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286e+09
1706628600
1706628601 为了让治兵卫活下去,小春放弃了山盟海誓的爱情,这是小春对阿三的义气。阿三要回应这份义气,为了让小春活下去,为赎出小春而东奔西走地筹钱。紧接着坦白秘密书信的一场戏的是阿三筹款的场景。阿三将店里预收的所有款项都拿了出来,当掉自己和孩子们全部衣物来凑齐仍然不够的部分。这是何等离谱的筹款方法。衣柜、大箱子等都变得空无一物,舞台上悲剧的气氛更加浓厚。这时,阿三的父亲五左卫门来了。看到此情此景,岳父误会治兵卫被疯狂的恋爱洗了脑,准备抛妻弃子一心投奔妓女。于是,他强拉硬拽地把不情愿的阿三带走了。中卷在此停笔。
1706628602
1706628603 下卷共有三个场景,分别是茶馆的大和屋、历数桥名的殉情之路、网岛殉情。
1706628604
1706628605 深夜,更夫击柝巡夜,治兵卫躲在大和屋的暗处。哥哥孙右卫门过来寻人,没能找到便回去了。这时,小春悄悄地溜了出来。因赎身没能顺利进行,他们走上了深夜殉情之旅。
1706628606
1706628607 七五音律的纪行文,伴着三味线的音乐,历数蚬河至堂岛河间的桥名,悲伤愈来愈浓。出场人物也仅剩下这二人。
1706628608
1706628609 标题中的网岛是两人殉情的地方。两人下定决心,手牵着手坐在地上。这时小春忽然说出了对阿三的想法。如果她就这样和治兵卫死了,将辜负阿三的义气。这台词让观众回想起中卷内容,并让仅有两个人的舞台在观念上变得更加宽广,这段台词也是将小春逼上绝路的台词。因为回想中卷剧情,阿三为给小春凑赎金而预支了纸店的所有款项,将自己和孩子们的衣服都送到了当铺,所以放弃自杀殉情让治兵卫回到阿三身边,才符合小春的义气。但是如果真的这样做,小春与治兵卫的爱情便会消失,所谓的恋爱剧也会随之崩溃。成就殉情,无论对小春和治兵卫来说,还是对近松来说,甚至对观众来说,都是必须做到的。
1706628610
1706628611 小春说想分开死。但治兵卫说,即使分开死,对于被岳父强行带走还离了婚的阿三来说,这样的义气是无用的。分开死的想法是不适合纯粹恋慕的、诡辩的应对。这强烈地映射出诡辩的小春被爱情与义气撕裂的内心挣扎。紧接着,小春剪下了自己的头发。小春的这个行为,再次表明了自己对阿三的歉意和为爱去死的决心。小春内面化的义理与义气,是无论什么样的行为都不能拒绝和排除的,她为了没能完成的承诺而表达深深的歉意,仿佛只有以这样的方式才能这种处理这种处境似的。
1706628612
1706628613 《曾根崎殉情》中的阿初,勇敢地背离俗世,脱离俗世之魔掌,毅然殉情。这是纯粹爱情的生存之道。观众被这份真情打动,毫无顾虑地产生共鸣而泪流满面,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由死亡而结束的爱情圆环的情感之美。
1706628614
1706628615 但《情死天网岛》中的殉情,没有这种透明感,没有这种安宁与美丽。小春和阿三间建立起的信任,成了纯粹爱情的绊脚石。对小春而言,信任与爱情一样重要,很难找到两全其美的办法。如果要保持信任,只有放弃爱情;如果想活在爱情里,只能背叛信任。近松将小春逼进了这样的窘境。这里表现出的矛盾,与爱情和世俗绝不两立的矛盾是不同的。信任之情与恋慕之心,两者在小春的内心深处都占据着一定的位置,内心的挣扎一直持续着。这份挣扎,既没有结果又不能被解决。剧中人物在与世间阻碍他们成就恋情的种种内外因素斗争后,终于用死亡保护了恋慕之心的纯粹。这是近松式殉情悲剧的基调,但凝视着悲剧的作者,从此处观察到了恋爱当中就连死亡也解决不了、克服不了的矛盾。近松在不断创作殉情剧的过程中,已经达到了刻画“爱情是人类无法解决之恶魔”的高度。
1706628616
