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973161
[40] 酒泉十六国墓壁画中出现了大量这样的盒子,参见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酒泉十六国墓壁画》图版。
1706973162
1706973163
[41] 台阶状的前挡和火孔在富田幸次郎著作的封面图片中能看得很清晰,参见Kojiro Tomita,“A Chinese Sacrificial Stone House of the Sixth Century A.D.,”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ine Arts,Boston 40(1942):98-110。
1706973164
1706973165
[42]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博物馆、中日原州联合考古队编《原州古墓集成》,图版21。
1706973166
1706973167
[43] 此图根据富田幸次郎的著作复制,Kojiro Tomita,“A Chinese Sacrificial Stone House of the Sixth Century A.D.,”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ine Arts,Boston 40(1942):101,fig.5。波士顿美术馆对这件作品的介绍是:刻铭雕像祭台,中国北魏,公元6世纪早期,石灰岩质,上有雕刻图像,138厘米×200厘米×97厘米,Ann Mitchell Richards and Martha Silsbee 基金会藏品37.340。
1706973168
1706973169
1706973170
1706973171
1706973173
六朝文明 第九章 服饰
1706973174
1706973175
尽管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中国的服装风格一直在发生变化,但这些变化总的来说较为保守[1]。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服装风格的传入和通过丝绸之路贸易输入的服装导致了中国服饰的最大变革。孙机先生认为,六朝时期的一大特点就是吸纳了很多异域人口,因此汉魏服装与隋唐服装明显有别[2]。尽管有壁画和随葬俑的证据,但还是很难将文献中的那些服饰名词与视觉材料对应起来,因此,任何关于六朝服饰的讨论都只是主观性的推测。
1706973176
1706973177
六朝早期的男性平民服装与前朝汉代较为相似,穿的是齐膝的交领右衽、长袖、束腰的襦裙;领子、袖口和衣褶都使用不同的颜色。襦裙下面是裤管内收的长裤。头顶有的盘成发髻,有的头戴平冠(图9.1)[3]。有的襦裙较短,仅及臀部(图9.2)[4]。平民阶层的妇女穿着与男性相同,只是有的襦裙要略长一些,下身穿裤子或长裙。从事家务劳动时,一般要将袖子挽起来。妇女的头发可以在头顶盘成不同的样式,如盘发或圆形的发髻(图9.3)。
1706973178
1706973179
1706973180
1706973181
1706973182
图9.1 甘肃嘉峪关农作场面画像砖
1706973183
1706973184
随着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服装的尺寸也会相应增加。侍从的服装与奴仆的有所不同,有着飘逸的长袖(明显地分成里外两层),里面是类似衬衣的内衣(仅能看到领子),外面是拖及地面的长衫。这种衣服有的会用腰带或其他东西扎住(图9.4)。性别往往可以通过发式来区分,男性头上往往戴盒形的帽子,前低后高,中间呈弓形,被称为“平上帻”(图9.5),而女性的发式和帽子种类更丰富。无论男女还可能戴一种高高的、半透明的帽子,被称为“笼冠”,很可能是用涂过漆的马鬃制成的,很像传统的韩国帽子。侍从常常表现为站立的姿态,双手抱于胸部偏下,如果在仪仗行列中,则手握各种物品,如官员标志、扇子、伞等诸如此类的东西。在一幅孝昌元年(公元525年)的北魏壁画中的仪仗行列里,男女都梳双髻,男性未盘起的头发较短,而女性的头发留得稍长一些,女性的长袍袖子稍稍低垂(图9.6)。这种风格的服饰并不局限于侍从,似乎是上层社会人士的普遍装束。
1706973185
1706973186
1706973187
1706973188
1706973189
图9.2 魏晋侍俑
1706973190
1706973191
1706973192
1706973193
1706973194
图9.3 嘉峪关魏晋女仆画像砖
1706973195
1706973196
1706973197
1706973198
1706973199
图9.4 山东出土东魏女侍俑
1706973200
1706973201
1706973202
1706973203
1706973204
图9.5 南京出土南朝男侍俑
1706973205
1706973206
在闲暇时光里,人们的穿着往往比较随意,就像“竹林七贤”画像中所见的一样(图9.7)。敞开外衣的时候,能看到里面的衫也能看到胸前的衣带结扣和衣带,结扣附连在外衣两边的内侧,系紧之后可以将衣服扣上(图9.8)。下裳或由一条布带在前面打结(图9.9)。外衣同样也有单独的布带,松开布带衣服就能滑到肩部(图9.10)。这些类似风格的服装被称为“褒衣博带”,是一种居家式的外衣,常见于公元5世纪后期以后的佛像中。有人认为,在图像学上,这种服装代表了佛教艺术的中国化[5]。一般认为,褒衣博带的风格在北方较南方明显[6]。
1706973207
1706973208
1706973209
1706973210
[
上一页 ]
[ :1.70697316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