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947722e+09
1706947722 不可否认,官员致仕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远离政治生活。就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而言,对致仕目的认识比较清晰,对致仕后的生活态度比较鲜明,认为致仕后应该具有一种平静心态,提倡过一种悠闲愉悦生活,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高度尊敬。今天来看,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对悠闲生活的追求,实际上是一种达观的生活精神,它对致仕这一政治制度的实行有着十分准确的领会和理解。这种生活态度,使得唐朝的致仕制度能够顺利地推行,同时也使人们追求的尊老养老的理想模式得以实现。因此通常认为致仕后官员们热衷于游山玩水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而那些关心朝政、心萦政治者才是积极的生活态度的看法,应该是有失偏颇的。
1706947723
1706947724
1706947725
1706947726 作为一种官员管理制度,致仕的推行,可以有效地解决官僚队伍的老化问题,可以保证年轻官员能顺利地进入各级岗位,为统治机构注入新鲜血液。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政权机构由年岁较大的官员所掌控,必然会出现政事的因循守旧、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而致仕制度的实行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这一制度在唐代日益完善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一种标志。
1706947727
1706947728 致仕制度在唐朝三百年的时段中愈益走向完善和合理,得到了官员们的积极配合。
1706947729
1706947730 我们看到,无论是从国家利益还是身体健康、伦理道德和礼法规范,唐朝的大部分官员认为按政府的具体规定,致仕是十分合理的一种行为,因此到了年纪官员都应主动地递交申请致仕的报告。即使皇帝有所挽留,许多人仍是坚持自己的立场。唐朝致仕制度能够顺利推行,离不开官员们对这一制度观念上的认同感。
1706947731
1706947732 唐朝致仕制度的设计有不少合理的地方,一些国家特别需要的官员可以延缓致仕,而一些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的官员也不必拘泥于年龄规定可以提前退休。这种制度的合理性得到了官员的普遍认可。延缓致仕者并没有因为皇帝对他的信任而心安理得,却不时会提出致仕的要求;想提前退休者认识到占住官位而身体不能胜任是对国家的损害,因而常会主动及时提出回家休养的打算。官员中也有一些道德风尚不是很高者不肯退休,或者利用致仕规则而谋求一点私利,在全社会已基本形成到了年龄应致仕这种思想的前提下,他们会成为大家批评的对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因而社会舆论迫使那些没有很好遵守致仕规定的人,对自己的行为要有所压束。
1706947733
1706947734 官员致仕后远离政事,不再和官员交往,回到老家静心养病,修池筑馆,游山玩水,这样的一种生活悠闲态度,反映了他们对致仕制度有着一种既理性又成熟的认识。
1706947735
1706947736 (本文与邹国慰合作,原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1706947737
1706947738
1706947739
1706947740
1706947741 唐代经济与社会研究 [:1706944658]
1706947742 唐代经济与社会研究 玄宗朝初期政治斗争论略
1706947743
