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23681e+09
1706623681 风雅社会内外的矛盾、对立、抗争和纠缠不仅仅呈现在坠入爱河的男女身上,还表现在作品的结构方面。
1706623682
1706623683 前面我们提到过,一般而言,《源氏物语》可分为三部,“桐壶”卷至“藤里叶”卷33帖为第一部。从这33帖的中间开始,作品叙述了主人公源氏虽然被迫离开京城,但并没有遭受致命的打击,他再次回到康庄大道上来,终于成功地将自己的女儿(明石姬)嫁给东宫,自己则登上相当于天皇的准太上天皇的位置,他极尽奢华之能事,修建了一个大宅院——六条院——并将冷泉帝和朱雀院迎进六条院,达到荣华富贵的顶峰。紫式部以贵族社会的阶级结构为基础,勾勒出源氏走向荣华之顶峰的大致过程。但是,她并没有强调源氏对政治上、社会上的荣华的追求,也没有强调他的反抗,而是认真细致地描写了源氏及其身边女子们各自的内心活动,而这正是这部作品的主题。在权力和荣耀的光环下,恋爱中的人们内心的阴暗和污浊也不容易被驱除。在“须磨”和“明石”卷之后,作者本可以用明快的笔调描绘源氏返回京城、再次踏上荣华之路的过程,但她没有那么做。紫式部的目光一直聚焦在人世间的阴暗面上,她要彻底追寻无法被治愈的恋情的悲哀和苦恼。《源氏物语》第一部的后半部分色调不明快,作者将生而为人的可悲呈现了出来。
1706623684
1706623685 下面我们引用一节描述玉鬘与源氏之间复杂的内心阴影的文字,以说明生之可悲。从前,年轻的源氏与一个叫夕颜的女子发生了关系。由于夕颜的突然离世,两人的关系终止。但在与源氏发生关系之前,夕颜与其他的男子(头中将)生了个女儿,她就是玉鬘。将近二十年过去,源氏偶然听说此事,将玉鬘当作养女收养了她。不久,源氏对玉鬘萌生恋情,但这不仅对源氏自己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对玉鬘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下面引用的是源氏吟咏了一首暗述恋情的和歌之后,接近玉鬘的场景。
1706623686
1706623687 雨停了,风吹竹鸣,明月高照,在这样一个静谧的夜晚,身边的人们都躲避到一旁,以免打扰父女俩的亲密交谈。他们两人虽然常常见面,但难得有这样的机会,或许是因为源氏终于表白了心迹,所以他熟练地、悄无声息地脱去常穿的上衣,躺在玉鬘的身边。玉鬘莫名地感到一阵伤怜,心想:他人该做何想呢?心里不禁悲伤起来。如果在生父身旁的话,即便不受到宠爱,但也不至于落到这样可厌的地步吧,想到这里,她还是流下了悲切的眼泪。看到她那痛苦的神情,源氏发自内心地安慰道:“你如此嫌弃我,真令人悲伤。即便是陌生人,男女关系中这样的行为也是被允许的。我们多年来关系亲近,我只是在你身边躺着而已,你为什么这么厌烦我呢?我不会做过分的事的,只是想慰藉一下难以抑制的恋情而已。”这样安慰玉鬘时,源氏不禁想起过去与夕颜的事情来,心中感慨万千。
1706623688
1706623689 源氏自己也明白这个行为有点突然和轻率。具有很强反省意识的源氏心想,其他人可能会感到奇怪,于是趁着天还没有亮,便离开了。他念念叨叨地说:“你如果嫌弃我的话,我可真是很痛心。其他人绝不会像我这般一往情深。我对你的感情深不可测,因此我不会做出让别人说三道四的事。只不过为了慰藉一下过往的恋情,我或许会说一些没有分寸的话。你也以相同的心情回应我一下吧。”然而,玉鬘心不在焉,只是陷于悲伤之中。源氏叹息道:“我没有想到你是如此无情。你是真心恨我吧。我还是趁着人们没有发觉时离开吧。”说完,便出去了。
1706623690
1706623691 玉鬘虽然已经长大成人,但还没有体验过男女之间的关系,再加上又没有看到或听到过来人的体验,所以不知道两人之间还有更加亲密的举动。她只想到自己遭受了非同一般的事,于是悲叹不已,表现出心情很糟糕的样子,因此,女房们都非常担心地说:“她可能得病了。”
1706623692
1706623693 (“岩波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源氏物语 二》,第416—418页)
1706623694
1706623695 此时,源氏36岁,已不是放荡不羁的年轻人了。他登上太政大臣的地位,在大宅院六条院里设计了集春夏秋冬四季之美的四个区域,在每个区域里,他安置了适合居住在里面的女性。至于玉鬘,源氏作为养父,对她十分照顾,也在考虑她的人生大事。但每当见到年轻貌美的玉鬘,源氏就抑制不住恋情。虽然源氏有自制力,但这反而让他的恋慕之心更盛。
1706623696
1706623697 这时,玉鬘22岁。她从小长期生活在九州,尽管年龄不小了,却不谙世事,也不了解男女之间的关系。因此,针对源氏超出养父立场的表达亲热的言行,玉鬘只能以情窦未开时的不知所措来应对。
1706623698