1706628617 死在网岛的小春,被爱情恶魔夺走了生命。只要殉情带着这个不可能解决的矛盾,那么这场死亡必定会留下沉重的东西。作品最后的最后,因没刺中要害,小春临终的苦痛持续了很久。结尾处的“成佛解脱”部分模仿了《曾根崎殉情》的最后一场戏,却没了《曾根崎殉情》里的解放感和释放感。不能释放的沉重,正是追求爱情真相的现实主义的重量。近松的悲剧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用爱情的不合理来表达人生的不可思议和人际关系的深奥。
1706628618
1706628619 男女之情,自古以来无论是在和歌和物语之中,还是在戏剧之中,都是重要的主题之一,一直被吟咏、描写、演绎。爱情中既有充满了满足感的幸福之恋,也有弥漫着悲伤的不幸之恋;既有让人开怀大笑的恋情,也有让人泪流不止的恋情。爱情中纠缠的种种情绪,时而被称为典雅之美,时而被称为怜悯之美,时而又被称为悲哀之美。如此广阔深奥的男女之情,在近松的殉情故事里,成了尖锐的、直指感情中的不合理之处的令箭。我们回头看一下,可以说自古以来被歌唱、叙述、演绎的爱情,几乎都是与不合理形影相随的。在以死亡为必然的殉情故事中,近松给爱情深处隐藏的不合理性打上了强光。在那里,让人禁不住退缩的深渊正凝视着我们。但是近松并没有退缩。他紧紧地盯着深渊,将爱情的不合理化为充满丰富人性的情感剧表现出来,这便是近松流派的写实主义。
1706628620
1706628621 [1]假名草子,日本十七世纪后半期出现的一种通俗文学作品,题材以小说为主。——译者注
1706628622
1706628623 [2]生玉社,现名生国魂神社,位于日本大阪市天王寺区。——译者注
1706628624
1706628625 [3]但马国,据引文译者注,是日本旧地名,今兵库县的一部分。——译者注
1706628626
1706628627 [4]本节出现的西鹤相关作品的现代汉语译文均引自王向远译《浮世草子》,上海译文出版社DigitalLab。——译者注
1706628628
1706628629 [5]游廓,日本江户时代的烟花柳巷。——译者注
1706628630
1706628631 [6]贯目,据引文译者注,简称“贯”,日本重量单位,一贯约为三点七五公斤。——译者注
1706628632
1706628633 [7]大名,日本古时封建制度对领主的称呼。——译者注
1706628634
1706628635 [8]太夫,天神,围,见世女郎皆为妓户称号,地位从高到低。——译者注
1706628636
1706628637 [9]莲叶女,日本江户时代批发店、旅馆等处雇用的接待客人的女性。——译者注
1706628638
1706628639 [10]本节前半部分内容中出现的松尾芭蕉相关作品的现代汉语译文均引自陈德文译《松尾芭蕉散文》,作家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据引文原译者注,“残梦”出自杜牧《早行》,“垂鞭信马行,数里未鸡鸣。林下带残梦,叶飞时忽惊”。——译者注
1706628640
1706628641 [11]东海道,现日本三重县至茨城县间的太平洋沿岸地区。——译者注
1706628642
1706628643 [12]“旅行千里,不聚路粮”一句,据引文译者注,典故出自《庄子·逍遥游》,“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译者注
1706628644
1706628645 [13]“三更月下入无何”一句,据引文译者注,出自宋代诗集《江湖风月集》,广闻和尚偈:“路不粮笑复歌,三更月下入无何。”——译者注
1706628646
1706628647 [14]木因,据引文译者注,指谷木因,他是大垣船具商人,后为芭蕉弟子。——译者注
1706628648
1706628649 [15]竹斋,据引文译者注,指的是假名草子《竹斋》的主人公江湖医生竹斋,他曾一边吟诵着狂歌,一边沿东海道旅行,停驻于名古屋。“狂句”,芭蕉谦虚之词,犹言自己写的不合规则的俳句,或狂傲的文句。——译者注
[ 上一页 ]  [ :1.70662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