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26837e+09
1706626837
1706626838 7岁习艺时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然而然地去演绎角色,多加鼓励。不要教导他们太多演戏好坏的标准。如果过于严厉,孩子就会失去干劲,对能剧感到厌烦,这无异于竹篮打水一场空。
1706626839
1706626840 (出处同上,第15页)
1706626841
1706626842 如果打心眼里对能剧感到厌烦了,那么习艺一定会受到影响。教导自己的孩子和年幼的弟子习艺时,世阿弥无时无刻不在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
1706626843
1706626844 在接下来的“十二三岁”的年纪,无论做什么,都明艳动人,但这不是真正的“花”,而是少年时期独特的魅力。在这个年纪要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到了“十七八岁”,会产生诸多问题,习艺强度不要过重。直至“二十四五岁”,已完全成年,声音和身体基本稳定,习艺生涯才算正式开始。
1706626845
1706626846 虽然世阿弥写下这些心得,作为秘传留存下来,但我认为他本人并不会完全遵守这些条条框框。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个体差异性,书中所提到的“十二三岁”“十七八岁”也只不过是划分大致的阶段。如果将心理变化也纳入考虑,个体差异性就会更大。在处理不同习艺阶段的问题时,要根据师徒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706626847
1706626848 这种事情众所周知,但是,世阿弥认为对于能剧来说,符合身体自然成长规律的习艺是最重要的。为此,世阿弥向我们展示了他对基本问题思考的脉络:身体是什么?能剧表演是什么?通过肢体表现如何产生能之“花”?
1706626849
1706626850 《风姿花传》的开篇第一章中,从各种角度探讨了能剧的本质,而后从第二章到第六章的五章里,进行了详细论述,在“别纸口传”中也有相关论述。但是,无论经过多少次反复的考察,世阿弥的重点都没有离开声音和肢体的表现。他始终都将在舞台中富有肢体表演的能剧作为考察对象。
1706626851
1706626852 世阿弥对于能剧的思考并不止步于《风姿花传》,这之后,他的思想更具深度和高度。在《风姿花传》之后所著的《花镜》中,他就演员的声音和肢体也进行了详细的巧妙分析。在此引用此书最终章的一段。
1706626853
1706626854 “老后仍不忘初心”说的是生命有止境,但能乐无止境。意思是要不断习得符合年纪的艺能,上了年纪后,有合乎年纪的风采。因为是老年出现的初心,所以之前习得的艺能早已和身心融为一体了。《风姿花传》中写道,过了五十岁,除了什么也不做之外,别无他法。不做多余的事这就是老后的初心。
1706626855
1706626856 (出处同上,第108—109页)
1706626857
1706626858 “老后初心”的表达很有趣。世阿弥说,所谓初心,就是不要忘记最初的志向,在多年演绎能剧的年老时也有“老后的初心”,“除了什么也不做之外,别无他法”。
1706626859
1706626860 老年也有老年的任务,拥有一个新的志向就是晚年的初心。而老年的任务就是向着“不做”不断努力。
1706626861
1706626862 这个任务的新颖和难度一目了然。但是,面对新出现的难题,世阿弥深切地感受到了能乐的深奥,并因自己是一名能乐演员而感到自豪。“能乐没有止境”,这句话的隐含意思是说能乐的习艺也无止境,而世阿弥则从这句话中感受到能的生命力,看到了能的丰富内涵和趣味。日复一日地进行符合年龄的训练,克服种种难题,从不会到会,习得成熟的高水准的演技。而老后的习艺,则是什么都不做也不想做,从这个状态可知,这就是自然身体与演艺身体的复杂而又微妙的融合与脱离。无论是在《风姿花传》还是在《花镜》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挑战复杂微妙的肢体表现时,作为能乐演员的世阿弥所洋溢出的喜悦,同时也感受到了关注、研究这种肢体表现并将其付诸语言时,作为思考者的世阿弥的激动心情。每当遭遇未知的情况时,身为思考者的世阿弥都认真观察当时的情形,反复地思考,努力去完整地表达出那些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情况。他的高超的能乐论是在其父观阿弥的实践和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独自反复的论证和思考后完成的。
1706626863
1706626864
1706626865
1706626866
1706626867 鸟山石燕绘能乐《翁》
1706626868
1706626869 《花镜》的“所谓妙事”一章是水平极高的能乐论,该章论述了关于能乐的究极境地,引用如下:
1706626870
1706626871 [汉语里所谓的]妙处的“妙”,日语中写作“たえなり”。“妙”这东西无形无姿,而“无形”正是“妙”的本质。
1706626872
1706626873 在能乐中,所谓“妙处”以歌和舞两种基本技艺为首,包括所有的歌舞动作在内,这些都表现出“妙”。但又很难具体地说明“妙”究竟是什么。能够掌握“妙”的演员,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但也有一些演员凭借天赋,在初学时,就展现出了“妙”的苗头,这种情况下,往往演员自身都没有意识到,但那些有眼光的观众能够辨出一二,而一般的观众只能觉出些有趣。只有造诣极高的演员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妙处”,但他们自己也说不清自己的“妙”究竟在何处。正因有这种不自觉,才有了“妙处”,若是能具体指出哪里是“妙”,“妙”就不存在了。
1706626874
1706626875 仔细琢磨一下,所谓“妙”就是能剧的究极境界,真正达到一定境界的表演大师,即使极难的技艺也可以自如地表现。无论演出什么剧目,都淡定自若,这就是“妙”。只有到达幽玄的状态,才能被称为“妙”吧。此事还需深入研究。
1706626876
1706626877 (出处同上,第101页)
1706626878
1706626879 世阿弥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妙”的境界。虽说这不是时常发生的,但世阿弥确实有过“妙”的经验。
1706626880
1706626881 因为语言表达有一定的局限性,将这种淡定自若的究极境界付诸语言,会破坏原本的感觉,所以很难用语言来形容这种经验。虽说可以大致说明何为妙处,但却无法道明妙处的本质。在身段上到达“妙”的境界已是非同寻常地困难了,想要用语言表达出来更是难上加难。
1706626882
1706626883 世阿弥不管是对有鉴赏力的观众还是对没有鉴赏力的观众表演能剧,都能使其看到有魅力的“花”。他通过别出心裁的设计和身段的趣味性,以到达至难境界为目标。世阿弥擅长语言表达,他对于自己能参与由语言表现的复杂的高深剧目,很是骄傲和满足。在世阿弥所著的能剧本和能乐书中,充满着他的这种骄傲和满足。
1706626884
1706626885 ****
1706626886
[ 上一页 ]  [ :1.7066268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