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51136e+09
1706651136
1706651137 石幢刊刻时间为唐玄宗天宝十一载,是唐玄宗为其父睿宗追福而以“大圣真”谥号所建的一座道观。李唐王朝尊老子为先祖,使道教居三教之首。高宗追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诏令《道德经》为上。睿宗请道士杨太希为其烧香供养。玄宗崇之尤甚,不仅制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还亲撰道书多部,纂修《开元道藏》,并画玄元皇帝像,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像陪祀。自玄宗后,大圣真观仅是道观中的一所。
1706651138
1706651139 《睿宗大圣真观施食台记》强调广施财物为行善之本。施食台可能是在道教宫中为众道民施食而建的一种设施。大圣真观观主上谷寇含光、上座彭(缺)、监斋南阳韩不渝认为:要秉承教义,贵在做与道教有益之事,于是遵从道家义理,利用本观充裕的资财,建造了施食台。为了弘扬道义,特刻石幢以为记。施食最初源于佛教故事:饿鬼焰口请阿难为其设法会以解脱苦身得升天上。阿难向饿鬼各施一斛食除却宿孽,自己也增了功德。后成为向饿鬼施舍而转障消灾、益寿添福的一种仪式,并演变至向广大徒众提供义食。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佛教的这些内容,谓供斋食于下界鬼趣及饿鬼之途者,称为施食。如行上座济幽科事,名月施食法令,即斛食道场。该石幢记载,依据道科,施食后众生有四种食相:第一献先圣,祭享道家下祖列宗;第二荐地祇,感念诸地神提供食粮果疏;第三断邪,向饿鬼施食以使其无做怪害人;第四博施,使众道民尽得饱食。此四种形式已超出最初佛教供饿鬼斋粥的施食范围,而是集儒家酬神法祖礼制和道教施物济贫传统为一体。记文中的第四种食相为“念诸含灵尽得饱满无饥渴”,实际上是承道家一贯之制,备大量饭食以矜孤恤贫。记文中“鸦乌寒鸱(缺)鸠贺雀之类,砺吻鼓翼,明俦晡侣之次。莫不朝归夕亲,爰止来驯,爰空仓之且(缺)甚在笥之深,仁哉!”也反映出当时施食盛况。
1706651140
1706651141 农民自己也组织农社以图自救。农社的建立,始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宇文融为劝农使时上奏皇帝批准得以施行。《旧唐书》卷105《宇文融传》记载当时的制文曰:
1706651142
1706651143 ……今流户大来,王田载理,敖庾之务,寤寐所怀。其客户所税钱,宜均充所在常平仓用,仍许预付价值,任粟麦兼贮。并旧常平钱粟,并委本道判官勾当处置,使敛散及时,务以矜恤。且分灾恤患,州党之常情,损余济阙,亲邻之善贷。故木铎云徇,里胥均功,夜绩相从,齐俗以赡。今阳和布泽,丁壮就田,言念鳏惸,事资拯助。宜委使司与州县商量,劝作农社,贫富相恤,耕耘以时,仍每至雨泽之后,种获忙月,州县常务,一切停减。使趋时急于备寇,尺壁贱于寸阴,是则天无虚施,人无遗力。
1706651144
1706651145 与常平仓、义仓所不同的是,常平仓、义仓只备凶年赈恤,未顾及一般农事,而农社的建立,是为了补其不足。农民“丁壮”之时,虽可以耕种过活,但老弱以及“鳏惸”者,则恐无以为生,故必须“事资拯助”,才可免晚年之忧患。其法由劝农使与州县官府协助当地农民组织建立农社。唐宣宗时,韦宙为永州刺史,移风易俗,发展生产,立学官,始创常平仓等,在当地推广中原经验,其中就有组织牛社,“民贫无牛,以力耕,(韦)宙为置社,二十家月会钱若干,探名得者先市牛,以是为准,久之,牛不乏”。这是地方政府推动的私人结社,使其困难时相互救助。
1706651146
1706651147
1706651148
1706651149
1706651150 唐代中州乡村社会 [:1706649846]
1706651151 唐代中州乡村社会 第四章 唐代中州民众信仰与习俗
1706651152
1706651153 唐代中州乡村社会 [:1706649847]
1706651154 一、中州民众信仰
1706651155
1706651156 1.佛教:
1706651157
1706651158 唐代中州是佛教圣地。李世民曾得到嵩岳寺僧的救助,故对嵩山佛寺给予丰厚的赏赐,并造石像刻字记载此事。《全唐文补编》卷一“大海寺造像记”载:
1706651159