1706947744 《新唐书·姚崇传》云:“然(崇)资权谲。如为同州,张说以素憾,讽赵彦昭劾崇。及当国,说惧,潜诣岐王申款。崇它日朝,众趋出……曰:‘岐王陛下爱弟,张说辅臣,而密乘车出入王家,恐为所误,故忧之。’于是出说相州。”从这段史料中可以看到这样两个问题:(1)张说和姚崇有“素憾”,不但结怨时间较长,而且结怨较深。(2)由于张说结交玄宗弟岐王范,姚崇和玄宗是取得了一致意见后将其免相,在这一点上,姚崇的立场其实就是玄宗的立场。我们不禁要问:姚崇和张说的“素憾”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姚崇以张说和岐王结交一事就能轻而易举地将他们赶出京城?这与玄宗又有哪些关系?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必须从当时激烈的政治斗争的背景谈起。
1706947745
1706947746
1706947747
1706947748 睿宗即位后,马上进行政权建设。他首先大大地奖励那些为把自己推上皇帝宝座而流过血汗的人,如立玄宗为太子;钟绍京、刘幽求等人封国公,任为宰相;太平公主的三子封为异姓王等。其次,他任命了一批有实际才干的前朝大臣为宰相,如姚元之(崇)、宋璟、李日知、韦安石、郭元振、张说等,辅助自己执掌国家大权。由于诛韦后主要靠的是中央禁军的力量,所以控制政权更为重要的一招是任命四个儿子分统禁军:宋王成器为左卫大将军,衡阳王成义为右卫大将军,巴陵王隆范为左羽林卫大将军,彭城王隆业为右羽林卫大将军[130]。必须指出的是,睿宗在位短短数年,由于政治斗争中的互相消耗,实际上无什么政绩可言,但他在政治斗争中的影响和活动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1706947749
1706947750 诛韦后之后,国家大权除主要控制在睿宗手里,太平公主的力量也不可忽略。由于太平公主拥立了睿宗,所以“益尊重,乃加实封五千户”,“每入奏事,坐语移时,所言皆听。荐人或骤历清职,或至南北衙将相,权移人主。军国大政,事必参决。如不朝谒,则宰臣就第议其可否”[131]。“公主所欲,上无不听”[132]。因此太平公主对政局有较大的影响力,睿宗的决策往往受其牵制。太平公主还“连结将相,专谋异计”。其时宰相七人,四出其门,“常元楷、李慈掌禁兵,常私谒公主”[133]。
1706947751
1706947752 自立为皇太子,玄宗作为第三股政治力量出现在睿宗朝政治舞台上,这是一股新兴的政治力量,势力发展较快。主要辅助玄宗的大臣是两位很有才干的宰相,一为兵部尚书姚崇,这时兼太子右庶子,另一是吏部尚书宋璟,时兼太子左庶子,就是这两人后来辅助玄宗创造出了“开元之治”的辉煌局面。其实,两人原本与玄宗关系并不紧密,武则天时姚崇曾拜相王府长史,与睿宗关系较为密切,因而睿宗托以重任提为宰相。这两人是杰出的政治家,吏治能力很强,如宋璟,任吏部尚书前,“外戚及诸公主干预朝政,请托滋甚。崔湜、郑愔相次典选,为权门所制,九流失叙,预用两年员阙注拟,不足,更置比冬选人,大为士庶所叹”。宋璟接任后,“大革前弊,取舍平允,铨综有叙”[134]。两人具有出色才能,因而为玄宗赏识,两人与玄宗的关系非同一般。
1706947753
1706947754 玄宗政治力量迅速发展的另一表现是玄宗和禁军将领勾结紧密,抱成一团。诛韦后前,玄宗在京师就“阴聚才勇之士,谋匡复社稷”。并且和羽林军下属的左右万骑营关系十分特别,“皆厚结其豪杰”。诛韦后事件中,万骑是玄宗利用的主要军事力量,“果毅葛福顺、陈玄礼见隆基诉之,隆基讽以诛诸韦,皆踊跃请以死自效。万骑果毅李仙凫亦预其谋”。在葛顺福的鼓动下,“羽林之士皆欣然听命”,攻玄德门、白兽门,一直斩杀到太极殿前[135]。睿宗当政期间,禁军名义上是诸王子担任大将军,但实际大权掌握在葛顺福等禁军军官手中。不久,左右万骑脱离左右羽林,与羽林一起号称北门四军,但主要军权仍为葛顺福、王毛仲、张等与玄宗关系紧密的将领掌握。毫不怀疑,尽管太平公主也把手伸进禁军队伍中,控制了一部分将士,但禁军的主要力量是站在玄宗一方的。
1706947755
1706947756 睿宗、太平公主、玄宗这三股政治势力形成鼎立的局面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三股势力互有矛盾,互相牵制。《资治通鉴》卷209记载:“每宰相奏事,上辄问:‘尝与太平公主议否?’又问:‘与三郎议否?’然后可之。”可见,玄宗、太平公主都想从睿宗手里分享政治权力,控制朝政。
1706947757
1706947758
1706947759