1706623699 无论从社会地位和实力来说,还是从恋爱经验的丰富程度来说,两人之间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尽管如此,正如上述引文中所看到的那样,两人之间的恋爱关系是成立的。从两人自身来看,或从其身边人的目光来看,他们绝非两情相悦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合适的,令人不满意的。男子突破自己的自制力,做出恋爱之举,倾吐心声,女子则带着处女的羞涩加以应对。这是这里呈现出的恋爱形式。从两人的关系来说,恋情往双方都能够满足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非常小,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很难断言,源氏的迫不及待的心情和玉鬘的厌恶和羞涩交织在一起的不满足感,不是一种恋情。养父和养女之间一旦萌生出恋爱的关系,他们的恋情就会成为一种令人痛苦的事。紫式部想要描写的就是这种令人无措的恋爱。
1706623700
1706623701 源氏与玉鬘之间的社会阶级地位相去甚远,但当人们把目光聚焦在恋爱双方的内心世界时,就会看到处于对等关系的两人被卷入恋爱关系,陷入同样的苦恼之中。不仅仅是源氏与玉鬘两人,源氏与夕颜、源氏与藤壶、源氏与紫上以及柏木与女三宫、夕雾与云居雁之间的关系也都是如此。以恋爱为主题的《源氏物语》之所以能够塑造出人类普遍的形象,是因为它把握住恋爱中的男女双方的内心情绪,让他们能够以主体对等的身份互相面对。在贵族社会里,男女之间的结合与世俗的荣华富贵密不可分,紫式部没有从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寻找恋爱的本质。她认为,在不同的场合下,双方为各自的言谈举止所撼动,内心或多或少地产生摇摆,这就是恋爱的本质,紫式部将这种摇摆当作人类有价值的东西来描述。她需要的是表述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语言。
1706623702
1706623703 恋爱中的男女以主体的身份相互面对时,是不可能出现一方统治另一方的情况的。两人的关系中存在着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恋爱中的主体越忠实于自己的情绪,就越会深陷在苦恼之中。一步一步地朝着权力和荣耀的顶峰爬升的源氏也不例外。他与玉鬘的关系如此,与居住在六条院四个不同区域里的四个女性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没有一个能够让他心神安定。一旦放松,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许就会破裂。在他的荣耀、荣华的政治生活背后,较之于喜悦、快乐,更多的是蕴含着苦恼、痛苦、紧张和危机的恋爱生活。这就是紫式部描绘的人们生活的真实景象。
1706623704
1706623705 极具苦恼和悲哀色彩的恋爱标志着人们生活中的苦痛和心酸。我们还可以从许多出场人物出家或心怀出家愿望的事实当中看出这一点。与源氏发生关系的女性当中,六条御息所、空蝉、藤壶、胧月夜、女三宫五人出家。甚至连表面看上去十分幸福的紫上也具有强烈的出家的愿望,由于未能得到源氏的许可,她没有出家就死去了。
1706623706
1706623707 所谓出家,是与佛教相关的一种行为,指的是抛弃俗世,走上佛道。上述五个女子出家后,离开她们一直居住的地方,在远离人世的佛寺中安静度日。
1706623708
1706623709 然而,《源氏物语》中出家的佛教色彩很淡。作品中几乎没有描写人们出家后如何修行佛道的情景。念佛以往生于极乐世界的净土思想虽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但基本上没有对《源氏物语》产生影响。描写抵达悟道之境地,并不是文学上所要解决的问题。故事中的出家行为不如说是表达了一种决心,即决心断绝并放弃此前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紫式部并没有把关注点放在出家与修行佛道的关系上,而是放在了俗世与出家的联系或断绝联系上面。她从眼前的俗世的角度观察出家,而不是从相反的佛门的角度观察出家。
1706623710
1706623711 如果说在令人心潮荡漾的恋爱关系中,人们的生活也被染上了浓重的苦恼和悲哀的色彩的话,那么,人们的心中——尤其将男女关系看作重要的人生大事的贵族们心中——涌现出出家的愿望是极其自然的。无论在社会生活还是个人生活方面,出家后要过隐居生活,与此前的生活大不相同。对决心出家的人来说,当下的每一天都是烦恼和痛苦的,令其想从中摆脱出来,其身边的人们也充分理解他的烦恼和痛苦,认可他的决心。《源氏物语》里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对出家的描述,当阅读到这些描述时,人们会认识到,原本是佛教生活方式的出家并不直接与修行佛道和佛教信仰相关,而是作为给俗世中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改变的行为被认可、被制度化。抛弃俗世的行为被当作最小限度地与俗世产生联系的行为,而得到俗世中人的认可。人们认为,这是一种结构和制度,它反映了俗世中人的智慧和宽容,为走投无路的人们提供了能够生存下去的道路。