1706651160 郑州刺史男李世民,遏染时患,比闻大海寺有双王像,治病有验,故就寺礼拜。其患乃除。便于此寺愿造弥勒像一铺,其像乃□丹青之妙饬,穷巧伎之雕□。相好全真,容颜蕴妙,以斯功德,卫护弟子,唯愿福山冥祐,法海长资,诸佛开心,三教之中并□,又愿观音引导,振□价□高悬,弥勒慈忧,贵昌兴万代,家门大小,永宝(保)长春,蠢动含生,咸登正觉。
1706651161
1706651162 《旧唐书》卷171《张仲方传》:“荥阳大海佛寺有高祖为隋郑州刺史日,为太宗疾祈福于此寺,造石像一躯,凡刊勒十六字以志之。岁久刓缺,荥阳令李光庆参加修饰,仲方再刊石记之以闻。”武德四年(621),因东都少林寺僧助平王世充有功,秦王遣使持书告少林寺主教,书中有“国家护持正谛”等语,立功僧人往见,赐物千段,封僧昙宗等为大将军。
1706651163
1706651164 唐代大多时间里提倡佛教,在均田制实行期间,政府拨给寺院僧尼一定份额的土地,和尚给田30亩,尼姑给田20亩。在编的寺院与僧尼,由祠部管理。若度僧尼,由祠部发给度牒;建立寺院,由国家颁赐庙额。由于寺院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与人口,与政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冲突,若寺院控制的土地与人口过多,势必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与徭役征发。故国家严格控制各地寺院与僧尼数量。如平定王世充后,有敕“伪乱地僧是非难识,州别一寺,留三十人,余者从俗”。武德七年(624),房玄龄奏江南入贼诸州,僧尼极广,可依关东旧格,州别一寺,置三十人,余者遣归编户。关东地区每州立一寺,留僧三十人。贞观元年(627),遣治书侍御史杜正伦检校佛法,清肃非滥。下敕有私度者,处以极刑。但整个唐代,寺院僧尼人数都很多。《旧唐书》卷96《姚崇传》:“先是,中宗时,公主外戚皆奏请度人为僧尼,亦有出私财造寺者,富户强丁,皆经营避役,远近充满。”这也说明一些人出家是为了逃避国家的赋税与徭役。
1706651165
1706651166 唐代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常借方术以推进,僧侣承担着复杂的社会角色,“或衿恃医道,轻作寒暑;或机巧异端,以济生业;或占相孤虚,妄论吉凶”。资料显示,在唐代社会中,僧人往往以“方外异人”的面目出现,仰赖神通法术或医疗效验、预言等传播教义。民间对佛教的深刻印象也更多地反映在对僧人使用咒语法术医疗这一方面。佛教咒语良好的医疗效验在民间颇有口碑,唐人笃信僧人通过持咒能够医治疾病,不分僧众,诵经持咒都是有效的医疗手段,持金刚经就可以治蛊。据《宋高僧传》所载,唐代僧人们的神通包括祈雨、预言、影响天象、使猛兽驯顺、使蝗虫离境,以及主宰潮水、河水的涨落等。他们还擅长与神灵交通,能自如地来往于冥间与人世,并能驱除妖邪,甚至也能视鬼、入冥。这些都是僧人们为争夺信徒而使用的手法,其中也吸收了中土道士、巫师的一些手法,对于佛教在乡村民众中的推行起到了一定作用。
1706651167
1706651168 有唐一代,佛教徒竭力弘扬佛法,为争取更多的信众,他们常常使用通俗的语言向民众宣讲佛经。除了国家控制的一部分僧尼外,更多的信佛者是俗家弟子,或者官僚士大夫,或者普通民众,后者的成分更多一些。在广袤的乡村,有着数量众多的信仰者,他们不靠官府的物质援助,常常自筹资金建立佛堂、刻经造像。
1706651169
1706651170 唐代中州一般贫民也虔诚信佛。《太平广记》卷105《孙明》:“唐孙明者,郑州阳武人也,世贫贱,为卢氏庄客。善持金刚经,日诵二十遍,经二十年。自初持经,便绝荤血。”同书卷404“肃宗朝八宝”引《杜阳杂编》:“开元中有李氏者,嫁于贺若氏,贺若氏卒,乃舍俗为尼,号曰真如。家于巩县孝义桥。其行高洁,远近宗推之。”
1706651171
1706651172 唐代中州民众对佛教信仰比较普遍,村庄多建有佛堂,《唐国史补》载:“有司兴祠典,一乡一里必有祠庙焉。”这些祀庙当然不限于佛寺,但其中佛教寺庙却占了绝大多数。《太平广记》卷104《李虚》记载:“唐开元十五年,有敕天下村坊佛堂,小者并拆除,功德移入侧近佛寺;堂大者,皆令闭封。天下不信之徒,并望风毁拆,虽大屋大像,亦残毁之。敕到豫州,新息令李虚嗜酒倔强,行事违戾,方醉而州符至,仍限三日报。虚见大怒,便约胥正,界内毁拆者死,于是一界并全。”足见唐代中州乡村佛堂数量之多。
1706651173
1706651174 唐代乡村民众为增益福德也开凿佛像。新乡市博物馆新编《北朝、隋、唐石造像及造像碑》载有唐开元七年大唐新卫州新乡县临清驿长孙氏石像之碑,题名内容有:
