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21142
田忌在桂陵之战完胜魏军后,纠集宋、卫军队包围距离大梁城约七十公里外的襄陵。魏惠王不得不动用外交,他以大哥的身份指示韩国出兵参战。
1707021143
1707021144
公元前352年,韩国兵团卷入战争,对齐、宋、卫联军实施夹击。齐国远征军尽管取得桂陵之役的胜利,但自身的损失也不小,而对新锐的韩国兵团,无法抵挡,在襄陵被韩国军队击退。此役的结果,在《竹书纪年》中有简单记录:“(魏惠)王以韩师败诸侯师于襄陵。”齐国的攻势被遏制住了。
1707021145
1707021146
韩国的军事力量并不弱,此时韩国君主是韩昭侯,他是战国时代一位赫赫有名的君主,我将在下一章介绍这位战国的厚黑大师。韩国的参战,使得这场国际大战更加复杂,也使齐国远征军陷入被动之中。
1707021147
1707021148
齐威王考虑到远征军在魏国境内作战时间已久,战斗力下降,决定与魏国和谈。齐国请楚国大夫景舍出面,向魏惠王提出休战的请求。景舍就是楚国兵团的总司令,他趁魏赵、魏齐打得不可开交时,出兵占领魏国的睢水流域部分地区,尽管只是小打小闹,也足以令魏惠王心烦意乱。
1707021149
1707021150
魏惠王也不想树敌过多,遂同意齐国的求和,齐魏之战结束,同时应该也与楚国停战。
1707021151
1707021152
可以推测,魏国大将庞涓应该是在这个时侯被齐人释放,这或许是魏惠王同意结束战争的条件之一。尽管庞涓在桂陵之战中表现糟糕,魏惠王并没有对他失去信心,很快他又复出,在军界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而动摇。
1707021153
1707021154
齐魏交兵,秦国再次成为得利者。
1707021155
1707021156
就在齐、宋、卫与魏、韩五国兵力缠斗于襄陵时,秦国商鞅率领大军再次对魏国的西线发起凶悍的进攻,目标是魏国的旧都安邑城。
1707021157
1707021158
自从魏惠王迁都后,魏国在兵力的配置上是东重西轻,精锐部队全集中于东线,在西线面对秦国人一波接一波的进攻,已是难以抵挡。此时的秦国尽管还未能完全攻占河西,但黄河西岸重要渡口繁庞、少梁城均落入其手,这使得秦军可以轻而易举地进攻魏国的河东。商鞅兵团渡过黄河,直扑安邑,魏惠王无力派出强有力的部队解安邑之围,在秦人的围困下,这座魏国的旧都终于举白旗投降。
1707021159
1707021160
秦国人的黑手伸向河东,魏国在河西的地盘岌岌可危,越发势单力孤。为此,魏国加大了河西的防守力度,扩建长城防线,南起郑县(今陕西华县),越过渭水,沿着洛水东岸修筑长城。
1707021161
1707021162
1707021163
1707021164
1707021166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 四 厚黑教主韩昭侯
1707021167
1707021168
从公元前354年到352年,三年时间里,列国陷入混战之中,这些战争的焦点是魏国围攻邯郸城。
1707021169
1707021170
卷入这场国际混战的国家有魏国、赵国、韩国、齐国、楚国、宋国、卫国以及秦国,主要又可以分为三大战场:北线战场以魏国的胜利而告终,攻破赵国首都邯郸城;东线战场齐国桂陵之役中重创魏军,但韩国的参战使魏国稳住了阵脚;西线战场则是魏国的一片溃败,秦国夺少梁、取安邑。此外还有若干小战场,比如楚国对魏国东南的入侵,魏国入侵卫国之战等。
1707021171
1707021172
我在前文中说过,齐国所实施“围魏救赵”的策略,其实只是为了“弱魏弱赵”,并非真心实意要拯救赵国。当赵成侯明白这一点时,他就要为赵国的命运而另谋出路了。齐国人是靠不住的,楚国人也是靠不住的,那要靠谁呢?只能靠自己了。在邯郸城丢失后,赵成侯仍然与魏惠王周旋,坚持抗战,赵国并没有投降。
1707021173
1707021174
然而,一个危险的局面又出现了。
1707021175
1707021176
公元前351年,秦国人再次出击,攻取魏国的固阳,同时进攻赵国的蔺地。面对秦国人无休止的进攻,魏惠王与赵成侯都意识到,魏、赵两国这样消耗下去,最终只能是秦国人的盘中餐罢了。
1707021177
1707021178
必须要一揽子解决魏、赵问题。
1707021179
1707021180
魏惠王抛出一个方案,魏国将把邯郸城归还给赵国,同时赵国与魏国结盟,实际上是屈居魏国之下。对于这一个方案,赵成侯无法拒绝,因为他已经不能把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齐国、楚国身上,也无法在两条战线上同时与魏国、秦国开战。这样,魏惠王与赵成侯达成和解,魏赵战争结束,魏惠王凭恃武力获得三晋龙头老大的地位。那么,魏惠王领导下的三晋联盟,能否重现魏文侯时代的光荣呢?
1707021181
1707021182
我们得说,三晋虽然表面上结为联盟,但并非一心。韩国与赵国屈服于魏国,只是因为打不赢,并不是真心实意地尊魏为老大。这就使得魏惠王领导下的三晋联盟极为脆弱,只要有些许的风吹草动,这个联盟就会破裂,再启战端。
1707021183
1707021184
在赵国被迫屈服于魏国的这一年(公元前352年),韩昭侯起用法家申不害,实施变法。
1707021185
1707021186
在战国七雄中,韩国是比较遇冷的一个,因为在七大强国中,韩国的实力较弱。但事实上,韩国的历史也是很精彩,出过不少名人,最有名的当属战国后期的法家人物韩非子,他被称为是中国版的“马基雅维利”,《韩非子》一书也是权术论之集大成者。韩非子的权术思想并非无源之水,直接来源便是韩国史上两大名人:厚黑学理论大师申不害与厚黑学实践大师韩昭侯。
1707021187
1707021188
韩昭侯名为韩武,公元前363年继承君位。他上台的时候,韩国与魏国还处于战争之中,他雄心勃勃,联合赵国进攻魏国浍水,结果被魏国将领公叔痤打得落花流水。不甘心失败的韩昭侯在五年后(公元前358年)卷土重来,对魏国连续发动进攻,夺取屯留、长子、涅等地,一时间风光无限。可是好运不长,次年(公元前357年),魏国反戈一击,包围宅阳城,迫近韩国首都,韩昭侯被迫与魏惠王签订城下之盟。
1707021189
1707021190
公元前353年,齐国实施围魏救赵战略,在魏、赵、齐三国苦斗的同时,韩昭侯乘机出兵进攻没有人管的东周,攻取陵观、廪丘。东周哪里抵挡得住,只得割让高都、利地给韩国。魏国的庞涓兵团在桂陵一役中被齐军歼灭,齐军乘胜进攻襄陵,魏惠王狼狈不堪,只得请韩昭侯出马。韩昭侯权衡利弊后,还是选择站在魏国一边,投入精锐兵团迎战齐、宋、卫联军,并一战成名,迫使齐军统帅田忌向魏国求和。此役可看出韩国兵团之战斗力未可低估。
1707021191
[
上一页 ]
[ :1.70702114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