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27838e+09
1706627838
1706627839 天地之间一切事物的根源是“气”,而规定万物之存在方式的是“理”,一切皆因“气”和“理”两者而成立并存在。这就是朱子学的存在论。将这个理论用在人身上,相当于“理”的东西被称为“本然之性”(人类本来的样子,具体来说是仁、义、礼、智),相当于“气”的东西被称为“气质之性”。本性为善的人接触外物,受情欲驱使,染上邪恶。如此一来,现实中的人所表现出的“气质之性”就出现了。如果说“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之间存在的矛盾是人类论的基本,那么如何克服这个矛盾就自然而然成为问题,为应对这一点,就产生了以“居敬穷理”为口号的修养论,所谓“居敬”,就是对内心的敬意,集中精神,不为情欲所迷惑。“穷理”是穷尽原理,尤其是阅读记录圣人言行的经书,穷尽作为一个人生活的伦理。可是“居敬穷理”是理想,是努力的目标,而在现实世界上,人们根本不能简单地摆脱情欲。因此,那些积累修养、知理、有道德的君子成了统治者,而君子在以仁(关怀)为本进行统治的同时,还必须教育和陶冶不能摆脱情欲的“小人”。这就是统治论。
1706627840
1706627841 这种理论可谓具备广大的视野和胸襟,收纳尽人世间的生存方式,是一个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令人注目的、完美的体系。虽然日本与中国不同,儒教在日本没有那么广泛的、深入的社会根基,但统治者依然可以用它来说服人们,教给他们世界的形态、人的本性、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优秀的政治方式。如果儒教能给人们提供一个如此规模宏大而完整的体系的话,那么它能够被顺利接受也是理所当然的。日本的各阶层,当然主要是上层阶级,长时间以中国的思想、制度、文化和文物为范本进行学习,而其中最为适合他们的,莫过于朱子学的体系了,因为它既有良好的统合,又前后一贯。
1706627842
1706627843 虽说如此,阅读、理解用汉文写的哲学性书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通过与宋朝的贸易,朱子学的书籍很早就传到日本,人们还制作了抄本,但其学习者仅限于五山禅僧及其周边的人。藤原惺窝被称为“近世儒学之祖”,他原本是京都相国寺的禅僧,惺窝的弟子中受德川家康信任的林罗山,年轻时也在京都建仁寺熟习汉籍。
1706627844
1706627845 惺窝三十多岁时,与在文禄庆长之战[1]中成为俘虏的朝鲜朱子学者姜沆结为好友,从此大量学习儒学并下决心要成为一名儒学家。朱子学虽然体系性完备,但与佛教和道教相比几乎不沾地气,在中央集权秩序逐渐产生的时代氛围之中,应该如何适应形势?惺窝身边聚集了许多弟子,一同研讨此事,而林罗山就是其中之一。罗山致力将儒学与现实政治联系在一起,1605年,他在京都的二条城拜见刚刚在江户开设幕府的家康,开辟了仕途。此后,罗山历经家康、秀忠、家光、家纲四代将军,一直担任武士侍讲一职。
1706627846
1706627847 惺窝和罗山等人,将他们在五山及其周边学习到的朱子学,推广到武士及商人之间,这一举措具有重大意义,但从学问内容来看,他们并没有脱离中国书籍的传统领域,也就是欠缺开拓和创新。话虽如此,将异国雄伟的思想体系、文化风土和教养的传统用易懂的方式推荐给不同的人,让他们普遍接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可以说,惺窝和罗山的工作,为之后日本独自展开儒学研究,起到了开辟道路的作用。
1706627848
1706627849 从江户初期到中期,伊藤仁斋和荻生徂徕等学者们努力将儒学与时代关联起来,对时代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下文将以此二人为中心展开。
1706627850
1706627851 *
1706627852
1706627853 伊藤仁斋于1627年出生于京都的商人家庭,在京都城里度过了他作为学者的一生,1705年去世。
1706627854
1706627855 仁斋11岁时学习四书,不久后接触朱子学,遂倾倒于此。后来他认为朱子学将孔子、孟子的思想曲解了,因此试图戮一己之力将儒学本来的思想体系扶正。他一边在自己家开办私塾教授学生,一边和朋友一起组成了汉籍研究会“同志会”,以平等的立场反复讨论。据说门人有三千余人。朱子学已经在京都的城市居民之间有了一定程度的扩展,甚至已经发展到开始有人对其进行批判的程度。
1706627856
1706627857 仁斋将贯穿整个世界的真理命名为“道”,这个名称是从孔子、孟子那里承袭来的,他还浅显易懂地解释了以“道”为名的真理的本来面目。
1706627858
