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20396
1707020397
魏武侯上台后,看到四周强国张牙舞爪,他心里十分担忧,便召吴起前来谈心,他对吴起说:“如今秦国威胁我们西面,楚国阻挡我们南面,赵国正对着我们北面,齐国紧挨着我们东面,韩国盘踞在我们跟前,燕国在后方虎视眈眈。从天下形势看,我们被六国所包围,四面都得防守,非常不利啊。我为此忧心忡忡,您有什么办法呢?”
1707020398
1707020399
吴起回答说:“关键是要备战,只要准备充分,就不会有大的灾祸。”
1707020400
1707020401
那么如何备战呢?首先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要洞察敌军的优势与弱点所在,才能有破敌的方案。针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军队,要有区别对待,吴起剖析了六大诸侯国军队的优劣所在,可谓是洞若观火,明察秋毫。我们来看看吴起的分析:
1707020402
1707020403
首先是齐国。吴起在鲁国时曾为将打败过齐国,自然对其底细十分了解,他认为齐国人性格刚强(想想聂政、聂荣这对姐弟),国家富有,君臣骄奢,国家政令比较松弛,俸禄分配不均。这些情况导致军队内部分化严重,强弱分明,故而与齐军作战,宜先击其弱旅,只要打垮其弱旅,齐军难逃败局。
1707020404
1707020405
其次是秦国。吴起镇守西河,主要便是防秦,他对秦军的实力有很深的认识。秦国人性格倔强,国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秦政严厉,赏罚分明,士卒在战斗中有死斗之心。秦军士兵各自为战的能力很强,缺点是没有阵法,部署松散。击破秦军的方法是利以诱之,设置伏兵,在其阵势混乱后果断出击。
1707020406
1707020407
除此之外,吴起还分析了其他几个国家军队的弱点:楚军不擅长打持久战;燕军善于防守,但不善于机动作战;赵、韩的军队没有决死拼斗的意志等等。
1707020408
1707020409
从理论上说,各国军队都存在弱点,并非不可战胜。战胜敌人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实力要足够强大,自己的防御要无懈可击。因此吴起强调魏国军队必须要有超强的战斗力,要有“虎贲之士”,要有“力能扛鼎”、“搴旗斩将”的勇士。这些勇士要通过选拔得到,同时要爱惜、器重他们。这里吴起所说的勇士,又称“武卒”,在战国前期,魏国的武卒是最强悍的一支特种部队,我们来看看这些魔鬼战士是怎么选拔出来的。
1707020410
1707020411
武卒的选拔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是极其高的,根据《荀子》一书所记,武卒要通过考试的办法录取。考试时,应试者要身装三套甲衣,身背五十支箭,还要扛着一把戈,头上要戴上盔帽,腰间还要挂一把利剑,另外携带三天的干粮。在全副武装,超重负荷下,必须要在半天内强行军一百里,倘若达不到要求,立即被淘汰出局。除了负荷行军外,还必须要有拉开十二石强弓的力气。只要能被选中为武卒,就可以免除其家的傜役,免收其田宅税,即便是他年老了,这个优惠政策依然有效。
1707020412
1707020413
凭借这么一支强悍的军队,魏国能够与周围的数个大国抗衡、较量。
1707020414
1707020415
不过,光靠勇士是不够的。
1707020416
1707020417
魏武侯请教道:“兵何以为胜?”
1707020418
1707020419
吴起回答说:“以治为胜。”必须要严格治军,才能确保其战斗力。
1707020420
1707020421
魏武侯又问说:“不在于数量的多寡吗?”
