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947672e+09
1706947672 年龄虽已达到七十岁,但一些重臣因为国家的需要而继续在岗工作。比如唐高宗总章元年,在辽东征战了两年多的李 终于攻克了高丽的国都,此时他已经年达七十五。回国后的第二年,李 就得重病去世了,真正是为国鞠躬尽瘁。武则天长安四年十月,八十岁的张柬之被任命为宰相。两个月后,张柬之等人兵谏迎仙宫,武则天被迫退位。此外如唐代中后期的郭子仪、裴度等,身系国家安危二、三十年,都是超过了七十岁还在为国操劳。
1706947673
1706947674 超龄出仕的官员,即使身体尚健,但他们知道已经过了七十致仕的规定,因而不时以体弱有病为由提出要求致仕,否则会被人误认为是留恋官位。鲜于绍自降州刺史除同州刺史,唐高宗特地召见慰勉他。绍辞曰:“今年八十五,视听昏耄,岂可妄叨荣宠,自贻罪谴?乞许臣致仕。”[99]皇帝是希望他继续为国家作贡献,鲜于绍的身体其实也是可以留任的,因为高宗认为“卿气力尚强,可且为我检校”,但他认为大臣不能只顾自己荣宠,应当视身体而及时退休。
1706947675
1706947676 然而过了悬车之年继续担任着重要职务,身体是否吃得消的确是值得关注的。不少人因对自己的身体状况缺乏准确的判断,不及时致仕还政,结果还在任上身体就出问题了。如宰相苏良嗣八十五了还在高位,武则天载初元年仍在知政事。一次在朝廷向武则天谢恩拜伏时,“便不能复起,舆归其家”。武则天派了御医前去医治,终因年老体弱无药可救,当天就死了[100]。高龄出仕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东观奏记》卷下记载唐宣宗大中十二年正月含元殿大朝会,八十岁的太子少师柳公权因为德高望重被推举为百官之首,代表文武百官向宣宗恭贺新年。含元殿很大,“自乐悬南步至殿下,力已绵惫”,柳公权体力已严重透支。接下来他向宣宗高声上尊号“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与天同休”,由于体力不济,柳公权在念到尊号时误将“和武光孝”念成了“光武和孝”,结果被罚去一个季度的俸料。
1706947677
1706947678 如果七十岁不到,但身体不好,官员也可以主动提出退休。贞观八年,李靖只有六十四岁,但他“以足疾上表乞骸骨,言甚恳至”。他的这种行为让唐太宗十分感动,因为有的官员如果身体不好会赖在官位上死撑下去的,所以他派人对李靖说:“朕观自古以来,身居富贵,以知止足者甚少。不问愚智,莫能自知,才虽不堪,强欲居职,纵有疾病,犹自勉强。公能识达大体,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为一代楷模。”[101]这说明李靖的思想境界在当时算是比较高的,是唐太宗竭力想提倡的。上官仪为太仆卿刘基写的《请致仕表》中谈到刘基一生运气较
1706947679
1706947680 好,所以能为国效劳了这么长时间,但“犬马之齿,甲子已多,风雨之疾,惛眊日甚。虽年非致仕,而力不当官,簿领沈迷,端绪纰缪。久尸厚禄,惧在身,内省愆尤,外惭物议。乞解见职,退就衡门,朽质余生,获从药疗”[102]。虽未到退休的年纪,但身体已不适宜继续在官位上操劳了,心中觉得继续待在官位上不是很好,会被人议论的,所以自己只能提出早点退休。
1706947681
1706947682 从当时具体情形看,不到七十岁而身体无法胜任工作的人还真不少,所以许多官员一再上表要求提前退休,言词恳切。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宰相卢迈在政事堂中风不能走路,遂乘肩舆而归。他先是上表请求罢官,德宗不许,下诏让其他宰相前去探视。之后卢迈“凡五上表,坚乞骸骨”,德宗只能下诏,先是大大表扬了卢迈一番,接着说:“方藉谋猷,遽婴疾疹,岁月滋久,章表屡闻,陈请再三,谦难夺。且备养贤之礼,宜遂优闲之秩,告免之诚,虽为恳至,俯从来奏,良用怃然。”二年后卢迈去世,才六十岁[103]。再如唐穆宗时,宰相李夷简以疾告老,但朝廷以“未及悬车,不之许。夷简坚请,凡四表”[104]。李夷简想致仕的理由是身体不好已不能再进行工作,而朝廷认为年龄不到七十,身体尚可,不让他退,还需要他在这个位子继续工作下去。身体不好,所以一再提出退休,一个五次上表,另一个上了四次,因此这里就卢迈和李夷简而言,之所以这样做,有较大的可能是他们从人品的角度考虑自己的社会影响。
