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26457e+09
1706626457
1706626458 比起一望千里的满月,黎明破晓前姗姗而来的月亮更有意境。这个时候的月色,带着些青色,就好像挂在深山的杉树枝头。树影间若隐若现的月光,或者被雨云遮断的月色,都极其有韵味。椎树、白樫树的叶子被露水濡湿了,亮晶晶的月光洒在叶子上面,沁人心脾,此情此景,若有能共同欣赏的友人在就好了,心中不禁念起京都的朋友们来。
1706626459
1706626460 不只是月色,花朵也可以用来观赏,春天即使不出家门,静静地待在卧室,只要用心去体会,也是非常有情趣的。
1706626461
1706626462 素养高的人,有兴趣爱好,但张弛有度。只有那些不懂风雅的村夫俗子,做什么事都想要尽兴。赏花时奋力地挤在樱花树下,目不转睛地盯着看,又要饮酒又要作连歌,最后还要折下花枝带回家中。路过泉水的时候,一定要冲洗手脚,下雪时一定要留下脚印,只要是有景色的地方,不会远远地欣赏,必须亲自去触摸一番才甘心。
1706626463
1706626464 这些人观看贺茂祭的样子就更让人无可奈何了。一边说着“祭神的队列要过一会儿才来呢,现在在台上等着有什么意思”,一边走到看台后的人家里面大吃大喝,又下围棋又玩双六(一种棋盘游戏),同时台上还留有放风的人。等到有人喊道:“祭神的队列过来了。”他们立即争先恐后地跑出来,挤上看台,连看台上的布帘都要被他们扯掉了。观看的时候,任何一个细节都要评头论足一番,看到什么就嚷嚷什么。当一个队列走过去后,就回到看台下的屋子里继续等下一轮了。这些人的眼睛,只认实实在在的东西。
1706626465
1706626466 比较之下,京都的人就要文雅许多,不会那样一直盯着看。职位较低的年轻侍从们,站在主人的身后,绝对不会看到有人失礼地探身踮脚去看祭神队列。祭神现场挂着葵叶,在这优雅的情景中,驾车来的人们,早已在天不亮时就云集在此。车里的人们左右探望着,碰到熟识的人互相打着招呼。等待的时候,这些成排的牛车,有的装饰华美,有的造型有趣,观察一下倒是可以解闷。然而到了日暮时分,这些成排的牛车,还有拥挤不堪的人群,突然间不知去向,变得稀疏零落,看台上的布帘和坐垫也被收拾了起来,眼前又变得空空荡荡,不禁让人联想到世道的衰落,心情惆怅。
1706626467
1706626468 把所有的这些场景都观看下来,才可以说看过贺茂祭。
1706626469
1706626470 这些聚集在看台上的人中,互相认识的有很多。因为世间的人其实并不太多,就算在所有人之后才离世也用不了多久的时间。好比在巨大的容器中装满水,底部凿开一个小孔,即使非常的小,只要不间断地流,很快就会流光。京都的人虽然多,但是每天都不止一两个人死去。鸟部野,舟网还有一些无名的山野墓地,只见过送葬人多的时候,没有一天见过无人去送葬的。所以卖棺材的人,做好棺材后没有卖不出去的时候。不论男女老少身体强健与否,死期都是无法预料的。能活到今天,实在是万幸。所以人生在世,不要想着今后的日子还很长,每一天都有可能是最后一天。
1706626471
1706626472 就如同玩“继子立”(一种数学趣味游戏)的游戏一样,起初不知道先从哪个石子开始去掉,依次数下来,最后都会被去掉。人死也是一样,最终都会死去,只是先后而已。武士在阵前,知道死亡就在眼前,所以拼死抗敌不顾自己性命。遁世之人在安静的草庵里,悠闲地赏山玩水,如果认为死期是和自己无关的事情,就是不明智的了。周围环境虽然现世安好,难道无常这个死敌就不会气势汹汹地迫临吗?面对死期,就和武士上阵是一样的情形。
1706626473
1706626474 (出处同上,第201—205页)
1706626475
1706626476 上述长文大致讲了三件事。第一,月亮与花朵不要仅仅在它们的全盛时期赏玩,也要在一种幽暗的氛围中,欣赏它们似乎并不完美的状态,甚至不要到现场,而是隔着遥远的距离,任凭想象驰骋,在脑中勾勒它们的样子,这样才会有优越的美感。第二,描述乡下人在贺茂祭上的粗鄙行为,以及兼好认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具有吸引力的优雅行为。第三,世事无常,死亡离每个人都很近,而且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到来。基本讲的就是这三件事。
1706626477
1706626478 总而言之,这里似乎并列出三种完全不同的话题。但当你一句一句逐一读下来时,却丝毫没有句子胡乱连缀的感觉。诚然,先从月亮和花朵开始说起,话题跳到节日吵闹的栈铃声,再到大路上移动着的车和人,最后说到死亡总是离我们很近,这些杂七杂八的元素,确实很难有机地串联到一起。但是,当你跟随着兼好那凝视事物的眼睛,被引导到月亮和花朵的美丽面前时,被引导到节日的喧嚣和喧嚣过后的寂寞时,以及被引导到死亡的迫近时,你可以跟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一种冷静客观的姿态。这种视角的一致,可以把三个不同的主题统一起来,形成同一个话语流。
1706626479
1706626480 在叙述从一个主题转移到另一个主题时,我们也不禁会注意到过渡句的自然顺畅。当主题从第一个转换到第二个,以描写乡下人那种毫无风流可言的举止作为转换;从第二个转换到第三个,以描写大路上行走的人群中混杂着许多熟人和朋友为过渡。句子总是能顺利地转移到下一个主题。过渡句就像自然发出的叹息一般巧妙,毫无刻意之感。这不禁让人感到一种轻盈而从容的知性。
1706626481
1706626482 轻盈而从容的知性也是一种支持无常观的知性。这为兼好的无常观染上了一抹独特的色彩,这是什么样的色彩呢?