1707020422
1707020423
吴起答道:“倘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鸣金不能收兵,击鼓不能前进,即便有百万大军又有什么用呢?严格治军,就是驻扎时要有纪律,行动时要勇敢,前进时不可阻挡,撤退时无法尾追,排兵布阵讲求左右策应,即便队伍被敌军截断也要保持阵势不乱,队形被冲散了也要能恢复行列。与士兵同甘苦、同患难,这样队伍就团结一致、没有二心,不论投入到何处战斗,任何敌人都是不能抵挡的。”
1707020424
1707020425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将之一,吴起并非只会纸上谈兵,他身兼军事理论家与名将于一身。事实上,他不仅是守备西河的将领,同时也是魏国军事改革的灵魂人物。由于吴起在治军上的努力,魏文侯去世后,魏武侯仍然能维持魏国超级军事强国的地位。
1707020426
1707020427
我们来看一下魏武侯即位后几年,魏国对外战争的情况。
1707020428
1707020429
武侯三年(公元前393年),魏国出兵讨伐郑国,占领酸枣并在此修筑城池;同年,在注城之役中打败秦军。武侯五年(公元前391年),楚国进攻魏国,赵、韩两国出兵相救,三晋联军连败楚军于大梁、榆关。为了对付三晋,楚国以重礼贿赂秦国,与秦国结成统一战线。武侯六年(公元前390年),魏与秦战于武城。武侯七年(公元前389年),魏与秦战于阴晋。
1707020430
1707020431
这段时间的历史有一个令人遗憾之处,便是史料的残缺。大的战争仅仅被凝结为简单的几字,小的战斗更是只字未提。譬如吴起在魏国身经数十战,可是史料却没有纪录这些战斗的详细情况。上文所引的魏秦武城之战与阴晋之战,究竟谁胜谁负,也没给出答案,这为我们还原这段血战天下的历史制造了许多麻烦。
1707020432
1707020433
在《吴子》一书中,有这么一个战例,时间是在吴起改革魏国军事后的第三年。
1707020434
1707020435
这一年,秦国大举用兵,迫近西河。驻守西河的魏国士兵还没有等到上级的命令,便主动穿上盔甲,奋勇还击,体现出临危不乱的良好军事素养,为魏国主力部队大举出击赢得了时间。魏武侯对士兵的表现十分满意,他召见吴起并对他说:“先生以前的教导,如今已经看出成效了。”
1707020436
1707020437
吴起答说:“现在士气高涨,士兵纷纷想上战场立功,请您拔给我五万从来没有立过功的战士,我亲自率领他们去迎战秦军。要打胜仗,最重要的有三条:士兵乐于听命、乐于战斗、乐于拼死。要做到这三条,就要厚待立功之人,激励没有立功的人。如今每个战士都有立功的强烈愿望,我率领这五万名渴望立功的剽悍战士,如同五万名亡命之徒一样,敌人又岂能抵挡呢?”
1707020438
1707020439
魏武侯于是拔给吴起五万人,战车五百辆,战马三千匹。在开战前一天,吴起向三军将士发表演说道:“诸吏士就要跟随我迎击敌军了。不论是车兵、骑兵或步兵,倘若车兵不能掳获敌人的战车,骑兵不能掳获敌人的战马,步兵不能掳获敌人的士卒,那么就算打败敌军,也不能算立功。”
1707020440
1707020441
把士气提升到最旺盛的水平,这就是胜者之道。
1707020442
1707020443
战斗命令很简单,效果却大得出奇。战斗的结果是,吴起以五万之众,大破五十万秦军,这是《吴子》一书中的说法,但很明显是吹牛吹过头了。古人打仗时,为了威慑对手,时常会夸大军队的数量,比如有十来万军队,对外就号称“五十万”,有二三十万人,就号称“百万”,这在史料中屡见不鲜。战国初期,秦国绝对不可能有五十万大军,即便日后秦国成为天下至强时,也绝少动用过五十万的兵力。因此,这场战役固然吴起赢得了胜利,但数字是有水份的。
1707020444
1707020445
《吴子》一书中所记的这次战役,有可能就是武侯七年的秦魏阴晋之役。
[
上一页 ]
[ :1.70702039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