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2875e+09
1706628750
1706628751 上段扇面的画作,与下段扇面上用墨笔书写的元末明初学者鲍恂的诗作相呼应。下段28个字的大小和字体,均与上段的《洞庭秋月》相同。上下段都是扇面形,文字也随着这个形状变化,上边呈圆弧扩展,下边逐渐变窄收紧。下段按照扇形的形状书写文字,不但强调出上段画中波浪向左向右的动态,而且给幻想般的气氛增添了一丝安定感。
1706628752
1706628753 与这些相比,更有意思的是扇形纸面与书法间的关系。与正方形或长方形纸面不同,扇形纸面中文字的大小不一,字形也需要向右或向左倾斜,我们从这幅画中完全看不出大雅为此感到困惑或辛苦。下段的文字也采用舒畅的写法,与上段中的四个字保持一致。不,应该说,相对于上段顺着纸面形状竖着写的两行四个字,下段中文字的大小、倾斜角度虽各不相同,但整体上收敛在纸面上,没有丝毫勉强的感觉。这让人再次感受到了大雅在书法上的自在与豁达。纸面形成一个上下加起来长53厘米、高40厘米的小空间,游走在上段的4个字和下段的28个字之间,有一种放松的感觉。
1706628754
1706628755 大雅是一个在书法上享受乐趣与悠闲的同时,找到通往美之路的人。
1706628756
1706628757 **
1706628758
1706628759 与谢芜村比大雅早出生7年,晚离世7年。大雅活了54年,而芜村活了68年。
1706628760
1706628761 我们前面介绍了两人合作的《十便十宜画帖》,当时大雅49岁,芜村56岁。但是与年龄相反的是,年纪稍小的大雅的《十便帖》,让人感到悠闲自在之老成感;而稍年长的芜村的《十宜帖》,充满了耿直的青春气息。《十便帖》是以生活中的场面为主题的,而《十宜帖》是以四季、天气等自然为主题的。《十宜帖》中的风景被当成从稍远处描绘的客观对象,因此,观赏者不能像欣赏《十便帖》一样轻松地进入画中。像《宜晓图》中的白衣老人,我们就很难将他看成芜村。大雅的画将作者的思绪自然而然地投射到画面中,而芜村的《十宜帖》却不是这样的。
1706628762
1706628763 《十宜帖》问世后7年,芜村以“谢寅”为画号,陆续创作了很多抒情性质的作品。其中一幅名为《竹林茅屋柳荫归路图屏风》(六曲一双,由个人收藏)的作品,在颜色使用和运笔方面,虽然与《十宜帖》没有太大的区别,却让人感到芜村日益浓厚的对画的依恋以及寄托在画中的情绪。大雅描绘的是人与自然间豁达、放任的交流,与大雅不同,我们从芜村清爽的画面中感到的是一种交感——拥有着孤独心灵的人,各自感受着与自然间的微妙共鸣。人们普遍认为大雅和芜村成就了南画,而南画将重点放在内在表现上,这种看法是正确的。
1706628764
1706628765 晚年的芜村,在与中国的南宗画旨趣不同的水墨风格作品中,完成了独立的自我表现。代表作有《峨眉露顶图卷》和《雪夜万家图》(个人收藏)。
1706628766
1706628767 《峨眉露顶图卷》是以唐代诗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为主题的画作。嶙峋的岩石,有的高耸,有的低沉,从右向左形成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凹凸石块。作者用2.4米长的卷轴,描绘出了连绵不断的山峰。天空用淡墨涂满,在卷轴的末尾处,天空低处挂着的月牙,被描绘成白色。在李白的诗中,有一位像是作者的人,一边眺望着峨眉山,一边感叹着山脚下的河流。但芜村的画卷中,既没有出现河流,也没有出现船,只描绘了和天空相接的山顶和月亮。
1706628768
1706628769 以被黑暗笼罩的夜空为背景,山脊的线条反复剧烈地起伏着,一块块大小不一、凹凸不平的岩石隐藏在山脊中。初看之下这并不是美丽、舒适的风景,甚至让人毛骨悚然。但是毛骨悚然中又蕴含着吸引观赏者的力量。在观赏的过程中,观看者不知不觉地感受到这才是自然真实的样子。具有一定速度的笔尖,在石块上画出了各种各样的墨线。画上既有在纸上疾驰的模模糊糊、断断续续的线条,也有强而有力的浓厚粗壮的线条。淡墨尚未干时便叠加上浓墨,产生层层叠叠的山峦。观者追逐着在上下左右、四面八方中来来回回、时浓时淡、时肥时瘦、时柔时刚的墨迹时,山的石块带着坚固的立体感袭来。运用叠笔描绘出的斜面和曲面上,有些地方的岩石、砂、土,看上去好像在呼吸,或是像活的一样在动。刚才说的毛骨悚然之感,恐怕也是源于这一点吧。
1706628770
1706628771 亲自挥动画笔的芜村,一定是被岩石的原始生命力驱使着的。他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岩石模糊、朦胧的姿态,岩石的生命力又感染了画家,成为让画笔不断前行的活力。跃动的墨线节奏,是山的节奏,同时也是画家身体的节奏。因为画家没有描绘河流、船、船上的人,所以山的节奏与身体节奏的交融让人感觉更加紧密。
1706628772