1706623712
1706623713 出家中有诸多的佛教行为和观念,如山中修行、即身成佛、念佛三昧、欣求净土等,但《源氏物语》丝毫不涉及这些行为和观念。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出家是远离俗世,完全进入佛法世界,但《源氏物语》却对出家后的佛法世界毫不关心。无论是关于出家后的六条御息所,还是藤壶,作者只提及了她们出家前的生活——她们的人际关系和发生在她们身边的事。关于紫上也是如此,她步入晚年后,出家成为一个重大的问题。为了从依赖于源氏生活的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紫上好几次决心出家,但都没有得到源氏的许可。这更加使紫上陷入苦闷之中。这是紫上围绕出家问题的苦恼和悲哀。这个苦恼和悲哀是与恋爱的苦恼和悲哀一脉相承的,在这里,我们几乎看不到佛教观念和信仰的任何影响。再者,在紫上希望出家的影响下,源氏的心中也萌生了出家的愿望。紫上死后,他的这种愿望更加强烈,但这种心情的变化与其说反映了源氏的信仰和宗教意识,不如说反映了源氏与紫上之间以恋爱为中心的世俗关系。
1706623714
1706623715 关注人们生活的世界,仔细观察这个世界中的男女老少的关系、行为和感情,构筑一个揭示人世之现实的文学世界,这是紫式部创作《源氏物语》的目的之所在。我们无法否认,作品中揭示的现实充满了苦恼和悲哀,这个现实与佛教的厌世观既有相似,又有不同。人世中的阴暗和重负并不让人们祈求彼岸的往生,正是因为世界中充满阴暗和重负才引人注目,促使人们爆发出求知欲和表现欲。对紫式部来说,阴暗而沉重的世界才是自己生存的世界、观察的世界和表现的世界。试图摆脱这个世界的出家决心和行为,也是这个世界里的事。
1706623716
1706623717 这种现世主义让我们想起了试图在此世建造极乐净土的平等院凤凰堂和净琉璃寺。在美这一点上,两个建筑可以说都实现了将彼岸变为此岸的目的。升任为太政大臣的光源氏设计的六条院,或许可以说是同一类型的建筑。它将四季的美都纳入其中,绚丽多彩,我们也许可以将它称为用文字表现出来的极乐之境。
1706623718
1706623719 但《源氏物语》中的六条院绝非极乐净土。即便它在美的方面达到了极乐净土的要求,它也与安详、快乐、热闹、清净的幸福之地相去甚远,在喜悦、游乐、欢快的背后,六条院里充满了悲伤、苦恼和绝望。前面引用的玉鬘与源氏关系的一段文字,叙述了他们在恋爱关系不可能成立的情况下的恋爱故事。此外,居住在六条院春院里的紫上和居住在六条院冬院里的明石之君(明石姬之母),对于对方的存在都感到一种负担;而六条院夏院里的花散里和秋院里的秋好中宫,不时与源氏产生矛盾,在这里她们并没有度过安闲的日子。达到荣耀和荣华最顶峰的源氏修筑的豪华大宅院看上去好像是极乐世界,但居住在里面的人们的内心却交织着与常人一样的苦涩、悲愁和失意,这就是紫式部冷眼观察到的现实。
1706623720
1706623721 第二部的最后一卷“幻”以源氏的死而结束。以“匂宫”卷开始的第三部以宇治为背景,讲述了匂宫和薰的恋爱故事。这一部分也充满了悲伤。匂宫和薰都不具备源氏那样的人品和胸怀,因此,其悲伤的色调更加令人伤感,极具无常精神。匂宫的果敢与薰的细腻原本是源氏具有的性格,源氏的性格好像被分开来,分别为两人所继承。在恋爱故事变得更为复杂的情况下,不同性格的两个人物的设定产生了绝佳的效果,与此同时又将这场爱情悲剧推向更加绝望的深渊。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预感到这场悲剧是无可挽回的。在第二部中,疾病与死亡逐渐成为笼罩在整个故事上的阴影。到了第三部,这个阴影更加浓重,在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行为中,人们丝毫感受不到拂去阴影的力量和生命力,只能静静地接受疾病和死亡,这种绝望成为人们内心的主色调。
1706623722
1706623723
1706623724
1706623725
1706623726 《源氏物语绘卷》(来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1706623727
1706623728 《源氏物语》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即人们只能生活在这个世界的阴影之中,他们的叹息声、哭泣声不绝于耳。但是紫式部的笔法却走出故事中的阴影,给人以活泼生动的感觉。下面我们引用一段描写薰看着宇治大君死去的场景。两人虽然互有好感,但未能结为连理,最终死别。
1706623729
1706623730 大君的病情恶化,脑子昏昏沉沉的,她用袖子遮掩住憔悴的脸,说道:“我如果心情好的话,还有话要跟你讲,但我越来越没有力气了,好伤心啊。”看到她还为自己着想的样子,薰忍不住掉下眼泪,不想让她为自己的担心而分神,却抑制不住哭泣声。
[ 上一页 ]  [ :1.70662368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