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64427e+09
1706664427 碑文中完全没有提到妈祖的功劳,可见施琅捐俸建庙不是为了彰显妈祖。
1706664428
1706664429 台湾的妈祖信仰在施琅过世后停滞了一段时间;24年后,翰林海宝、徐葆光奉命出使琉球回来,以妈祖默默助佑有功,将妈祖列入朝廷的春秋祀典。1720年,大天妃宫改名为大天后宫,成为台湾奉祀妈祖的首庙,此后妈祖逐渐取代玄天上帝,成为台湾人信仰的主流。
1706664430
1706664431 来年,台湾发生第一起抗清民变——朱一贵事件6,率兵来台平乱的福建水师提督是施琅第六个儿子施世骠,他年少时曾随父亲攻打澎湖,非常了解如何运用妈祖信仰作为心战武器,于是也造出妈祖显灵保佑清军的事迹,例如:大军所到之处,干枯的井水涌出甘泉,台湾七鲲沿海中有淡水可喝等,内容和施琅所奏差不多,可见是旧技重施。
1706664432
1706664433 朱一贵事件平定同年,施世骠病逝于台湾,次年康熙皇帝逝世。5年后,施世骠的副手、继任福建水师提督的蓝廷珍,上奏妈祖庇佑攻台清军的神迹。奏折送到北京后,雍正皇帝亲自书写“神昭海表”匾式(图10.8),在湄州、台湾、厦门三地天后宫重制悬挂。
1706664434
1706664435 因朱一贵事件,清朝廷在台湾增设彰化县7,施琅侄儿兵马司副指挥施世榜买下彰化先住民土地,并修筑八堡圳,取浊水溪水灌溉鹿港及彰化地区的农田;又从家乡晋江招徕大量移民开垦,迅速将鹿港变成施家控制的港口。
1706664436
1706664437 之后台湾人民爆发抗清事件时,鹿港居民都站在支持清政府的立场;而妈祖庙更是支持清朝统治的象征,于是施家在鹿港海口捐献土地,兴建今鹿港中山路的天后宫(旧祖宫)(图10.10),作为居民信仰中心。
1706664438
1706664439
1706664440
1706664441
1706664442 图10.10 鹿港旧祖宫(大天后宫)
1706664443
1706664444 妈祖庙是支持清朝廷统治的象征,施家捐献土地兴建鹿港天后宫,作为居民信仰中心。
1706664445
1706664446 1786年,台湾发生最大规模的民变——林爽文事件8,清政府派陕甘总督福康安率军来台协助镇乱,从施家所控制的鹿港登岸,历时两年平定变乱。有人指出“只攻下彰化县城,却没拿下鹿港”是林爽文失败的关键因素。
1706664447
1706664448 事件平定后,福康安在彰化县鹿港镇埔头街建“新祖宫”(图10.11),并扩建台南市西区长乐街“海安宫”为官建妈祖庙,亲自撰写两座妈祖庙建造碑文,强调因妈祖相助,十万清军才能在一天内顺着海潮抵达台湾,而且清军一到,反乱势力立刻瓦解了。据《平台纪事本末》记载,大批清军抵达时,鹿港居民都到海口迎接,并设香案祭拜,简直像迎接妈祖大军。处处都是告诫大众:妈祖再三帮助清政府平定台湾乱事,台湾人民也应顺从清朝的统治。
1706664449
1706664450
1706664451
1706664452
1706664453 图10.11 鹿港新祖宫
1706664454
1706664455 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事件后,在彰化县鹿港镇埔头街建新祖宫。
1706664456
1706664457 妈祖信仰从此获得清政府鼎力扶持,如日中天快速发展;加上清政府在台湾设立番屯制度9,台湾西岸平原及丘陵地渐渐不再被先住民侵扰,福建和广东移民大量涌入,各地纷纷建立妈祖庙,建了妈祖庙的地方,即代表着清朝政权掌控所在。
1706664458
1706664459 林爽文事件后76年,彰化地区又发生为期三年的戴潮春之乱,大甲城岌岌可危,传说镇澜宫10的乩童被妈祖附身指示:“今夜大难。”并当众对着上空画了一符咒,声称已压住灾难。果然,夜里四更,贼徒从南门进入并引燃火药爆炸,天空忽然降下大雨浇熄火势,妈祖显灵化解大灾难,使得大甲民众士气振奋,更心向清政府了。
1706664460
1706664461 北港朝天宫11也传说戴潮春事件当时,居民迎神轿到庙庭,神轿的担子突然飞起来,直立在神桌上,写出“今夜子时速以黑布制旗二面,各长七尺二寸,阔三尺六寸,上书‘金精、水精大将军’字样,立吾庙前”。居民立刻照着指示制作旗子,戴潮春徒众打到北港附近时,民众请示妈祖得到指示:“避,不吉。战,吉。”民众杀贼时,队伍前端拿着那两面黑旗,贼兵看到黑旗下仿佛有众多人马,而且异常魁梧,以为是神兵,因而害怕退却;之后开战,北港军队一定拿出黑旗,每次都能打败乱贼。
1706664462
1706664463 简言之,清政府先是以妈祖替代明郑奉祀的玄天上帝来笼络民心,后来多次借妈祖显灵帮助清军的神迹应付民变,强化清朝统治是顺应天意,以巩固政权。
1706664464
1706664465 除了政治因素之外,台湾的妈祖信仰更因商业活动而兴盛,各地妈祖庙附近自然而然发展出市集。清代台湾商业主导者是经营台湾与大陆两岸贸易的“郊行”12,郊行为祈求往来台湾海峡的船只在风涛险恶中人货安全,奉海神妈祖为“行神”。随着郊行遍及台湾南北重要港市,妈祖信仰也日趋鼎盛。
1706664466
1706664467 各郊行除了是总批发商、进出口货商、同业联合公会,更有神明会的功能,非常注重祭祀13。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日,各地郊行会举行大祭(图10.12),由郊行领袖担任主祭者,祭祀后举行会议,商定公共事宜,如议定货价、处罚犯规者等,最后献戏娱乐神明,并借此联络感情,鼓励同业团结,禁止恶性竞争。商人之间有了纷争,都在妈祖神像前立誓获得解决,官府干脆在庙前设立公斗、公秤,让各方做生意称斤论两时有所依据。
1706664468
1706664469
1706664470
1706664471
1706664472 图10.12 鹿港泉郊祭祀的妈祖与众神明
1706664473
1706664474 (鹿港泉郊基金会提供)
1706664475
1706664476 经过清政府计划性宣扬与祭祀、加封号、赐匾额、建庙宇,台湾人更虔诚笃信妈祖,福建与广东移民在共同信仰下,逐渐融为一家人;加上商业活动的推波助澜,妈祖信仰更蓬勃发展。
[ 上一页 ]  [ :1.7066644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