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737437
1706737438
1706737439
滇缅公路路线图
1706737440
1706737441
1706737442
1706737443
1706737444
纯人力开辟滇缅公路
1706737445
1706737446
1938年1月,快过春节了,云南省龙陵县13岁的少年何开枝,却被征调进山修路去了。当时何开枝并不知道为什么要修路,他说:“只知道要修路,要派民夫,就派我去了,我们是自己带着锄头去。”那个时代,这些民夫被集体征调进山修路,都叫尽义务。杨广说:“到哪里都是自己拿米,自己带钱,规定你去半个月,你到第14天跑回来都不行,一定要去满半个月。”
1706737447
1706737448
像何开枝一样的修路者们有的人得走上三五天才能到达目的地,而且要自带粮食、锄头和斧子,忍受着风餐露宿之苦。
1706737449
1706737450
蔡文伯就是一名当时参加修路的民工,他回忆说:“整个省的老百姓都被派来,挑着担担,队尾巴在这,队头子到那边。家里没有劳工,女人也要参加修路。”
1706737451
1706737452
1938年1月,滇缅公路总工程处紧急成立。由于当时缺少受过训练的专业技术人员,滇缅公路总工程处就对因战祸迁往昆明的一些无业知识青年进行速成培训,这批青年后来成了滇缅公路的技术骨干。
1706737453
1706737454
滇缅公路全长1146公里,修通它要穿越无数的横断山脉、沟壑险滩。美国工程师在实地勘测后认为:即使用上全世界最先进的工具,也需要整整3年。
1706737455
1706737456
可是那时候,修建滇缅公路并没有国家供应——没有电,没有机械,没有现代炸药,更没有先进的挖路工具。唯一从公家拿来的就是那几条炮杆和几个用来打炮眼的锤子。筑路工地没有机械,土石方全靠锄头开挖。畚箕是民工最重要的运输工具。据《云南公路史》的资料,滇缅公路共有土方19983960立方米,石方1875497立方米。这些土石是全靠民工用双肩一挑一挑挑走的。
1706737457
1706737458
由于没有炸药,工人们用的都是过去的火药。为了将路面压平,人们自制了三四吨重的石碾子。但是这样的方式却隐患重重——因为没有刹车装置,碾子在下坡的时候会很容易失控。而这七八十人也拉不住的石碾子一旦失控,会像野兽一样冲下来,压死正在修路的民工和路边玩耍的孩子,非常危险。
1706737459
1706737460
在1938年间,怒江和澜沧江上一共架起了三座大型的钢索大桥。它们分别是:惠通桥、昌淦桥和功果桥。这些桥成为滇缅公路上的咽喉,没有它们,整个滇缅公路的畅通就无从谈起。而何开枝当时就是在三桥之一的惠通桥作业。惠通桥两边的山崖叫“猴子崖”,地势极其险峻,只有猴子能上去,人是上不去的。在操作的时候,工人们只能用绳子把人拴起来,然后吊下去打炮眼。何开枝记得当时他们从保山找来的一个炮手,第一次炸炮的时候就连石头带人掉下江去了,他们只能又重新找炮手。
1706737461
1706737462
滇缅公路
1706737463
1706737464
从昆明到德宏这一段320国道,以前通称为“滇缅公路”,1938年全线通车。全长949.4公里的滇缅公路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出海的唯一国际通道,承担着抗战军用物资和经贸货物出口的繁重任务,被称为祖国西南边疆的“大动脉”。
1706737465
1706737466
美国资深撰稿人多诺万·韦伯斯特受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之邀,2002年11月从印度加尔各答启程,穿越缅甸境内的热带丛林,踏上这条在二战期间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利多公路-滇缅公路。通过沿途极为艰苦的实地考察,多方探访当年的老兵以及修路者获取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1706737467
1706737468
对于这条路所承载的历史,他的评价是:“对我而言,这条道路所代表的精神绝对壮美:它象征中国和她的人民为着独立地作为一个国家、一种文明而生存,所绽放出来的旺盛生命力与无可匹敌的救亡渴望。”
1706737469
1706737470
当时的民工一天最少要劳动12个小时,没有医药,没有任何资源补给。有人生病的话,就找懂药的人去挖一些草药、树根来吃,能治好就算是幸运,治不好就只能认命了。到了夏天,民工汗流浃背,恶性疟疾能在几小时内夺走他们的生命,工棚附近,随处可见新坟堆。据滇缅公路管理局局长谭伯英事后回忆,许多不可代替的工程师和能干的工人都死了,人越来越少,工程随时可能停下来。
1706737471
1706737472
《大公报》记者萧乾在亲历滇缅公路现场后写道:
1706737473
1706737474
昆明至畹町每天有十多万人摆成950多公里长的人路,十个民族,一锄一挖,一挑一筐,饥饿生死都负重在这条路上。其中有两三千人做了路鬼,只能魂飞回他们亲人的梦中。
1706737475
1706737476
《大公报》
1706737477
1706737478
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也是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影响力最大的报纸。《大公报创刊号》1902在天津法租界首次出版,其创办人是英敛之。1928年东北易帜、1930年中原大战后期张学良通电全国拥蒋入关两大新闻,皆为《大公报》独家发布。《大公报》是见证中国政治历史变迁的最早、最先锋的媒体,以独家、锐利、厚重而著称。
1706737479
1706737480
1706737481
1706737482
1706737483
滇缅公路正式通车的时间,还有一种说法是1939年1月10日正式通车。
1706737484
1706737485
陈嘉庚(1874~1961)
1706737486
[
上一页 ]
[ :1.7067374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