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23531e+09
1706623531 打了喷嚏念咒语是可憎的。一般情况下,不是一家之主的话,大声打喷嚏是可憎的。
1706623532
1706623533 跳蚤也很可憎。它在衣服里面跳来跳去,像是要把衣服撑起来似的。群狗一起大声长叫,甚至给人以不吉利的感觉,十分可憎。
1706623534
1706623535 不把大门关紧的人非常可憎。
1706623536
1706623537 (出处同上,第33—36页)
1706623538
1706623539 这段文字罗列了可憎的事物,因此,回忆起不愉快的体验、将不愉快的心情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成为作者的工作。从砚台、墨、牛车和摆设品带来的不愉快体验到蚊子、跳蚤等昆虫带来的不愉快和乌鸦、狗等鸟兽带来的不愉快,从小孩到大人、侍女到贵族等各式各样的人造成的不愉快——这些可憎的事物之多以及性质之多样令人瞩目。虽然记录下这些让人不愉快的体验和事物,但清少纳言并没有沉溺于这些不愉快之中,而是沿着联想的线索展现她的表达能力,并从中感受到喜悦,这也令人瞩目。喜悦之情也传染给了读者。在文章中,“可憎”这个形容词多次出现,当读者接触到这些以崭新的切入点为基础,被相继描写出来的可憎的事物时,心中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期待:后面会出现怎样的可憎的事物和体验呢?比如说,想睡觉时,蚊子在脸旁飞来飞去的可憎的体验。下面我单独引用相关描述:
1706623540
1706623541 瞌睡思卧之时,细小的蚊声隐隐响起,蚊子在脸旁飞舞,我甚至能感觉到蚊子翅膀扇出的风。煞是可憎。
1706623542
1706623543 (出处同上,第35页)
1706623544
1706623545 这个不愉快的场面任何人都体验过。蚊子扇动翅膀的嗡嗡声令人讨厌,但清少纳言的描述不止于此,她还描述了蚊子飞到脸的跟前,很小的空气震动声传来,妨碍睡眠的场景。看到这里,触动人的是语言表达的新鲜感和细腻程度,而不是蚊子带来的不愉快感。毫无疑问,文学上的乐趣由此产生。人们为文字的表达所感动,重新审视世界。这是作者和读者共同拥有的文学上的乐趣。
1706623546
1706623547 而且,这个乐趣还成为随笔这种文学形式的基础,蕴含着促使读者思索可憎事物、发掘人类生存意义的力量。通过确切、鲜明地表达可憎的事物,作者发现了喜悦,读者在与作者共享喜悦的同时,将目光重新投向可憎的事物。这时,可憎的事物不是以其原来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而是向人们展示了这些事物与人们生活的世界的关系——在人们的生活中,这些事物的产生有时是必要的,有时又是不必要的。以类联想、随想和回想为出发点的表达,促使作者思索可憎事物与人们生活的世界的复合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简洁、细腻的文章又促使读者去思索人们生活的世界。如此看来,罗列“可憎的事”的第25段可以说每个部分的叙述都触及了人生的一部分。
1706623548
1706623549 例如,这段记述的较靠前的部分描写:
1706623550
1706623551 有人得了急病,赶忙去叫加持祈祷的僧人,那个僧人却不在。到处寻找,好不容易才找到他。僧人虽然来了,人们高高兴兴地请他祈祷,或许出于最近人们四处请他做法的缘故,他疲惫不堪,一坐下来,就发出了鼾声。这是多么地可憎。
1706623552
1706623553 (出处同上,第33页)
1706623554
1706623555 有人得了急病,如果搁在现在,叫辆救护车就送到医院里了,但这是发生在1 000多年前的事,所以叫来僧人,为病人加持祈祷。找了好长时间,好不容易才找到僧人。也许因为他到处做法事,降伏妖孽,所以其加持祈祷的声音听上去也都无精打采。这是可憎的事。
1706623556
