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010069e+09
1707010069 如果你愿意参战,吴王和楚王会一起出兵堵住函谷关,占据荥阳敖仓之粟,和西方关中的汉兵对峙,然后整治好休息的地方等你来。
1707010070
1707010071 函谷关、荥阳、敖仓,正好把洛阳夹在中间。也就是说,吴王给胶西王画的大饼,最大的野心,也不过是占领洛阳,堵住汉军东出之路。
1707010072
1707010073 这个有限的目标,在《史记·吴王濞列传》中反复出现:
1707010074
1707010075 (吴王)发使遗诸侯书曰:“……齐诸王与赵王定河间、河内,或入临晋关,或与寡人会雒阳。”
1707010076
1707010077 吴少将桓将军说王曰:“……愿大王所过城邑不下,直弃去,疾西据雒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毋入关,天下固已定矣。”[72]
1707010078
1707010079 说到底,在汉景帝三年的政治舞台上,只要稍有政治头脑的人都能理解诸侯王与汉廷之间的力量差距是何等悬殊,胶西王的亲信群臣在接到吴王刘濞的橄榄枝后,盘算得很清楚:
1707010080
1707010081 诸侯之地不足为汉郡什二,而为畔逆以忧太后,非长策也。[73]
1707010082
1707010083 二比十的土地对比,这还是捡不那么悬殊的东西说,如果是比人口,吴楚两国一直地广人稀,在地图上看着大,实力却远不如齐、赵。
1707010084
1707010085 以吴国为例,吴王刘濞受封后,收纳流亡、铸钱煮盐,积蓄实力四十多年。等到反叛时,征发封地下至十四岁(其少子年龄)、上至六十二岁(他的年龄),也就是所有能拿得动刀枪的男子全部拉出去,也才二十余万人。
1707010086
1707010087 而汉郡人口在两千万以上,采取相同的动员比例,能拉出五百万大军,说是泰山压顶也不为过。
1707010088
1707010089 所以,无论从客观条件,还是主观意愿来看,七国之乱都是一场希望渺茫的叛乱,那么问题来了:
1707010090
1707010091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干?又为什么是他们?
1707010092
1707010093 先来报一下当时的诸侯国名:
1707010094
1707010095 齐、楚、赵、吴、燕、代、梁、淮南、长沙、淮阳、济北﹑济南﹑淄川﹑胶东﹑胶西﹑城阳、庐江﹑衡山、河间﹑广川﹑临江﹑汝南。
1707010096
1707010097 接下来,给它们分分类:
1707010098
1707010099 高帝旧封:楚、吴、淮南(与庐江、衡山均为淮南厉王刘长之子)、齐(与济北﹑济南﹑淄川﹑胶东﹑胶西﹑城阳均为齐悼惠王刘肥之子孙)、赵(赵幽王刘友之子)
1707010100
1707010101 文帝诸子:代、梁
1707010102
1707010103 景帝诸子:河间﹑广川﹑临江﹑汝南、淮阳、长沙
1707010104
1707010105 宗室远支:燕
1707010106
1707010107 再看“七国之乱”,就能知道,所谓“平定七王”终结了“分封”“分裂”完全不符合事实,七比二十二,干掉了这三分之一,剩下还有三分之二的诸侯国。汉武帝朝淮南王的密谋叛乱也表明,“七国之乱”的失败并没有终结诸侯王们叛乱的野心和能力。
1707010108
1707010109 这次战争,真正的意义在于,终于将吕后死后,诛除诸吕、代王入继导致的一系列政治派系斗争,画上了句号。
1707010110
1707010111 因为参战的“七国”归根结底是这一系列派系斗争的“复仇者联盟”:
1707010112
1707010113 (1)吴王刘濞、楚王刘戊;
1707010114
1707010115 (2)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
1707010116
1707010117 (3)赵王刘遂。
1707010118
[ 上一页 ]  [ :1.7070100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