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973211
图9.6 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藏佛座拓片中的北魏出行行列
1706973212
1706973213
1706973214
1706973215
1706973216
图9.7 南京西善桥砖画中的“竹林七贤”
1706973217
1706973218
1706973219
1706973220
1706973221
图9.8 “竹林七贤”砖画局部——荣启期
1706973222
1706973223
1706973224
1706973225
1706973226
图9.9 “竹林七贤”砖画局部——阮籍
1706973227
1706973228
1706973229
1706973230
1706973231
图9.10 “竹林七贤”砖画局部——向秀
1706973232
1706973233
尽管七贤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往往赤足,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还是穿鞋的。当时有一种鞋尖上翘、样式非常特殊的鞋子,这种鞋子在一些实物中非常醒目[7]。在颜之推对南朝上层精英的描述中就提到过高高的木屐,类似的木屐曾见于东吴墓葬[8]。这种木屐是一种非正式场合穿的鞋子,在有些场合是不太合适的,这可能也是引起颜之推不快而发议论的原因。木屐的这种非正式性在《世说新语》中也有谈及,其中将正式场合所穿的履与非正式场合所穿的木屐明确地区分开来[9]。
1706973234
1706973235
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后也带来了他们的皮靴。在隋代墓葬中曾经发现两双陶靴和一双陶履;值得注意的是,陶履的鞋尖是上翘的(图9.11)[10]。正如木屐与南方有关一样,提到靴子就会想到北方。严亶是一位南朝官员,后来投靠侯景参加了侯景之乱,他曾“学北人着靴上殿”[11]。
1706973236
1706973237
除了靴子,北方游牧民族还给中原带来了风格多样的服饰,其中就有“缺骻”、头巾以及披肩斗篷等一整套装束。缺骻给中原传统服饰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上衣较长,袖子较紧,衣褶比传统的服装少,这种服装便于活动,尤其适合于骑马。衣领或是紧身圆领,或者领口较低,露出内衫。在娄叡墓壁画的仪仗行列中,骑士就穿着这种服装,明显不是翻领,脚上穿的是靴子,头上戴着一种奇特的帽子,外形像口袋一样,在下颌处系带,加上他们前额突出、剃发的形象,表明这些骑士是鲜卑人(图4.21)[12]。在其他的一些实例中,这种外衣有着宽大的翻领,扣起来时会形成紧身的领口(图9.12)。还有一些衣服脱掉了右半部分,以便于手臂的自由活动[13]。这种风格的帽子、外衣以及靴子(妇女的外衣之下是一种长服,而不是裤子和靴子)是典型的鲜卑服饰,北朝时期常常作为供养人的服饰出现在佛教题材的作品中(图9.13)[14]。
1706973238
1706973239
1706973240
1706973241
1706973242
9.11 陶履模型
1706973243
1706973244
1706973245
1706973246
1706973247
9.12 持盾鲜卑武士俑
1706973248
1706973249
1706973250
1706973251
1706973252
图9.13 鲜卑装供养人
1706973253
1706973254
其他的游牧民族装束,如披风和风帽等,也是这一时期独具特色的鲜卑式服饰,有些代表性的鲜卑俑往往“头戴风帽,身披翻领外衣,空袖下垂”(图9.14)[15]。衣领用布带打结,带子的一端自然下垂,空袖下垂的披风在亚洲曾经很普遍,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波斯帝国宫殿中就曾出现过[16]。
1706973255
1706973256
1706973257
1706973258
1706973259
图9.14 鲜卑式披风俑
1706973260
[
上一页 ]
[ :1.7069732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