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812658e+09
1706812658 创刊号上发表了孙洪伊等人的《国会代表请愿书》,编者按在叙述了清政府拒绝这次请愿的上谕后接着说:
1706812659
1706812660 各国要求国会,无不几经波折,备历艰苦,甚至乃至流血,而后国会乃得成立。我国国民国会请愿,此其第二次耳【戊申夏秋之间,曾有国会请(愿)之举,然上书未达天听,则此次实为第一次国会请愿也】。虽缩短年限之请,未得俞允,而朝廷之意,固不过郑重审慎,初未尝严词峻拒也。心诚求之,安知不回天听耶?且较之各国,其难易已判若霄壤。愿我国民无以稍一失败而遽自馁也。
1706812661
1706812662 梁启超的这种态度,同国内立宪派是一致的。
1706812663
1706812664 这次请愿虽然没有成功,但代表们继续准备再举努力。他们致书各省,略言,“国会请愿,未蒙俞允,迫切呼吁,当在后援”。并且决定,“组织请愿即开国会同志会,草定简章,宣布实行。凡赞成请愿者,均得入会为会员。责任所在,当与全国人民共图之”。在《简章》中规定:该会“非到国会成立之日,不得解散”。
1706812665
1706812666 1910年2月6日,在京请愿代表共同议决数事,主要有:
1706812667
1706812668 1.第二次请愿定在三四月间进行,各省代表当在3月30日前赶到北京。
1706812669
1706812670 2.出京代表负有组织同志会和运动一般人民继起请愿的义务。直隶并认往奉天、吉林、黑龙江、山东、山西、河南诸省联络;江苏认往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诸省联络;广东认往福建、广西诸省联络。
1706812671
1706812672 3.通电海外华侨,请各举代表来京,与各省代表同时请愿。
1706812673
1706812674 4.留京代表设京师事务所,并组织报馆(这个报社后定名为《国民公报》,由徐佛苏担任主编)。
1706812675
1706812676 5.咨议局联合会按在沪决议,定每年农历六月开会,各省应如约举一两人与会。
1706812677
1706812678 第二天,在京请愿代表又开会议决:先行电告各省绅、商、学各团体,暂以京师代表团为开会总部,请各省赶设分会,举定干事,以便继续进行。不久,又致书各省团体,要求“各省以绅民之名义,自举代表上书请愿。其签名之必须普遍于各府厅州县,不可限于省城。人数愈多愈善。如第一次签名人少,即再为第二次、第三次之运动。既可以厚集势力,并可借以唤起一般国民。当劝人签名时,尤须开会演说”。
1706812679
1706812680 经过第一次国会请愿活动,立宪派在国内外的社会影响迅速上升。2月上旬,北京各界借西珠市口当业商会开会欢迎各省咨议局联合代表,到会之人十分踊跃。福建代表刘崇佑演说:“国会既未允准,自应再筹商请愿办法,以促其必成。”直隶代表孙洪伊的演说更为激烈,他说:“政府既未允准国会,即应停止各省国债。俟国会允准后,再行开办。”
1706812681
1706812682 5月初,各省国会请愿同志会的分会先后成立,请愿代表开始陆续赴京,第二次请愿的时机渐次成熟。
1706812683
1706812684 这时,由徐佛苏主稿的《国会请愿同志会意见书》发表,系统地阐明了他们在请愿国会问题上的主张。这篇1万多字的长文,一开始就宣称,“吾国今日怵于内忧外患之纷乘”,“佥谓为救亡之第一策略者,非速开国会乎?”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证“吾国若能速开国会,可革一切贫弱之源。”认为,只要速开国会,就可以消除君民隔阂之弊、官僚不负责任之弊、财政困窘之弊。它特别强调召开国会可以起收拾人心的作用。指出中国速开国会,士民既有议政之权,忠爱油然发生,自当受国法之检束,断不至东奔西突,逸出范围,以倡横议;而全国人民亦觉既有代表参与政治,彼亦各安职守,不至出位代谋。是国会一开,四海归心,国是大定,人人沐宪政之福矣。第二部分论证了中国有可以速开国会的条件,批驳了反对者所持的现在国民程度不足、宪政各事筹备还不完全等论调。第三部分论证了要速开国会必须有政党的准备,并且把国会请愿同志会称作这种政党的雏形。
1706812685
1706812686 第二次请愿代表的社会面明显比第一次更广泛了,不仅是各省的咨议局,而且有商会、教育会、政治团体、华侨等。
1706812687
1706812688 《时报》在一篇社评说出了他们的心情:
1706812689
1706812690 第一次国会请愿代表之不得成功也,政府以为恐非国民之公意也。今第二次之国会请愿代表又上途矣。咨议局之外,又有商界、学界。如再不成功则再举代表,再不成则再举,使尽中国之民而尽为国会请愿之代表,则政府虽欲不开国会,其可得耶?
1706812691
1706812692 6月份,入京请愿代表已达到150多人。他们所代表的号称30万人。16日,请愿代表80多人前往都察院递上请愿书10份。计有:直省咨议局议员代表孙洪伊等,直省商会代表沈懋昭等,直省教育会代表雷奋等,直省政治团体代表余德元等,直省绅民及旗籍绅民代表李长生、文耀等,东三省绅民代表乔占元等,苏州及上海商会代表杭祖良等,江苏教育会代表姚文柟等,南洋雪兰峨三十六埠中华商会代表、澳洲华侨代表陆乃翔。
1706812693
1706812694 这次上书的言辞比上次更为激烈。
1706812695
1706812696 请愿书中说道:
1706812697
1706812698 夫有国会,然后可以举行宪政。无国会则所谓筹备者皆空言。
1706812699
1706812700 这已是在指斥清政府的筹备立宪了。请愿代表上摄政王载沣书中更说:
1706812701
1706812702 今日时势,主少国疑,民穷财尽,外患鸱张,饥馑四告,革命党又前仆后起,如燎方扬。民情隔阂而不通,政治敷衍而无实;弭乱救亡之策非开国会果有他术乎?
1706812703
1706812704 摄政王载沣得知各地请愿代表陆续抵京后,曾多次询问军机大臣:国会是否应当速开?军机大臣们都不置可否。请愿代表上书后,6月21日,都察院据情入奏。27日,载沣又召见各衙门行政大臣,议定仍需待九年“筹备完全”后方可召开国会。同日颁发上谕,申斥请愿代表说:“谓议院一开,即足致全功而臻郅治,古今中外亦无此理。”宣布:“定以仍俟九年筹备完全,再行降旨定期召集议院。”并且警告道:“宣谕甚明,毋得再行渎请。”
1706812705
1706812706 这次请愿代表的请愿决心比上次大得多,清廷这道上谕下来无异是兜头一盆冷水。各代表在接奉上谕后立即商讨对策,决定扩大代表团的组织:原以咨议局议员代表为限,今特扩张范围,凡各界代表之在京者一律加入。同时,选出职员十人,有孙洪伊、方还、黎宗岳、周树标、邓孝可,文耀等;编辑八人,有雷奋、孟昭常、徐佛苏等。要求各省设立全省同志分会,并督促各府、厅、州、县成立分会。又议定第三次请愿在明年3月改向资政院上请愿书,同时请各省督抚代奏。特别强调:三次签名,须普及于农工商各界,人数每省至少须百万以上。
1706812707
[ 上一页 ]  [ :1.7068126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