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812608
2.要下很大的决心,不达到目的就要一直坚持下去,再三再四,以至无尽;
1706812609
1706812610
3.方法一定要严格限制于请愿,“诚不已,则请亦不已,未见朝廷之必忍负我人民也”。
1706812611
1706812612
张謇的讲话,为第一次国会请愿运动定下了基调。
1706812613
1706812614
1910年1月中旬,各省代表先后到达北京的有32人。这时,原政闻社社员徐佛苏也奉梁启超之命来到北京,参加请愿活动。梁启超自政闻社被禁后,态度已十分消沉,同国内的联络也几近断绝。1909年9月24日,他在致徐佛苏的信中说:“入春以来,刻意养晦,屏绝百务,唯读书著书以自娱乐。”各省咨议局的开会和请愿速开国会运动的重新展开,给他重新带来了希望。徐佛苏在回忆中说:“当时梁先生常寄函上海,嘱余注意联络资政院、咨议局之各议员,使其一面努力建议发言,一面运动缩短立宪年限。余遵先生之计议,当时向京外素有交谊之议员,条议促进宪政之函牍,日夕发邮,不下数十百通。”及徐佛苏进京后,“梁先生闻余北上,欣慰无极,指导余进行之手札,约计三日必有一通”。并且通过徐佛苏的关系,和请愿代表孙洪伊、汤化龙、林长民等直接通信。这样,梁启超就同国内的立宪派重要分子开始了政治上的合作。
1706812615
1706812616
1910年1月16日,请愿代表由孙洪伊领衔到都察院呈递请开国会的请愿书。这份请愿书是林长民起草、经张謇修改定稿的。重点是在“速开”两字上面。
1706812617
1706812618
请愿书说:
1706812619
1706812620
夫宪政之当行,国会之当立,朝野上下本无异词。洪伊等之所欲言者,在于速开国会而已。
1706812621
1706812622
按照清政府所宣布的预备立宪的步骤,召开国会当在九年之后。请愿书反问道:
1706812623
1706812624
长此预备,九年后之国步未必进于今日。以时机言,则从容坐失,九年后之危局不知又当如何?岂徒虚掷此九年之岁月而已。宁有图国本之安于息息可危之日,而必迟迟至于九年之后?此为根本中之根本计,直达开国会者也。
1706812625
1706812626
他们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在一年内召集国会:
1706812627
1706812628
伏愿皇上速降谕旨,颁布议院法及选举法,期以一年之内召集国会。含创忍痛,共图补救,俾尽协赞之忠而收舆论之效。
1706812629
1706812630
孙洪伊等向都察院呈递请愿书后,都察院并没有立即代奏。求见都御史,又未被接见。
1706812631
1706812632
于是,从1909年1月21日至28日,他们就遍谒军机大臣和近支王公,切实痛陈利害。在他们的努力下,庆亲王奕劻和那桐“均表赞成之意”;世续和戴鸿慈经过问答后,或则“深以为然”,或则“为之动容”;载涛表示“极望国会早开,庶几可挽危局”;毓朗表示“当竭力相助”。直隶总督陈夔龙,两广总督袁树勋,奉天、吉林、山东各巡抚和一些出使各国大臣,也纷纷致电请政府,“请俯从舆论,速开国会”。28日,请愿书由都察院代递清政府。
1706812633
1706812634
但是,清政府对召开国会心存疑惧。
1706812635
1706812636
在他们看来,“九年预备”已见于皇皇上谕,自不宜因32个代表的一纸请愿书就遽行缩短。为了回答这次请愿,两天以后,清廷就颁发了上谕。
1706812637
1706812638
上谕中说:
1706812639
1706812640
惟我国幅员辽阔,预备既未完全,国民智识程度又未划一,如一时遽开议院,恐反致纷扰不安,适足为宪政前程之累。
1706812641
1706812642
兹特明白宣示,俟将来九年预备业已完全,国民教育普及,届时朕必毅然降旨,定期召集议院,庶于励精图治之中,更寓慎重筹维之意。
1706812643
1706812644
事实上拒绝了这次要求速开国会的请愿,第一次国会请愿运动失败。
1706812645
1706812646
七、第二次国会请愿运动
1706812647
1706812648
清政府的拒绝让立宪派感到莫大的失望,但并没有使他们从此一蹶不振。因为:
1706812649
1706812650
1.他们对这一点是早有思想准备的,在24日通告各省咨议局时就说道,“兹事体大,断非一呈所能得效。”
1706812651
1706812652
2.清政府这次上谕的态度还比较温和,甚至还对他们的“爱国悃忱”表示“嘉悦”,从而使他们产生了更多的幻想,觉得只要坚持不懈,继续请求,是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的。
1706812653
1706812654
这时,梁启超于2月20日在日本创办了《国风报》。其广告中说:
1706812655
1706812656
本报以忠告政府、指导国民、灌输世界之常识、造成健全之舆论为宗旨,月出三册。
1706812657
[
上一页 ]
[ :1.7068126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