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23881e+09
1706623881
1706623882 盗贼不明就里,心想也许是鬼在作祟吧,十分恐惧。后他又想,不对不对,或许是死人变成了魂灵,正在活动呢,我吓唬吓唬她。于是,他悄悄推开门,拔出刀,大叫一声“你这家伙,你这家伙”,跑上前去。老太婆惊慌失措,搓手合十,进退不是。盗贼问道:“你是何人?在这里干什么?”老太婆答道:“我的女主人去世了,没有人安葬她,只好把她安放到这里。主人的头发很长,我想拔下来做成假发。救命啊。”听罢此言,盗贼把死人身上的衣服、老太婆身上的衣服和她拔下来的头发一并夺过来,从二楼下来,逃走了。
1706623883
1706623884 话说回来,罗城门的二楼有许多尸骨。人死后,无法安葬时,人们便把这些尸体扔到楼上。据说,这个老太婆的故事是人们听了盗贼的讲述后传开来的。
1706623885
1706623886 (“小学馆日本古典文学全集”《今昔物语集 四》,第384—385页)
1706623887
1706623888 众所周知,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是将这个故事润色、扩展之后写成的。原故事本身,无论是话题,还是叙述方式都深刻地揭示出平安时代后期的社会面貌之一斑,是一则阴暗气息逼人的短故事。
1706623889
1706623890 **
1706623891
1706623892 13—14世纪,广泛涉及城市和乡村的社会面貌,描绘不论高低贵贱所有阶层的人的故事集,被大量地编撰出来。这大约200年间,也是绘卷物[5]大量出现的时期。绘卷物生动地描绘了所有阶层的男女老少的形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世俗社会里出现的许多事物抱有广泛的兴趣。
1706623893
1706623894 为了说明绘卷物描绘的庶民世界的情况,在这里,我们选择两件创作于12世纪后半期(平安时代末期)的作品加以分析。这两件作品是《伴大纳言绘词》和《信贵山缘起绘卷》。
1706623895
1706623896 《伴大纳言绘词》是以平安时代初期发生的政治阴谋事件——应天门[6]之乱为主题的绘卷物。
1706623897
1706623898 866年,大纳言伴善男在应天门上放火,并向朝廷控告说,放火的犯人是左大臣源信。听说此事的太政大臣藤原良房赶往清和天皇身边,进言说:“恐怕是谗言,要做充分的调查。”于是,源信免遭冤罪。
1706623899
1706623900 5个月后,以孩童之间的矛盾为契机,伴大纳言的罪行暴露。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应天门失火的那一天,右兵卫府的舍人碰巧经过现场,亲眼看到伴大纳言放火的场景。他感觉到事情重大,十分害怕,就将亲眼看到的事实埋藏在心里。舍人的邻居是伴大纳言的出纳(管理文书、杂物的人)。事情过去了半年之后,舍人家的孩子与出纳家的孩子在路上大打出手。出纳从家里跑出来,给自己家的孩子帮忙,暴打了一顿舍人家的孩子,将他打得半死。愤怒的舍人气不过,向路人公开了出纳侍奉的伴大纳言放火的事实。传言越传越远,最终传到官府那里。舍人作为证人被叫去做证,他说明了事实。终于,伴大纳言遭逮捕,被处以流刑。事情就此结束。
1706623901
1706623902 绘卷物的形式是这样的:首先是用说明性的文字“词书”叙述故事的大概,然后是几个并列的绘画场景,以大和绘的形式描绘主要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告一段落之后,又出现“词书”,然后又是绘画场景。现在我们在美术馆里看到的绘卷物,基本上都是横向展示的几米长的文字和绘画相连的作品,但当初绘卷物被创作出来时,人们是这样欣赏它的:将卷起的绘卷物放在手边,两手将绘卷打开至五六十厘米的宽度,将画面呈现在眼前,然后,右手一边卷,左手一边展,使画面慢慢移动,就这样,画面上的文字和场景一个接一个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1706623903
1706623904 与画在画布上、装入画框里的绘画不同,绘卷物不是将一个画面定格在人们眼前的绘画作品,而是将隐藏起来的画面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而眼前的画面很快就消失的一种画面连续的作品。如此一来,对绘制和观看作品的人来说,他们必须注意到画面移动的特点。
1706623905
1706623906 《伴大纳言绘词》一开始就是运动感极强的画面。六名取缔社会上非法、违法行为的检非违使,正骑马急急忙忙地赶往事发现场。最后一名检非违使回头张望,后面有人大声发出指令。赤脚走在旁边的随从们伸出左手手指,也回头看向后方。
1706623907