1706628773 卷尾处画着月亮,那是一道挂在天空低处的、卧着的月牙。月牙成了宣告山的节奏结束的终止符,同时,与卷首“峨眉露顶谢寅”的墨书和朱印相呼应。让人感到与山的节奏产生共鸣的画家身体,仿佛以月牙为终了,重新返回现实中。这对于画的流动还有画家心中的悸动,都可以说是理智划分界限的方法。
1706628774
1706628775 同时期水墨画风格的作品中,《雪夜万家图》也是一幅优秀画作。这是一幅没有毛骨悚然的感觉、没有粗暴的感觉而让人感到恬静的画作。远处低矮的雪山连绵不断,近处无数覆盖着雪的屋顶,都是很有亲切感的夜景。作者描绘的应该是自己长期居住的京都的样子。在屋顶的重叠排列之中,有几栋较高的房子,还有柱子、窗户、屋里亮着的灯。
1706628776
1706628777 这幅画的构图比例是,上面的三分之一画着夜晚的天空,中间的三分之一画着连绵的雪山,下面的三分之一画着街上的家家户户。夜空比《峨眉露顶图卷》的颜色更深,在夜空的衬托下,雪山的白清晰地浮现于纸上。作者用粗而软的曲线圈出山的轮廓,山的上面是白色的,从中间开始施以淡淡的灰色,这灰色就这样成了夜景的主色。在灰色的基调上,画面浮现出覆盖着雪的白色屋顶,和家家户户漏出的黄褐色灯光。屋顶和房子浓厚的轮廓线,与淡淡的灰色、黄褐色交融在一起,给雪夜的街道增添了些许温暖。
1706628778
1706628779 夜空中则运用了如大片乌云卷入般的强劲笔触描绘。仅是这夜空,就已经与《峨眉露顶图卷》相似的毛骨悚然。而处于画面中间的是舒缓的、横长深邃的群山,群山稳稳地承受住了这一切,没有搅乱画面下方的平稳。安静而又寒冷的雪夜里,山和往常一样静静地横亘在那里,家家户户的窗子后面,一定是那些结束了白天工作的人们团聚在一起或者静静休息。这样的夜晚情景,固定在黑色、白色、黄褐色的朴素画面中。
1706628780
1706628781 虽然我们不清楚,这幅画是否是对芜村所见实景的写生,但芜村确实感到这样的夜晚世界才是适合人们生活的。这样说来,这幅画表现了芜村所捕捉到的人们生活的原始风景。或者可以说这是将芜村的期盼——希望人们生活本该如此的期盼——转化为画作的情景。峨眉山不食人间烟火,作为真实的大自然矗立在那里,而画中的雪山则与人们的生活十分接近。雪山的白色与家家户户屋顶的白色平稳相连,与微弱的灯光和谐共处。画面的右半部分,随着山向后退去,房屋也向画的深处延伸;左半部分,随着山脊从中央向左侧渐渐升起,房屋也朝左上方延伸过去。这种节奏,表现出了生活与山之间安稳的呼应,让人非常舒服。
1706628782
1706628783 描绘出这般安详夜景的同时,画家自身肯定也处于安详的心境。进一步说,芜村也许正是因为安详的风景进驻了自己的内心,才感受到了长寿带来的喜悦。大雅的画作仿佛在告诉我们,画家的幸福源于那份豁达与悠然自得,而芜村的那份幸福,需要我们在他画作的宁静中探求。《雪夜万家图》让我们联想到老画家在孤独中奋笔疾书的样子。芜村孤独的内心深处,不仅有孤单、寂寞,还流淌着体谅人们生活的温暖气息。
1706628784
1706628785 同样的气息,也流淌在画出《鸦图》的芜村的心中。《鸦图》是描绘寒冷景色绘画之杰作,现藏于京都北村美术馆。画中两只乌鸦,在飘雪中忍耐着寒冷,肩并肩一动不动地站在树上。
1706628786
1706628787 这里的雪,与《雪夜万家图》中湿润、柔软的雪完全不同。雪花,如纸片般干爽、轻盈,飞舞在画面右上方至左下方,在用淡墨描绘的空间里,静静地、轻轻地飘落。画家上淡墨时,只要将雪花处留白,便可表现出雪花飘落的样子。然而数百片雪花的大小、形状、相互间的间隔都各不相同,画家完美地完成这烦琐的作业后,无数雪花飞舞的空间便呈现在我们眼前。这惊人的构想力和技巧,让人禁不住赞叹。
1706628788
1706628789
1706628790
1706628791
1706628792 与谢芜村《鸦图》
1706628793
1706628794 在右上方至左下方雪花飘落的空间里,一根粗壮的树干从右下方朝着左上方使劲儿伸展过去。近处的树干被白雪覆盖,远处的树干被施以淡墨作为阴影,用浓黑的笔墨清晰描绘出树干周围的枝条。在白色、灰色、黑色的尖锐对比中,我们能感受到画家坚定的信念,即必须让冬天的情景定格在画面中。大树没有输给冬天的寒冷,毅然伫立在风雪中。
1706628795
1706628796 大树上的两只乌鸦,肩并肩地朝着斜对面站着。作者用了和枝条一样的浓黑笔墨来描绘这两只乌鸦,它们站在画面的中央,像是在凝视着雪花飘落的空间。色彩的强度和乌鸦站立的位置,使两只乌鸦成了整幅画的中心。
1706628797
1706628798 我们能看到近处乌鸦牢牢抓住树干的两只爪子,这是一对努力承受寒冷与风雪的、充满力量的爪子。另一只看不到爪子的乌鸦,同样忍受着寒冷和风雪,脸稍稍偏向观赏者一侧,正在和近处的乌鸦对话。近处的乌鸦是听到了,还是没听到呢?两只乌鸦没能融合到自然风景中,它们脱离了自然,成了与自然相对立的存在。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感受到它们在忍受寒冷、承受风雪,才能将感情移入其中。两只乌鸦在画家的画笔下,充满了人类的情感,具有人情味。
1706628799
[ 上一页 ]  [ :1.706628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