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20796
韩昭侯打不赢秦国,便动了魏国的主意。魏国的地理位置十分糟糕,它的地盘被分割为东、西两个部分,这两部分之间的联系通道十分脆弱,有点像哑铃,两头重,中间轻。韩国的国境线插入魏国的中腹,几乎要切断魏国的东、西两部。倘若能完全斩断魏国的东、西两段,韩国便有可能吞并魏国政府鞭长莫及的西部。于是韩昭侯铤而走险,对魏国中部发动猛攻,夺取屯留、长子、涅等地,几乎把魏国拦腰截断了。
1707020797
1707020798
可是韩昭侯的出击有点不合时宜,因为魏惠王魏罃变聪明了,他可不想在几条战线上同时作战。于是魏罃暗地里向赵国抛出橄榄枝,两次会晤赵成侯,确保了赵国在魏、韩冲突中保持沉默的中立。只要赵国中立,魏国就可以把韩国打趴下。
1707020799
1707020800
公元前357年,魏国大军反客为主,进攻并包围韩国宅阳(河南郑州北)。孤军奋战的韩国抵挡不住,被迫与魏惠王签订城下之盟,韩昭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只能臣服于魏罃。自此,韩国与魏国的战争告一段落。
1707020801
1707020802
韩、魏战争始于公元前369年的魏国内乱,前后持续了十二年的时间,赵国也卷入其中。这场三晋之间的战争没有胜利者,鹤蚌相争,最后只有旁观的渔翁得利。
1707020803
1707020804
魏国迁都大梁,其军事重心从西河转移到中原。在迫使韩国签订城下之盟后,中原诸小国迫于魏国的强势,纷纷承认魏惠王魏罃国际领袖的地位。包括韩昭侯、鲁共侯、宋桓侯、卫成侯在内的诸侯,皆朝魏惠王,魏罃俨然成为中原老大哥。
1707020805
1707020806
但是这不过是虚假的繁荣,因为魏国再也无力压制东、西线两个最强大的对手,西线是秦国,东线是齐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商鞅变法在秦国拉开序幕,而齐国则开启了辉煌灿烂的“齐威王时代”。
1707020807
1707020808
下面,我们来看看齐国这条渤海之滨的巨龙是如何一飞冲天的。
1707020809
1707020810
1707020811
1707020812
1707020814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 二 齐威崛起于东夏
1707020815
1707020816
自从田和篡齐后,齐国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姜姓”齐国被“田氏”齐国所取代。田和成为“田氏”齐国的奠基人,他于公元前384年去世,谥为“齐太公”。可是田和死后,齐国的历史纪载却陷入一段十分混乱的时期。
1707020817
1707020818
由于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东方诸国大量官方史料被烧毁,其中齐国的史料毁坏相当严重,以致于司马迁作《史记》时,对齐国史事编年的记载,出现了十分严重的错误。据司马迁所记,齐太公田和死后,他的儿子齐桓公田午继承君位,可是这个记载是错误的,而这个错误又引发了一系列的错误,导致此期齐国史事极其混乱。
1707020819
1707020820
所幸的是,在数百年后,公元281年一起盗墓事件竟然让一册古史得以重见天日,墓穴中藏有数十车的竹简,以古文字纪录,其中便有魏国史官所记录的编年史料,后被称为《竹书纪年》,依靠这本书,战国时代一些混乱的时间线索得到重新的整理。
1707020821
1707020822
对照《竹书纪年》,司马迁的一些错误记载得以修正。事实上,在齐太公田和与齐桓公田午之间,还有一位君主,称为田侯剡,他在位总计十年,直到公元前374年被田午所弑。《史记》遗漏了田侯剡的十年,使得齐桓公即位的年份提前了十年,同时又把齐桓公在位十八年误记为六年,这样使得齐国(田氏)第四任君主齐威王即位时间被足足提早了二十二年。
1707020823