1706623557 通过这段简短的文字,十分担心地围着病人的众人与隆重地举行降伏病魔仪式的僧人的形象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人们的生活中,这个景象似乎并不罕见。
1706623558
1706623559 既然认为僧人很可憎,那么,很显然,清少纳言站在担心病人的立场。不过,她又没有深陷进去,而是稍稍拉开距离,试图客观地观察僧人与病人家属之间的关系。这是试图将这个情景记录下来的作者的立场。正因为她站在这个立场上,所以能够客观地描述这个景象。反过来说,由于她想客观地描绘这个景象,所以采取了这个立场。
1706623560
1706623561 当作者站在这个立场描述情景时,被描述的情景就为一种趣味性所浸染,让人们认为这才是人世的真实景象。僧人依然是可憎的,但在人世中,这种可憎的现象是不可或缺的,这才是人世的乐趣所在。
1706623562
1706623563 清少纳言具有冷静观察之眼以及客观表达之笔,这是将清少纳言本人带入如此创作之境地的主要因素,《枕草子》整部作品中所拥有的澄净、明亮的感觉也由此而生。与《源氏物语》被称为“哀”的文学、“泪水”的文学不同,《枕草子》被称为“好笑”的文学、“笑”的文学,这个比较的说法是值得认同的。这里所说的“好笑”和“笑”与前面提到的澄净、明亮的感觉是直接相关的。发出鼾声的僧人的确可憎,但换个角度,他也可以被看作可笑的形象。不仅仅是僧人,第25段中出现的“可憎的事物”几乎毫无例外都是令人感到可笑的。将不愉快的事物相继呈现在人们眼前,以此为核心,博得众人一笑——作者构思了人们生活中的景象,并将它描绘了出来。清少纳言如此熟练的表现手法,让人赞叹。
1706623564
1706623565 这种表现手法与细腻的内心活动紧密相关,这从“可憎的事物”之后的第26段(“令人心动的事物”)中可窥豹一斑。
1706623566
1706623567 令人心动的事物。饲养家雀的幼雀。从正在玩耍的婴儿面前走过时。
1706623568
1706623569 点起香气扑鼻的香,独自一人睡觉时。照略微有点模糊的唐镜时。贵公子停车,打发侍从前来问讯时。
1706623570
1706623571 洗完头,化好妆,穿上熏过香的衣服时。没有人在身边看着,自己的内心也感到兴趣盎然。晚上,等待恋人来访时,听到雨声以及风吹打在什么东西上的声音,感到心焦。
1706623572
1706623573 (出处同上,第37页)
1706623574
1706623575 这是一段触及女子微妙心理的描述。这里的女子的内心既可以看作清少纳言本人的心理,也可以看作是宫女们的心理。这种可作不同理解的写作方式十分独特。关于这一点,后面我们在论述《枕草子》中作者与读者的共同性的问题时将会再次提及。在这里,我们就另外一点,即从第25段向第26段过渡时明显出现的视角转换的问题进行分析。
1706623576
1706623577 面对可憎的事物时,人们的心情虽然多少有一点幽默的成分在内,但基本上是愤怒的。的确,在第25段中,作者描绘了一些令人感到气愤、让人咋舌的场景。例如在这一段的最后,作者列举了这样一些情景:刚刚进宫侍奉的女子好像什么都知道似的张口就教训人,正在相恋之中的男子讲述前女友或现女友的事,当着众人的面打喷嚏,跳蚤在衣服里跳来跳去,群狗同时长时间地狂吠,不关大门的人。
1706623578
1706623579 在列出一连串难以压抑不愉快心情的场景之后,作者描写了期待和不安让人心动的场景。饲养幼雀、从学步的婴儿身旁走过、焚香独自睡觉、照唐镜、贵公子来问询……从喧闹和让人坐立不安的场景,转向静静地等人的宁静的场景。一段或数段之后,在前面我们提及的细腻的观察、委婉的表达、缜密的手法的基础上,作者又创作出具有一定情感的情景,然后使这些情景向出人意料的方向发展。清少纳言具有这种耍杂技似的、流动的情感。在《枕草子》之前,日本是没有能称之为随笔的文学作品的,如此看来,清少纳言以散文的形式触及人们生活的真实,运用这种形式,掌握了转调的技巧。她不仅赋予了随笔这种文学形式以生命力和活力,而且使得轻快愉悦的转调成为创作随笔时不可或缺的手法。
1706623580
[ 上一页 ]  [ :1.70662353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