1706947760 三股政治力量并存在一个时期,矛盾势必会激化、加剧。睿宗和玄宗父子之间的矛盾是历史学界很少注意的一个问题。诛韦后前,睿宗并无问鼎帝位之意。最初,玄宗、刘幽求等也仅是想推立睿宗辅助温王。至太平公主硬逼温王让出位子,睿宗才糊里糊涂地正式登基,所以政变时玄宗也不可能存有当太子的想法。睿宗做了皇帝,就打算立太子,但“以成器嫡长,而玄宗有讨平韦氏功,意久不定”,犹豫不决。睿宗之所以拿不定主意,估计他真实本意是想立嫡长子成器,但考虑玄宗有功自己,且已有较大势力,所以处于两难境地。直至刘幽求说:“平王拯社稷之危,救君亲之难,论功最在,语德最贤,无可疑者。”睿宗才最后立了玄宗为太子[136]。至于今存史书上谈到成器推辞云:“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玄宗又表让,那无非是玄宗朝修史者对玄宗的美化,不必去深加推敲。不过,尽管后来玄宗被立为皇太子,但他对睿宗的犹豫不决有了看法,两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同时,成器是嫡长子,几乎成了他被立的障碍,所以玄宗对成器处处加以提防。
1706947761
1706947762 玄宗和太平公主的矛盾是十分明朗的。玄宗年纪轻,辈分低,太平公主最初未将其当作政敌看待。不久,她发觉玄宗在积蓄自己的力量,深感不安,所以“欲更择暗弱者立之以久其权,数为流言,云太子非长,不当立”[137]。她还安插手下,探侦玄宗的举动,使“太子深不自安”。太平公主还想做通各位宰相的工作,“尝于光范门内乘辇伺执政以讽之,众皆失色”。宋璟、姚崇是太子左右庶子,听后马上反驳说:“东宫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主,安得有异议!”[138]这样,玄宗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到了白热化地步,已不可调和。景云二年正月,宋璟、姚崇联合向睿宗提出了安定皇储的建议,内容主要是:(1)出成器、守礼为刺史;(2)罢岐、薛二王左右羽林,使为左右率以事太子;(3)太平公主于东都安置。成器是太平公主利用的目标,邠王守礼是高宗的长孙,他们自己是否有觊觎太子的野心不能确知,但太平公主很容易将他们作为废除玄宗的旗帜。岐、薛王不再统领左右羽林,可以减少对玄宗的威胁。太平公主远离京师,玄宗的安全就有了保障。尽管这三条建议除第二条外,余二条都不了了之,但已可看出二人的用心。事情的结果,姚崇、宋璟以离间骨肉罪分别被贬为申州、楚州刺史,说明最初玄宗势力还弱于太平公主,玄宗还无法保护自己的得力助手。
1706947763
1706947764 今天流传下来的史书故意将睿宗描绘成一个在政治上无所作为的帝王,所以我们是很难看清睿宗在玄宗和太平公主斗争中的立场。不过细细推敲史料,我们发现睿宗的政治立场是独立的,在这场动荡中,睿宗也得到了一批宰相的拥护,形成了自己的势力组合,与玄宗、太平公主也有较大的矛盾。
1706947765
1706947766 睿宗派主要代表大臣有张说、韦安石、刘幽求、魏知古等人。睿宗派大臣,由于屡受太平公主的挤压,因而为相时间大多不长,直到与玄宗联手诛太平公主时,才纷纷复职。
1706947767
1706947768 在这里我们同时必须讲清的一个问题是睿宗和玄宗之间存在着哪些矛盾。前已叙述,在立太子时,两人之间已出现裂痕,以后太平公主屡屡在睿宗面前挑拨,使两人矛盾愈益加深,“公主每觇伺太子所为,纤介必闻于上”[139]。要是睿宗不存有对玄宗的怀疑,又何必要听太平公主的流言蜚语?看来一方要讲太子的事,一方想知道太子的活动,睿宗对玄宗的举动是密切关注的。
1706947769
1706947770 景云二年二月,睿宗谓侍臣曰:“有术者上言,五日内有急兵入宫,卿等为朕备之。”左右相顾莫能对。张说说:“此是谗人设计,拟摇动东宫耳。陛下若使太子监国,则君臣分定,自然窥觎路绝,灾难不生。”[140]睿宗大悦,即日下制皇太子监国。睿宗对玄宗的怀疑已发展到极点,猜忌玄宗在组织人手打算以武力逼自己下台。这里有三点应该要注意:(1)睿宗的怀疑或许是有一定根据的,说不定玄宗确在禁军中加紧准备。(2)张说提出的让太子监国主要是从避免内乱、不让太平公主阴谋得逞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这一点尤要注意。(3)名为皇太子监国,实是“六品以下除授及徒罪已下,并取基处分”[141]。也就是说大权仍在睿宗手里,监国主要是名义上的,睿宗对玄宗是根本不放心的。
1706947771
[ 上一页 ]  [ :1.70694772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