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009969e+09
1707009969 文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余月,上曰:“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国。[59]
1707009970
1707009971 周勃被汉文帝说得冷汗直流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月余”的时间里。他自己也害怕了,等到一年后陈平死去,他又忘了害怕,继续干,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被轰回封国去了,成了“列侯就国”的带头人。
1707009972
1707009973 可以说,周勃在以上故事里,就是被人牵着鼻子走的角色,一会儿是陈平,一会儿是汉文帝,指望他履职,肯定是不靠谱的。
1707009974
1707009975 不过,这个不靠谱的人,实际上开启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司马迁在《史记·张丞相列传》里明说了:
1707009976
1707009977 自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会天下初定,将相公卿皆军吏。
1707009978
1707009979 太史公曰:“张苍文学律历,为汉名相,而绌贾生、公孙臣等言正朔服色事而不遵,明用秦之颛顼历,何哉?周昌,木强人也。任敖以旧德用。申屠嘉可谓刚毅守节矣,然无术学,殆与萧、曹、陈平异矣。”[60]
1707009980
1707009981 在这篇传里,太史公简略写了一群丞相、御史大夫,评价却是“殆与萧、曹、陈平异矣”,意思是,他们和萧何、曹参、陈平真不一样啊!
1707009982
1707009983 事实上,在陈平死后,单独拜相的有周勃、灌婴、张苍和申屠嘉(跨越文帝、景帝),这之中,前三位的传记里,无一例外的有一句:
1707009984
1707009985 于是勃与平谋,卒诛诸吕而立孝文皇帝。[61]
1707009986
1707009987 绛侯等既诛诸吕,齐王罢兵归,婴亦罢兵自荥阳归,与绛侯、陈平共立代王为孝文皇帝。[62]
1707009988
1707009989 苍与绛侯等尊立代王为孝文皇帝。[63]
1707009990
1707009991 也就是说,这些丞相,都是拥立汉文帝的功臣代表,他们在这个位置上,不是因为合适,而是为了“酬功”。
1707009992
1707009993 当然,这里面不包括申屠嘉,他是个小字辈:
1707009994
1707009995 张苍免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广国贤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而高帝时大臣又皆多死,余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因故邑封为故安侯。[64]
1707009996
1707009997 申屠嘉在汉高祖时代是个小字辈,随征英布的时候,才是个都尉,可当汉高祖的大臣死差不多了,剩下的没法用,只好用他,把他由关内侯拔成了列侯。
1707009998
1707009999 在这之前,汉文帝本心想用的是外戚窦广国,却担心天下人说自己徇私,那么,这个天下人是谁呢?
1707010000
1707010001 只能是功臣列侯们。
1707010002
1707010003 是不是太“毁三观”了?但在汉初背景下,毫不奇怪。
1707010004
1707010005 刚刚获得政权的刘邦家族还远没有形成“不言而喻”的合法性,与功臣贵族集团共同镇压天下的联盟必须维持,而对于执政权力的让渡,无疑是这一联盟最大的保障,君相相安。
1707010006
1707010007 在此条件下,丞相、御史大夫这两个原本居于官僚律令体系最顶端的职位,因为专业技术含量的降低,其实际效能必然要打折扣,君相共治体系在真实的权力运作中,一步步只会走向君权独尊,丞相唯唯。
1707010008
1707010009 这个进程,是“军吏”一代结束后,已经舒展开的君权不乐意被相权掣肘的必然,而其要窍,正好是在文景之治的时代。
1707010010
1707010011 申屠嘉这样的“老资格”丞相,在面对汉景帝的宠臣晁错时,竟然毫无办法:
1707010012
1707010013 二年,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谪罚侵削诸侯。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65]
1707010014
1707010015 也就是说,在朝政话语权上,丞相申屠嘉完全比不了晁错,只能从晁错在高庙墙上开门这样的事情上下手,完全沦为阴谋诡计,实在是有失身份。
1707010016
1707010017 不过,之后的列位丞相比他还犹有不如:
1707010018
[ 上一页 ]  [ :1.7070099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