1706947683
1706947684 不过从史书记录看,政府是大力提倡年龄不到而身体吃不消的官员可以提前退休。开元初年,黄门监卢怀慎“以疾笃,累表乞骸骨”[105]。玄宗下诏对卢怀慎大大表扬了一番,说他是“朕之紧赖,人所具瞻。顷者忘身徇公,积劳为病,竭诚抗表,固辞在职”[106],同意他去职养疾。事实上,卢怀慎是退休后“旬日而卒”,死得很快。因而他上表要求退休可能的确是由于身体无法胜任,而玄宗认为年龄不到的官员因身体不好而提出退休,应该大加褒扬。谏议大夫张正一本想好好为国效劳,“虽年齿未暮,而衰疾有加”。白居易为唐宪宗撰写的《张正一致仕制》中说:“所宜颐养,不可牵率。俾移优秩,以从致政。”[107]直接提出张正一应该无条件退休,政府只是应该提升他的官职使他经济待遇不受损失。因此,官员和政府之间其实想法是比较接近的。
1706947685
1706947686 无论是否到了或超过七十,身体不好须致仕是大多数官员坚持的一个共同原则。国家的政策虽然放得很宽,但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官员,如果能以国家利益为重,都会适时地向皇帝提出乞骸骨。即使皇帝不同意,不少人还是一再上表,以表明自己的心迹。
1706947687
1706947688
1706947689
1706947690 退休政策灵活性的特点,造成了一些人钻政策空子,找出不少理由,不肯退休。武则天时期兵部侍郎侯知一年龄超过七十了,“敕放致仕”,让他回家休养。侯知一不愿意退休,给皇上写了一个奏章,表示自己身体健康,再干上几年也不成问题。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在百官上朝时当着圣上的面“踊跃驰走,以示轻便”,展示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108]。
1706947691
1706947692 在我们以前的研究中曾经谈到,唐代前期常会提升官员的散官阶一级或数级以优宠致仕官员;武则天以后,“泛阶渐多”,散阶越授越滥,散品不受重视,中唐以后遂以改授或提升职事品为主[109]。因此为了在官员中推行致仕,提高他们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政府给致仕官员升官是十分常见的做法。利用了致仕制度的这个特点和致仕年龄的灵活性,一些官员通过提出致仕希冀能提升职位。有官员年龄不到,身体很好,却主动提出致仕,实际上是对官位有更高的欲求,想引起皇帝的注意,满足自己个人利益。如睦州刺史张後胤(俊裔),“因入朝乞骸骨”。唐太宗说:“朕与卿刺史资以自养,何谓即求致仕?”对曰:“年老筋力不逮,望得还私第,时见阙庭。”张後胤曾为唐太宗讲经,与唐太宗是师生关系。唐太宗知道他“气力犹强”,是想得到一个更高级别的官位,所以授予他国子祭酒,张後胤遂高高兴兴地上任了[110]。直到高宗永徽中他才正式致仕。
1706947693
1706947694 到了年龄致仕,或者因身体原因提前致仕,是官员注重伦理道德的表现,因此致仕者往往被人敬重。所以有人利用致仕,来获取好名声。韦况隐居于王屋山,德宗时征召为拾遗,他不愿意做。后来征为起居郎,结果做了半年他就离职了。征召为司封员外郎,以生病辞。宪宗元和初年,以谏议大夫征,只做了几个
1706947695
1706947696 月,他就“乞骸骨,以庶子致仕”。官职越来越高,但他通过致仕结束了自己的仕途。看得出通过这一次又一次的任官、辞职、致仕,韦况利用制度的游戏规则,既得到了实惠,又博得了好名声。史家评论说:“轩冕之家,高尚自处,四征终去,时人美之。”[111]又云:“况虽世贵,而志冲远,不为声利所迁,当时重其风操。”[112]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的致仕,韦况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1706947697