1706626483
1706626484 例如,兼好在上述引文的结尾,对比了战场上厮杀的战士和草庵里的遁世者,他问,在安静的大山深处,就可以不用面对无常这位永远的敌人的攻击了吗?这其实跟在战场上直面死亡没有区别。从这里中也可以看出兼好的自律。
1706626485
1706626486 但在这种自律的表达之后就不再有其他叙述,这一章到这里就结束了。那么留意这一点又是为什么呢?从佛法出发,在觉悟到死亡将近和世界的空虚之后,人一般会致力于佛法修行,以达到佛陀真理的境界。但兼好却不是沿着这方向前进的。如果朝着那个方向迈进,兼好将无法写出像《徒然草》这样的文章。兼好充分意识到那条道路即是修佛的正路,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他也会踏上那条道路,但不会在那条道路上一直前进。兼好不是从无常观走上修佛之路,而是止步于无常观,然后从那里走向宏大广阔的世界。上述引文以兼好自律的无常观的句子结束,但按照兼好的心理来看,若从刚刚结束的地方,又跳回到开头“只有盛开的樱花和月光如洗的景色是值得欣赏的吗?”等话题,也毫无不协调感。
1706626487
1706626488 换句话说,兼好的无常观,与那种赞颂月亮与花朵的优雅的审美观,以及区分贺茂祭上乡下人毫无雅趣的行为和享受欢庆后落寞之美的风雅行为的看法,并不是无法相容的。
1706626489
1706626490 在这个人世间,没有永恒之物,没有一个绝对的存在或一个绝对的真理。物、人和事总是出现又消失,消失又出现。如果对它们存有执念,则是一场虚空。这种想法在《徒然草》中随处可见。然而,兼好虽然认为不该对短暂的物、人或事存有执念,却也并不试图对它们无动于衷。相反,正是因为并不痴迷,所以才会对物、人和事抱有一种知性的关心。他不会像平安贵族那样耽溺于欣赏月亮或花朵,但会反复思考月亮和花朵短暂的美。另外,他不会像节日里的许多人那样躁动喧哗,但是会对那种不知从何时何地而起的节日,逐渐热闹起来,达到高潮,又逐渐失去活力,变得灯火阑珊的整个过程,抱持一种异于常人的兴趣。结合这些因素去思考人生的枯荣盛衰。这就是兼好的无常观。他的无常观并不与对月亮和花朵的欣赏之心对立和矛盾,也不与对节日盛衰转变的欣赏之心产生对立矛盾。相反,正是因为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短暂的、空虚的,才会去定睛细看,发现它们独特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是兼好。与那种觉悟了世间无常之后就断然出尘绝世、一心向道的修行方式很是不同。兼好过的是一种不离道也不求道的生活,这在下面他关于法然的叙述中可见一斑。
1706626491
1706626492 第三十九段
1706626493
1706626494 有人问法然上人:“念佛的时候容易打瞌睡,无法全身心投入修行,应该怎么办呢?”上人答道:“请在醒着的时候念佛。”回答真是妙极!
1706626495
1706626496 上人还说过:“往生,信则必然,犹豫则未必。”但是也说过:“即使边犹豫边念佛,坚持下去,同样可以往生。”也是至理名言。
1706626497
1706626498 (出处同上,第122页)
1706626499
1706626500 法然是一位典型的、孜孜不倦的佛法探求者。他的主要著作是《选择本愿念佛集》,在该著作中,他充满热情地阅读和解释经文,并努力向自己和他人揭示佛法的本质。
1706626501
1706626502 然而,上述段落中的法然,其求道者的形象却并不鲜明。法然的这三句话,都是以回答某人的问题的形式说出来的,跟那种一心求佛修道的形象比起来,这里的法然更像是轻松地缓缓坐下来,敞开心扉来体会对方的感受,然后稳健地提出自己的发言。这让人觉得他是一个融通无碍的人。这是兼好笔下的法然,关于这位法师,兼好用了三次“尊贵”这个词来形容。这说明兼好心中是十分尊重法然的。并非求道者的兼好,面对一心向道的法然,并不是对于其严苛殉道的精神产生共鸣,而是法然能够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轻松交谈的悠闲自在有所感怀。
1706626503
1706626504 兼好作为这种离俗遁世者,对自身时而产生的感悟进行总结,就形成了《徒然草》。如果说用一种沉静不乱的心态、冷静客观的视角去观察事物,加以轻盈而知性的思考,再把观察到的事物、思考出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和描述出来,就形成了随笔的话,那么在求道方面可以说不甚精进的兼好,却完全满足了做随笔家的条件。作为佛教徒,兼好只能算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但正是这种高不成低不就,形成了他思考向外延伸,思维又向内纵深的特征。求道者写不出《徒然草》,他们能写出《选择本愿念佛集》《教行信证》《正法眼藏》,却无论如何都写不出《徒然草》。对于既是遁世者又无法一心求道的兼好来说,能写出《徒然草》那样的文章,简直就是一种天命。《徒然草》的初段写道“徒然索味”,由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可以读出兼好那种遇到了天命之职的心绪。之前我们引用过开头的原文,现在再引用一次:
1706626505
1706626506 徒然索味,闲坐砚前,心中感悟颇多,随笔写来,有些事想起来觉得既怪又狂。
[ 上一页 ]  [ :1.7066264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