1706627859 孟子说:“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大路是无论贵贱尊卑谁都能通过的地方,日本的五畿七道、唐的十道、宋的二十三路都是大路。上至王侯贵族下到行商人、小混混,无不在大路上行走。王侯贵族可以通过而老百姓不能通过的“道”不是真理。贤者和智者能通过,愚者和不成熟者不能通过的“道”也不是真理。“若大路然”就是这个意思。
1706627860
1706627861 (“岩波日本思想大系”《伊藤仁斋 伊藤东涯》,第28页)
1706627862
1706627863 以“夫道,若大路然”这样的比喻为线索,展开论证大路给人的印象,这样的文章写法是非常有趣的。如果抽象地对真理予以解释,恐怕怎么说也说不明白。那么,就借助比喻的帮助来说吧。而且通过比喻来丰满人对真理的印象,能唤起读者的共鸣,推进互相的思考。这是一种可以切实地传达思想的文章写法。不是高高在上地向下教诲,而是在街上的私塾里与学生共同思考,在“同志会”中与学友们平等地进行讨论,俨然在野学者的活跃之相。假如真理像一条人人都能走过的大路,那么追求真理的学者,就不应该只让自己走上大路,而是应该努力让所有人都能走上大路。当真理成为人人都能通过的大路时,真理就能成为真理。仁斋得出这一想法,并为了把这一想法付诸实践而笔耕不辍。
1706627864
1706627865 刚才的引用是《语孟字义》中的内容,类似的观点在《童子问》中是这样表达的:
1706627866
1706627867 人以外的地方没有真理,真理之外没有人。只要人存在,人的真理就会发生。知之不易,行之不易……在人的生存方式以外追求真理的人,如同捕捉风一般不可能实现。所以,了解真理的人会在自身的身边寻求真理。认为真理在高远的地方,认为真理触手难及的人,其实已经脱离了真理,身陷迷惑,才会那样认为。
1706627868
1706627869 (“岩波日本古典文学大系”《近世思想家文集》,第60页)
1706627870
1706627871 如果用汉语表达真理的话,就集中在“仁”“义”“礼”“智”四个字上,但是比起抽象地说明这四个字,仁斋始终强调这四个字所表示的不在远处,而是在身边,在浅近的地方。在人努力接近真理之前,真理已在人们身边。这是仁斋真理观的根本。在《童子问》中,也出现了下述文字,列举出浅近事物的具体例子:
1706627872
1706627873 诸如儿子、女儿、下人、婢女等身份低下的人们,甚至柴米油盐这些琐碎东西,所有身边的人和日常生活的物品,都与真理有关。俗世之间有真理,真理之中有俗世。
1706627874
1706627875 (出处同上,第135页)
1706627876
1706627877 相对于高远的真理,仁斋主张切近的真理;相对于神圣的真理,仁斋强调世俗的真理,即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在眼前的现实中的真理。他对此寸步不让地贯彻着自己的思索。这也显示出他对于用“理”“气”“性”等抽象的概念说明真理的朱子学的厌恶。仁斋还不只针对朱子学,对佛教和道教也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感。接下来,我们引用《语孟字义》中的一节来证明仁斋的此种倾向:
1706627878
1706627879 释迦牟尼以空为真理,老子以虚为真理。释迦牟尼认为,山川大地这一切都是幻想或妄想,而老子说万物皆生于无。然而,天地自古以来就覆盖上空,支撑脚下,日月自古以来就照耀四野,春夏秋冬自古以来就会更替,山自古以来就高耸入云,川自古以来就恒流不息,有翅膀的鸟,有毛的兽,有鳞的鱼,不穿衣服的动物,向上生长的植物,在地面上爬的植物,自古以来就一直保持着它的状态。
1706627880
1706627881 (“岩波日本思想大系”《伊藤仁斋 伊藤东涯》,第29页)
1706627882
1706627883 上文中并未出现“实”这个词。不过,相对于把眼前的现实看作“空”“虚”“无”的佛教和道教,仁斋采取了正相反的态度,他把眼前的现实中不可或缺的事物当作“实”。天地,日月,春夏秋冬,山川,动物,植物,这些都是实在之物,它们存在于眼前,坚固而不可摇动,看得见,摸得着,它们存在的现有样态,就是现实,就是真实。
1706627884
1706627885 仁斋所述,处处充满确凿的证据。年轻的时候埋头于朱子学,后又熟读佛典和《老子》,但这些统统不能使他从心底产生共鸣,在提出自己的学说时,仁斋用“实”替代掉了“空”“虚”“玄”那些经典里“不实”的概念。仁斋认为,经典里主张的那些把眼前的自然和社会都看成是空虚的、虚幻的、虚无的观点是无法接受的。
1706627886
1706627887 佛教认为万物皆为空,道教认为万物皆为无。佛道二教都有强烈的意向,要超越眼前的自然和社会,走向另一个世界。这两种宗教无法满足于眼前的现实和日常生活,强烈地要求超越现实的世界和现实的生活方式。如果我们把超越现实世界去寻求理想世界的意向称为“超越意向”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上的许多宗教都可以说是具有超越意向性的。
[ 上一页 ]  [ :1.70662783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