1706947698 由于全社会拥护官员退休的制度,同时在官员中也达成了共识,因而对钻致仕政策空子的人,特别是到了年龄不愿退休的现象往往给予严厉的批评。《朝野佥载》的作者张 生活在唐代前半期,他评价侯知一不愿退休是“兽面人心”。他引用尚书台官员们的话,说侯知一“非名教中人”,“是王化外物”[113]。也就是说侯知一是不具有伦理道德的人,与唐朝官员通常的做法不同,因而人品十分低劣。前述柳公权并不是不肯主动退休,而是国家需要他继续工作一段时间,但过了七十岁体力一定要充盈,念错贺词,遭人讥讽,《东观奏记》的作者评论说:“七十致仕,旧典也,公权不能克遵典礼,老而受辱,人多惜之。”高郢致仕,时为中书舍人的裴度在起草制书时说:“以年致政,抑有前闻。近代寡廉,罕由斯道。”高郢唐宪宗初年提出致仕时七十不到,而宰相杜佑已年逾七十,却没有意思主动提出致仕,所以裴度公开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抨击杜佑是寡廉无耻[114]。不过根据《旧唐书》卷147《杜佑传》,可能是迫于社会舆论,杜佑在之后不久也提出了致仕:“岁余,请致仕,诏不许,但令三五日一入中书,平章政事。”半推半就之下,杜佑并没有真退休。到了元和七年,杜佑得了重病,才真正想要退休,“复乞骸骨,表四上,情理切至,宪宗不获已许之”。五个月后,七十八岁的杜佑病死。
1706947699
1706947700 白居易有《不致仕》一诗,一般认为是讽刺杜佑的。诗中说:“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可怜八九十,齿堕双眸昏。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挂冠顾翠,悬车惜朱轮。金章腰不胜,伛偻入君门。谁不爱富贵?谁不恋君恩?年高须告老,名遂合退身。”[115]按白居易的说法,七十致仕这是人人都知的规定,但总有不少人假装听不到,虽已八、九十岁了,体质很差,眼力不济,腰腿无力,牙齿落光,却不肯主动提出退休。这些人纯粹是为了贪图名利,想为子孙挣点好处。白居易认为讲究道德的做法应当是“年高须告老,名遂合退。身”。从杜佑的实际情况来看,可能就是白居易批评的对象。
1706947701
1706947702
1706947703
1706947704 官员对致仕制度认识的成熟,是致仕制度能够有效推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官员致仕后的生活态度,同样是致仕制度顺利实施的切实保证。如果退休后的官员因为失去权力而心存不满,或者不安心目前生活而人人锐意进取去关心政治,还想捞个一官半职,就会直接影响这一制度的推行。对政府来说,是采取了不少有力的措施来保证致仕官员的利益少受损失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而在官员方面而言,他们理性的生活态度和平静的心理因素决定了致仕是一种为大家所接受的养老尊老方式。
1706947705
1706947706 官员乞骸骨获皇帝批准后,一般都是回到老家退居田舍。司农卿刘某多次上书要求退休,朝廷批准了,“门列行马,室县安车,远寓于汜右,近持于越宝,闲心用晦,物有自亲,启足归全,神无所祷”[116]。看来他的社会地位还是很高,家里生活比较安定。许多退休官员开始追求舒适闲养的生活状态,不再过问政治,也不和官员有来往。萧嵩以太子太师致仕归第后,于园林种植了不少果树,“优游闲养,不交人事,自赡十有余年”[117]。白居易致仕后,给友人的诗说:“南北东西无所羁,挂冠自在胜分司。探花尝酒多先到,拜表行香尽不知。炮笋烹鱼饱飧后,拥袍枕臂醉眠时。报君一语君应笑,兼亦无心羡保釐。”[118]吃着山珍海味,生活自由自在,感觉什么都满意。
1706947707
