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623731
1706623732
薰非常爱她,心中十分痛苦,如果就此分别的话,这是怎样的命运安排呢?薰凝望着大君,心想,你若稍稍显示出讨厌我的神情,我的思绪就会沉静下来了。但是,大君只是显露出楚楚可怜的模样。薰不想就此与大君死别,他的眼里只有大君的美丽身影。大君的手臂变得十分细弱,整个人就像是影子一样虚幻。她的肌肤依旧那么白,那么美丽而虚弱。她身穿一袭白色的衣裳,将床具推到一边,躺在那里。她的身姿看上去就好像中空的人偶一般。她的头发恰到好处地散开,在枕边发出黑油油的光亮,煞是美丽。这个人将会怎样呢?好像生命危在旦夕了,一想到这里,薰觉得无比遗憾。大君长期卧病不起,几乎再没有梳妆打扮过,但她内心坚强,气质依旧,比盛装显摆的人还要美丽。正当薰盯着她看时,她的一丝弱魂似乎离身而去。
1706623733
1706623734
“你若是抛弃我前往那个世界的话,我也无法活下去。即便苟延残喘是命运的安排,那时,我也要到深山里去……”
1706623735
1706623736
(“岩波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源氏物语 四》,第457—458页)
1706623737
1706623738
凝望着濒临死亡的大君的手臂、肌肤、白衣、床具和头发的是薰,同时,又是作者紫式部。即便在故事情节中衰亡和颓废的气息十分浓厚,她注视着人世阴暗面的目光依然很敏锐,将掠过人们内心深处的苦恼和悲伤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表达能力依然很强大。无论自然多么美丽,无论权力和荣耀的世界多么辉煌,人们的内心深处依旧横亘着苦恼和悲哀,正视它并活下去,这是人生的现实,将这个现实表达出来,这是文学的乐趣。《源氏物语》中正贯穿着这种人生观和文学观。
1706623739
1706623740
[1]殿上人,被允许进入天皇、女院、东宫等居住的殿内的人。——译者注
1706623741
1706623742
[2]女房,在宫中侍奉的女官的总称。她们住在各自被分配的房间里,因而称女房。——译者注
1706623743
1706623744
[3]天皇居住的宫殿称作“内里”,也叫“禁里”“禁中”“御所”等。——译者注
1706623745
1706623746
[4]皇族中成为命妇的人称作“王命妇”。命妇是平安时代中期之后,对中级官位的女官等女房的总称。拥有五位以上官位的女子叫“内命妇”,五位以上的官吏的妻子叫“外命妇”。——译者注
1706623747
1706623748
1706623749
1706623750
1706623752
珍宝中的日本精神 第十四章《今昔物语集》与绘卷物
1706623753
1706623754
——
1706623755
1706623756
将目光投向庶民的世界
1706623757
1706623758
1706623759
1706623760
《枕草子》和《源氏物语》以宫廷及其周边的世界为背景,是为贵族创作的文学作品。在宫廷中供职的两位才女,追寻潜藏于周遭世界深处的人们的价值观、社会现实和人生意义,并将它们用文学作品表现出来。她们的目光一直聚焦在贵族世界里。这也是它们被称为“王朝[1]文学”的由来。
1706623761
1706623762
《枕草子》和《源氏物语》是王朝文学的两座高峰。它们出现一百多年后,不仅仅以贵族为题材,以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僧侣、学者、地方上的豪族、武士、农民、渔民、商人等为题材的故事集被编撰了出来。这个故事集就是长达31卷的《今昔物语集》。它的出现,可以说标志着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706623763
1706623764
*
1706623765
1706623766
我们在第十章、第十二章中提及了《日本灵异记》《日本往生极乐记》和《续本朝往生传》等故事集,也引用了其中的一些故事。从这些引用的故事来看,《今昔物语集》继承了它们的传统,这是《今昔物语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要指出的是,《今昔物语集》是与《枕草子》和《源氏物语》不同性质的文学作品。
1706623767
1706623768
然而,单纯地认为《今昔物语集》是处于《日本灵异记》《日本往生极乐记》《续本朝往生传》延长线上的作品,是不对的。《今昔物语集》的编者——现在的学术界还没有弄清楚编者的名字——充分利用了此前故事集的特点,试图编撰出一部不同于它们的作品。从整部故事集的结构来说,通过以下两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编者试图编纂一部新的故事集的目的。
1706623769
1706623770
一是作为一部佛教故事集,《今昔物语集》不仅仅收录了日本的故事,而且还收录了天竺(印度)和震旦(中国)的故事。无论是《日本灵异记》,还是《日本往生极乐记》,从它们的名字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它们汇集了日本国内的故事。而到了12世纪上半叶,《今昔物语集》的编者已将视野投向中国甚至更加遥远的印度。佛教故事原本引导众人信仰佛,是教化和引导的工具。因此,平安时代后期,不仅在贵族和僧侣中间,在庶民社会里,也出现了对中国、印度的故事产生好奇心的人们。印度和中国的佛教故事源自对中国的佛典和故事集的翻译或改编。在翻译和改编的过程中,随处可以看到将原典日本化的尝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人们对外国故事产生好奇心的同时,人们的主体性也得以发挥。
1706623771
1706623772
还有一个事实能显示出编集新故事集的目的,在天竺、震旦佛教故事之后,本朝(日本)故事中除了佛教故事,还收录了大量的世俗故事。本朝的佛教故事从卷十一到卷二十(卷十八佚失),一共有十卷,与此相对应,世俗故事自卷二十二(卷二十一佚失)至卷三十一,共十卷。佛教故事与世俗故事在数量上几乎是一样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整个日本故事的世界。
1706623773
1706623774
全书的结构如下:
1706623775
1706623776
卷一至卷五 印度的佛教故事
1706623777
1706623778
卷六至卷十(卷八佚失) 中国的佛教故事(包括一些世俗故事)
1706623779
1706623780
卷十一至卷二十(卷十八佚失) 日本的佛教故事
[
上一页 ]
[ :1.70662373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