1707020824
司马迁在不属于齐威王的时间里,大书特书齐威王的种种事迹,绘声绘色,叫我们信也不是,不信也不是,仿佛是读穿越小说。由于故事发生的时间与人物对不上号,为我们疏理这段史事制造了相当多的麻烦。
1707020825
1707020826
笔者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以自己的理解试着去还原这段历史。
1707020827
1707020828
在魏国兵围宅阳并迫使韩国签订城下之盟的这一年(公元前357年),齐桓公田午去世。田午的谥号为“桓公”,与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小白的谥号相同,这是因为此时的齐国已非彼时的齐国。田午统治齐国十八年(公元前374年—前357年在位),总体上说来比较平静,但是他留下一笔可贵的遗产,他生前创建的稷下学宫,成为未来一百多年里齐国乃至整个中国最富活力的学术中心。
1707020829
1707020830
曾经有一段时间,天下英雄豪杰齐聚魏国,在魏文侯魏斯麾下,武将、谋臣、哲人云集,这也开创了战国养士之风。战国时代,诸国的兴衰与人才的流动成正相关,哪个国家能聚集更多的人才,就越有可能脱颖而出。
1707020831
1707020832
吸引人才,逐渐成为各国政治的优先目标。在这方面,齐国无疑是领先的,在齐桓公田午的努力下,齐国都城临淄城的稷门(西门)之外,一座富丽堂皇的学宫拔地而起,这就是战国时代最著名的学术中心稷下学宫,这是汇聚了天下英才的殿堂。在稷下学宫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曾迎来名家尹文、兒说、田巴,儒家孟子、荀子,道家宋钘,阴阳家邹衍,兵家孙膑,法家慎到等大师级的人物。
1707020833
1707020834
齐桓公去世后,他的儿子田因齐成为齐国新的君主,史称“齐威王”。根据《史记》所载,齐威王刚上台时不理朝政,把国家交给卿大夫办理,外战不断,百姓民不聊生,直到在位将近十年时,才励精图治,脱胎换骨。我以为这大约是错把齐桓公的故事套在齐威王身上了。事实上,齐威王田因齐即位之初,便果断任用名士邹忌为相,他从谏如流,惟才是举,不避亲疏,使得齐国成为当时最为开明的国家之一,故而天下名士,纷纷入齐。
1707020835
1707020836
首先来看看名士邹忌是如何当上齐国的宰相。
1707020837
1707020838
邹忌原本是稷下学宫的辩士,他口才十分了得,精通音乐,善于弹琴,而且长得高大修长,容貌俊逸,是有名的帅哥。
1707020839
1707020840
齐威王继位后(此时田因齐仍称齐侯,尚未称王,估且这样称呼),邹忌听说他十分喜欢音乐,便抱了一把琴去见国君。齐威王早就听说邹忌的琴技天下无双,对他的到来非常欢迎,并让他居住在宫中右室。有一天,齐威王兴致来了,令人抬上古琴,抚琴而奏,这时忽然听得一声喝彩:“弹得好啊。”威王吓了一跳,抬头一看,原来是邹忌推门进来了。
1707020841
1707020842
邹忌这样冒冒失失地进来,齐威王有点不高兴,没给好脸色地说:“夫子只是看到我弹琴的样子,还没有细细品味内中的味道,怎么能说弹得好呢?”邹忌答道:“您弹的琴,大弦音调浑厚温和,是国君的气象;小弦高昂清脆,是国相的气象;大弦小弦相得益彰,声音和谐,就象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时节那样圆满。我听出这些,所以说您弹得好啊。”这也不知是邹忌忽悠的功夫深厚呢,还是他真的听出齐威王的内心,反正齐威王听后也不由得称赞道:“你果然善于谈论音乐。”
1707020843
1707020844
可是邹忌并不谦虚,反倒自吹道:“何止是善于谈论音乐!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的道理都在其中呢!”
1707020845
[
上一页 ]
[ :1.70702079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