1706947708 许多官员从官位退下来后,专心管理自己家里的私事。《太平广记》卷242“张长史”条记载临济令李回妻张氏的父亲为庐州长史,告老归后,因为李回对其女儿不好,所以特地到临济去教训女婿。还有不少官员提出致仕的目的就是为了服侍年迈的父母亲,因而致仕后侍养双亲是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如一位温姓给事中,虽然自己任官三十余年,却“为子未能报鞠育之恩”。他的母亲已八十高寿了,“志力衰谢,体气虚羸,”而且还得了风疾,长期躺在床上,因此这位官员不再“贪荣徇禄”,而是请求罢官归养[119]。
1706947709
1706947710 不少有经济实力的官员修池筑山,平素与家里人喝酒歌唱吟咏,过着神仙般的悠闲生活。李百药悬车告老后,“怡然自得,穿池筑山,文酒燕赏,以舒平生之志”。尉迟敬德在家也是“穿筑池台,崇饰绮罗,常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与外人交通”[120]。开元时宰相李日知退休后,“及归田园,不事产业,但葺构池亭,多引后进,与之谈燕”[121]。这种现象在退休官员中十分普遍。如卢简求咸通初年,在都城自己的园林别墅中,“岁时行乐,子弟侍侧,公卿在席,诗酒赏咏,竟日忘归,如是者累年”[122]。曹州离孤县丞高某,“因阶秩满告老归闲,闭郊扉于南野,习岸居于东涧,诗书琴酒,以观先达之风,山水丘园,将为遗老之赏”[123]。由于致仕官员的经济待遇仍然很高,因而不少人都有自己的别墅园宅,生活质量较高,能真正做到自得其乐,颐养天年。
1706947711
1706947712 有许多官员养闲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经常外出游山玩水。如张说致仕后在家修养,“乃乘闲往景山之阳,于先茔建立碑表。玄宗仍赐御书碑额以宠之。其文曰:‘呜呼!积善之墓。’与宣父延陵季子墓志同体也,朝野以为荣”[124]。卢绍为工部尚书,以年耆乞骸骨,授太子太保致仕。其兄卢渥也是以重德告老,家于华阴,“绍与渥遨游林泉,陶乐度岁,子弟皆显达,辞禄归养,时人荣之”[125]。许多致仕官员的生活其乐融融,快乐无比。
1706947713
1706947714 不少官员致仕时身体的确不好,所以退出政治舞台后,在家主要是静心养病,医疗身体。如宋璟退休后,“退归东都私第,屏绝人事,以就医药”。开元二十二年,玄宗驾幸东都,宋璟曾在路边迎谒,估计和玄宗仅是照了一面。此后“上遣荣王亲劳问之,自是频遣使送药饵”,表示出对退休高官的关心。开元二十五年,七十五岁的宋璟去世[126]。
1706947715
1706947716 不少官员以热衷信奉佛、道作为安心养闲的生活方式,以导引摄养作为精神寄托。尉迟敬德退休后,“笃信神仙方,飞炼金石,服食云母”[127]。萧嵩以太子太师致仕后,“合药修炼”,静心修炼。再如白居易,到了晚年致仕后“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每肩舆往来,白衣鸠杖,自称香山居士”。白居易六十八岁得病后“栖
1706947717
1706947718 心释梵,浪迹老庄,因疾观身,果有所得。何则?外形骸而内忘忧患,先禅观而后顺医治”,彻底相信佛教了,结果“杜门高枕,淡然安闲”。到了死的时候,还让家人将自己葬在如满大师塔的旁边[128]。官员们到了年老时,往往身体每况愈下,有不少人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当时盛传的佛、道,通过宗教来治疗疾病,依靠宗教使自己的信仰得到充实。
1706947719
1706947720 静心读书,著书立说,是一些官员过的另一种悠闲生活。昭文馆学士柳冲致仕后,在家辛勤笔耕。唐玄宗开元二年,玄宗敕柳冲和著作郎薛南金刊定《系录》,奏上后,赐绢百疋[129]。玄宗时,尚书左丞张说与御史大夫崔隐甫、中丞宇文融等因政见不合产生矛盾,玄宗让张说致仕回家,“仍令在家修史”。可以说,编书读书,是官员休闲养性的一种积极生活。
1706947721
[ 上一页 ]  [ :1.70694767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