所占位置显得过小,完全不能够与动态的形象相平衡。从这样的描绘当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画家的注意力集中在来迎的速度感方面。临终的僧人合十端坐在那里,与其说是祈愿往生于极乐世界的画面,不如说他标记着来迎活动的终点。我们很难从这幅绘画作品中读出净土思想的天地呼应(僧人通过念佛往生于极乐世界,与此相呼应,圣众来迎)的景象。在这幅画中,众佛似乎以自发的气势,朝着地上的一个位置蜂拥而来。
1706623440
1706623441 能够与来迎的动感相平衡的应该是在云的左下方所描绘的连绵的巍峨山峦。画面左侧,从上至下画有流动的瀑布、河水。与云的运动相比,水的运动显得十分平稳,整座山可以说是静态的风景。但是,弯曲着朝上延伸的一连串的山峰,扎根于山岩间盛开的樱花,枝头伸展的绿色松树,都赋予静态风景以力量。祥云、圣众的动感无论多么具备速度感,山中的大自然都不会被它们的动感所淹没。大自然岿然不动。险峻的山峰屹立在大自然中,更加增强了祥云和圣众的运动感。这让我们再次感到画家绘制运动感的决心和高超的技艺。
1706623442
1706623443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必须承认,将兴趣集中于动感的画家绘制了一幅略微偏离了净土思想(念佛以往生于极乐世界)的作品。这幅使观看者内心激动的绘画作品由于其运动感之强烈,因而使人觉得稍稍远离了宗教性的崇高精神。从观看者的角度来说,把这幅画当作艺术表现能力达到极致的绘画,可能更有助于欣赏这幅作品。
1706623444
1706623445 这幅来迎图从侧面描绘了众佛的形象,更加强了这幅作品的趣味性。观看者无法与侧身的阿弥陀佛和菩萨面对面,只能从侧面观看他们。从把握运动感的角度来说,这是最佳的视角。但是,当从这个视角观看绘画时,我们很难将情感注入作品当中,只能从画作的外部欣赏它,以第三者的目光观看圣众飞向临终的僧人并迎接他。这虽然脱离了净土思想的宗教精神,但我们可以充分地欣赏来迎图中充溢着的速度感。这幅《早迎图》被认为是镰仓时代中期的作品,可以说,这时净土思想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地步,即允许画家、欣赏者摆脱宗教精神来创作、欣赏画作。
1706623446
1706623447 [1]迦陵频伽是佛教中的一种神鸟,又名美音鸟或妙音鸟。——编者注
1706623448
1706623449 [2]内览指摄政、关白或事先阅览太政大臣给天皇的上书并代替天皇执行政务的人。——译者注
1706623450
1706623451 [3]定朝(生年不详,卒于1057年)是11世纪时的塑像师,其塑像面部圆满祥和,被称为定朝式样,被后世尊为典范。——编者注
1706623452
1706623453 [4]大和绘是日本传统的绘画样式,与描绘中国的主题绘画作品的唐绘相对,大和绘以描绘日本的风景、风俗为主要特征。——译者注
1706623454
1706623455 [5]莲丝,从莲花茎的纤维中提炼出来的丝线。在民间信仰中,人们认为它可以连接极乐净土。——译者注
1706623456
1706623457
1706623458
1706623459
1706623460 珍宝中的日本精神 [:1706620284]
1706623461 珍宝中的日本精神 第十三章《枕草子》与《源氏物语》
1706623462
1706623463 ——
1706623464
1706623465 平安时代文学的表达意识
1706623466
1706623467
1706623468
1706623469 平安时代以京都为都城,拥有约400年的历史。《枕草子》和《源氏物语》被认为是这400年间水准最高的文学作品。《枕草子》以短小的篇幅随时记录下感想、感怀以及身边发生的事情,是一部随笔作品;《源氏物语》以一个贵公子——或者说三个贵公子——在宫中及其他地方的言谈举止为中心,描写了贵族社会中的恋爱、荣华、盛衰的故事。两部作品无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在形式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但两者的语言表达都非常高超,长期以来被誉为文学作品的典范。从日本精神史的角度,我们如何看待两部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呢?阐述这一点是本章的主题。
1706623470
1706623471 *
1706623472
1706623473 《枕草子》由约300篇短小的文章构成。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清少纳言随意记录下的见闻、经验和感想,内容十分繁杂。我们很难发现一篇文章与另一篇之间在内容或形式上的确切联系。随笔性的作品基本上都有这样的特点,《枕草子》也不例外,从整体上看,它并非一部结构完美的作品。
1706623474
1706623475 结构上的不完美会使人们在阅读上产生障碍。但反过来说,从随意记录下来的内容繁杂的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样一种乐趣: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对问题的真实看法和想法,了解作者是如何巧妙地与现实拉开一定距离的,还可以探寻作者的写作特点。平安时代的代表作《枕草子》完全可以给我们提供这种乐趣,甚至它还在促使我们去寻找这种乐趣。实际上,许多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直试图从随意记录下的各式各样的文章中寻找明确的思路。
1706623476
1706623477 许多学者认为,贯穿《枕草子》全书的特点是联想。我们也以此为着眼点进行思考。
1706623478
1706623479 毫无疑问,联想的主体是清少纳言。她想起某个事情,把它记录下来,并有意识地引导出下一个想法,或者在不知不觉中,下一个想法浮现了出来。这就是联想。
1706623480
[ 上一页 ]  [ :1.70662343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