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810008e+09
1706810008
1706810009 《民报》为同盟会之机关报,而同盟会别无事务所,即以民报社为事务所。民报发行所招牌悬于宫崎寅藏之家……所有党事皆在编辑部活动。
1706810010
1706810011 《民报》虽称月出一册,实际上刊期并不固定。第一期出版于1905年11月26日,第二期就因陈天华自杀而延期至1906年1月22日出版,相隔了近两个月。在1906年这一年内,共出了9期,1907年出了8期,1908年只出了6期。
1706810012
1706810013 打开《民报》第一期,劈头就是四幅图画:《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世界第一平等博爱主义大家墨翟》。
1706810014
1706810015 孙中山为《民报》写了《发刊词》。在这篇《发刊词》中,孙中山第一次提出了“三民主义”。孙中山把他的全部革命主张概括为“民族”、“民权”和“民生”三大主义,认为这是欧美各国进化的根本,并且特别强调了“是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孙中山满怀信心地写道:只要实行了这三大主义,就可以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使祖国臻于独立富强之美境。
1706810016
1706810017 孙中山指出:《民报》为什么要出版?目的就在宣传三民主义学说和理想,使它日益深入人心,激发人民的革命斗志,这样就能为反清反专制革命的实现扫清道路。
1706810018
1706810019 《民报》的简章规定:
1706810020
1706810021 本杂志之主义如下:
1706810022
1706810023 (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
1706810024
1706810025 (二)建设共和政体;
1706810026
1706810027 (三)维持世界真正之平和;
1706810028
1706810029 (四)土地国有;
1706810030
1706810031 (五)主张中国日本两国之国民的联合;
1706810032
1706810033 (六)要求世界列国赞成中国之革新事业。
1706810034
1706810035 胡汉民在《民报》第三号上写了一篇《民报之六大主义》,对上述问题逐条进行了阐述。
1706810036
1706810037 《民报》一出版,立刻带来了一种革命报刊中前所未有的崭新内容和宏伟气势,给反清革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宣传舆论的阵地。
1706810038
1706810039 《民报》的内容,是着重从正面宣传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主张。它的特点是:
1706810040
1706810041 1.旗帜鲜明地鼓吹反清革命,论证革命的必要性,甚至具体地探讨了革命发难的方案。在《民报》以前,国内和日本留学生出版的各种报刊中,敢于这样公开激烈地鼓吹革命的,只有《苏报》。但是《苏报》发表这类文字的时间比较短,不久即遭封禁;而且它是从汉族传统民族主义立论,缺乏新的资产阶级政治学理作为理论依据,论证也不够系统严密。因此,其政治影响无法与《民报》相比。
1706810042
1706810043 仔细读一下《民报》中的文章,就会发现,其中立论的侧重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1706810044
1706810045 一类主要从“排满”立论,依据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学理来系统地阐述排满的必要性。这类文章有汪兆铭的《民族的国民》、朱执信的《论满洲虽欲立宪而不能》等。
1706810046
1706810047 《民族的国民》着重论述的是满汉两族“界限分明”,无法混淆。它一开始就提出了两个问题:什么是民族?什么是民族主义?对于民族,文章认为:“民族者,同气类之继续之人类团体也。”这里所说的“同气类”又有六个条件:同血系,同语言文字,同住所(自然之地域),同习惯,同宗教,同精神体质。文章认为,这些都是构成民族的要素。对于民族主义,文章强调的是要以一民族组成一国家,也就是要实行“民族的国家”。文章接着以大段文字,“先述民族同化之公例”,“次论满族之果能与吾同化否”,从中判定“三百年满汉之界昭然分明”。文章进一步论说:“设如今之政府,为同族之政府而行专制政体,则对之只有唯一之国民主义,踣厥政体,而目的达矣。然今之政府为异族政府而行专制政体,则驱除异族,民族主义之目的也;颠覆专制,国民主义之目的也。民族主义之目的达,则国民主义之目的亦必达,否则终无能达。”文章最后的结论:
1706810048
1706810049 呜呼!吾愿我民族实行民族主义,以颠覆二百六十年来之贵族政治!呜呼!吾愿我民族实行国民主义,以颠覆六千年来之君权专制政治。
1706810050
1706810051 《论满洲虽欲立宪而不能》虽较《民族的国民》一文为短,论述也较简略,但文字的尖锐泼辣却明显胜于前文。文章从满汉两族的历史与现状角度入手论述,得出结论,要消除这个矛盾,唯一的办法就是革命。
1706810052
1706810053 欲令满汉之界感情不恶,非有以覆之不可也。其覆之之手段,则仅革命而已。革命以往,满汉之界不待人消之而自消者也。苟不革命,即虽尽其力以图消之,吾知其无一效者也。
1706810054
1706810055 夫使我汉族而统治于一王之下,若其暴政而欲革之,则暴政去而吾事毕矣。今之革命,复仇其首,而暴政其次也。
1706810056
1706810057 显然,这类文章中有着浓厚的汉族传统民族主义的色彩,并且不适当地夸大了满汉两族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但在当时,这些宣传对于鼓动革命风潮还是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 上一页 ]  [ :1.7068100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