1706623908 画面从右向左移动时,在检非违使一行人的前方出现了不同阶层的人,他们有的奔跑,有的骑马疾驰。此外,还有用手按着乌帽子的人、回首张望的人、束在一起的头发随风飘动的孩子们、露出乳房的老太婆、提着衣服下摆的和尚、站在原地仰望天空的人等,他们的动作和服装各不相同。还有一个男子双手紧拽缰绳,试图制服暴烈的马。或许预示着不同寻常的事件将要发生,立着粗大的红色柱子的五层台阶的建筑物映入眼帘。这是大内里[7]的朱雀门。木制的斗拱被涂上了红色,二层楼的走廊为茶色,墙是白色,屋顶的瓦被涂上了青色,井然有序的色彩对比和搭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706623909
1706623910 稳稳当当立在那里的朱雀门看上去十分静谧,陆续从它前面经过的人们的动作十分激烈,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它的安静。人们穿过安静而壮观的大门,画面继续往下移动。
1706623911
1706623912 穿过朱雀门,人们停住了脚步。人们站在那里仰望天空,嘴巴大张,发出喊声。在门外,人们各自你追我赶地向前跑;一进入门内,人们就聚集在一起,聚成一大群。试图向前走的人好像被什么东西拦住了。一些男子(还有少数几个女子)弯着腰,说明他们无法往前走。我们还能看见一些人被拥挤的人群挤回来。门外从右往左的激烈动作,在这里与相反方向的力量遭遇,形成一股能量的冲突和混乱。各式各样阶层的人们三三两两,或骑马疾驰,或赤脚奔跑,争先恐后往前赶,对这些动作的描绘十分生动。在力量发生冲突的时候,能量爆发,人们的动作混乱不堪,这样的描绘更显示出画家绘画技艺的精湛。
1706623913
1706623914 人群大约有五六十人。他们大部分都是穿着水干服[8]的平民百姓。这些人的长相、姿势、动作、服装的颜色和花纹繁多。大家无一不被卷入兴奋的旋涡,而每个人都呈现出独特的兴奋状态。自由自在、运用自如的画笔描绘出群众各种各样的动作。
1706623915
1706623916 一大群人的兴奋和混乱状态极具魅力,让人看得入迷。画面上方涌现出一股不吉利的黑烟,似乎在督促人们赶紧展卷往下看。仰望天空的人们的目光朝这股黑烟以及它向画面左侧飘动的方向望去。
1706623917
1706623918
1706623919
1706623920
1706623921 《伴大纳言绘词上卷》局部,出光美术馆藏(来源:国文学研究资料馆)
1706623922
1706623923 随着画面继续,黑烟逐渐往下方降落,画面逐渐被这股颇具力量感的黑烟的旋涡所笼罩。很快,黑烟下方出现红色的火焰,卷着火舌的火焰越来越大,趁势渐渐蔓延开来。这正是应天门失火的情景。激烈燃烧的火焰以及周边滚滚上升的黑烟夺人眼目,震撼人心。仔细观看会发现,火焰中露出应天门的鸱尾,画面前方,应天门西侧的翔鸾楼的屋顶呈现在人们眼前。不需要多长时间,应天门就会烧毁殆尽。整个画面笼罩着熊熊火焰和黑烟,没有一个人影。赶来的人们以及与他们一道赶来的我们,只能在画面之外观望烈火燃烧的景象。
1706623924
1706623925 从画面的流动性来说,这个充满震撼力的火灾场景形成一个高潮,或者说抵达一个高度。看到这里,人们即便住手不往下翻动,兴趣也不会减弱。其实,红色的火焰和黑色的浓烟,形成明快的对比。火焰的运动——自左往右,越是火焰的前方,火苗就越稀少——与黑烟的运动——喷涌而出的浓烟形成几个旋涡逐渐扩大——组合在一起,惟妙惟肖,极大地吸引着观看者。画家不仅展现出其绘制多姿多彩人物的熟练手法,而且在描绘发出自然威力的大火方面显示出超乎常人的能力。
1706623926
1706623927 火灾场景之后,画面上描绘的是人们从朱雀门的相反方向观望失火的场面。从人数方面来说,这里的人更多。他们是从宫中跑向应天门的,所以,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官人,其中还混杂着一些身穿华贵服装的上层贵族。由于他们是从顺风的方向观看失火情景的,不像朱雀门另一侧的观众那样混乱不堪。但仔细观看他们每一个人的表情和动作,这边的观众也都各有个性。这都有赖于画家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客观细致的观察力。850多年过去了,当我们观看这幅绘画作品时,有一种亲身体验到平安时代末期的社会生活的感觉。当初,这个作品被创作出来的时候,亲眼看到它的人们,从赶往现场的场景到群众场景、火灾现场,再到群众场景,一直看下来,心里一定会产生这样一种感受: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被如实地再现了出来。
1706623928
1706623929 再往后,故事发生的地方从应天门转向藤原良房进谏言的场景。清和天皇接受了他的谏言。上卷到此结束。
1706623930
[ 上一页 ]  [ :1.70662388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