1706651175
1706651176 朝请大夫行一长史□□□、通议大夫行司马□□、朝议郎行录事参军□□□、奉议郎行司户参军夏□□、朝议郎行司仓参军卢辅仁、□议郎行司兵参军杜崇□、奉议郎行司士参军魏□、宣德郎行□邓若水、宣议郎行主簿李宥、宣议郎行尉胡骑、□□县录事□□□□□、驿长孙壁合家供养佛时、祖义德、祖母杨、男思礼、男思□、男思□、男思盅、孙思……礼妻……女大娘、女二娘、女三娘、孙女大娘、孙女二娘……姨夫陈师感、续姨孙、男赵……女夫李有仁……亲家郎张……杨氏舅母……外甥女郭大娘……堂侄孙元礼……(拓片)
1706651177
1706651178 上述题名记有临清驿长孙壁一家及其姻亲和地方十一个州县佐吏的名字,在造像祈福时,列上众多官员的名字,说明地方大姓和州县佐吏在文化习俗等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表现在佛教信仰上则是共同参与佛事活动。
1706651179
1706651180 诸佛中除释迦外,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像是民间习俗中最为流行的佛像,此外还有民间误为四大金刚的四天王。观世音,避唐太宗讳简称观音,亦称观自在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共侍阿弥陀如来,推行教化。他以观天下四方之音,以救苦难而著称。在隋唐时期,观世音并没有女性化。唐文宗时期下诏在全国各地的寺庙中普遍设立观音像,这对后世观音菩萨的信仰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俗说的四大金刚即佛说的四大天王。他们是居于须弥山中主持天下四方的天神:东方曰持国天王,南方曰增长天神,西方曰广目天神,北方曰多闻天神。天王手持降魔金刚杵。它们是后世站立在佛寺头门之内所讹称的四大金刚。
1706651181
1706651182 唐代中州乡村民众也信仰净土宗。净土宗是讲成佛最容易的一个法门,提出快速成佛法,说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得八十亿微妙功德。照一般佛教说,从凡夫修到初地菩萨位,要经一大阿僧祇劫。一大阿僧祇劫据说是万万为亿,万亿为兆,一个阿僧祇是一千万万……(共八个万字)兆劫(世界成坏一次为一劫),修成菩萨,可谓繁难之极。净土宗却说只要一念阿弥陀佛,迟则七日,快则一日,速生净土,即是八地以上菩萨,据说大乘菩萨分十地(级),念佛一声,即成八级以上菩萨,可谓快速之极。
1706651183
1706651184 净土宗提倡大修功德,营造塔庙。《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说,愿生净土的人有三辈:一是上辈,凡出家沙门,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这辈人临死时,阿弥陀佛率领大众亲来迎接,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成佛。二是中辈,虽不能出家作沙门,但能大修功德,奉持斋戒,起里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花烧香,这辈人临死时,阿弥陀佛化身去迎接,与真身来接差不多。三是下辈,不能作诸功德(当然是穷苦人),但能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不生疑惑,临死时,梦中见佛,也得往生。“(净土宗道)绰承昔鸾法师净土诸业,便甄简权实,会之通衢,布以成化。道俗子女赴者弥山。恒讲‘无量寿’观将二百遍。人各掐珠,口同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劝人念阿弥陀佛名,或用麻豆等物而为数量。每一称名,便度一粒。如是率之乃积数百万斛。道俗向其绥导,望风成习。”净土宗提倡快速成佛,大修功德,营造塔庙。唐代民间不仅村坊建造佛堂,而且还开凿佛窟,南阳市方城县小史店有佛沟摩崖造像群。该造像群位于小史店镇东南约八公里的半山腰,开凿于北魏至唐代,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其局部雕塑可与洛阳龙门石窟媲美,属罕见的艺术珍品。
1706651185
[ 上一页 ]  [ :1.70665113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