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21252
有一年,韩国粮食种子的价格突然飙升,可是又没有异常天灾出现。韩昭侯判断肯定是粮仓管理出问题,于是派人检查,结果发现粮仓内的种子被官员私下卖掉许多,导致种子价格大涨。又有一回,他吃饭的时候,发现肉羹中竟然有一片生的猪肝,左右侍卫诚惶诚恐,打算把大厨师抓起来。韩昭侯说:“不是大厨师干的,你们去查查他的助手。”最后一查,果然是大厨的助手所为,他交待说:“我想把大厨师赶走,接替他的位置。”
1707021253
1707021254
韩昭侯洞悉人性的弱点,却小心翼翼地隐埋自己的弱点。
1707021255
1707021256
他曾经这样说过:“英明的君主皱一次眉或笑一声都很吝惜,皱眉必有皱眉的原因,笑有笑的原因。”为什么呢,因为皱眉或笑,就会让人看出你的心情,从而判断你的喜恶,这就被臣子抓住了弱点,有了弱点,就有大权旁落的隐患,因此高明的君主必须要深如大海,喜怒不形于色,完全封闭自己的心灵,绝不让人看出蛛丝马迹。大家还记得吧,当申不害刚被任用时,他就是通过观察韩昭侯的喜怒表情来投其所好。可是申大师没有想到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韩昭侯的悟性天下罕见,当然他也可以皱眉头或笑一笑,可是现在皱眉头并不表示他不高兴,笑也不意味着他开心,而是他要让臣下觉得他不高兴或高兴,制造假象与烟雾弹。
1707021257
1707021258
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韩昭侯的城府是如何深。每当他有什么重大行动时,在这段时间里,他一定要单独睡。睡觉时妻妾、侍从都不可以呆在房内,因为他担心自己说梦话,从而泄露了内心里的秘密。他压根不信任谁,即便是最没有心机的妻妾,也可能被别人利用来打探君主的秘密。
1707021259
1707021260
申不害相韩十几年,在一定程度上为韩国富国强兵做出正面贡献。《史记》是这样评价的:“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但读者需谨记,史书中对人物的评价往往有不实的溢美之辞,要是真的“无侵韩者”,就没有我们要提到的马陵之战了。看来大史学家有时也会忽悠,这是读史时要注意的。
1707021261
1707021262
申不害的理论过于侧重权术,终究无法使韩国成为超级强国,故而“托万乘之劲韩,十七年而不至于霸王”。常言说“兼听则明”,而申不害却认为“独视者谓明,独听者为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又说:“治不逾官,虽知弗言。”以申不害的理论,倒是要禁绝天下之言了。对于申不害所说的的理论,后来韩非子有过批判,他认为“知而弗言,是谓过矣。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听,故听莫聪焉。今知而弗言,则人主尚安假借矣?”
1707021263
1707021264
我们可以把韩国与齐国作一个对比:齐威王广开言路,进谏有赏;韩昭侯封闭言路,“虽知弗言”。齐国以开明而挤身超级强国之列,申不害、韩昭侯以玩弄权术为主的变革最终无法使韩国有质的飞跃。
1707021265
1707021266
韩昭侯是申不害学说的忠实实践者,申不害的用意既是独裁,韩昭侯又岂肯长久地屈居于魏惠王之下呢?随着韩国实力的增长,韩昭侯摆脱魏国控制的意愿越来越强烈,韩、魏矛盾的大爆发其实是意料中的事。
1707021267
1707021268
在三晋联盟中,魏国仍旧是老大。
1707021269
1707021270
尽管在这些年的战争中,魏国四面受敌,也曾被秦国、齐国打得落花流水,但必须说,魏惠王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他西战秦国,北战赵国,东战齐国,南战楚国,虽然有得有失,最终还是成为三晋联盟的领袖,这一点并不容易。在魏惠王的铁腕之下,魏、韩、赵三国重新结盟,光看这个架式是有点吓唬人的。谁都知道,倘若三晋能齐心协力,那么天下没有不能打败的对手,因而泗上十二诸侯(宋、鲁、邹、滕等国)皆朝魏,魏国仿佛又回到雄霸天下的时代。
1707021271
1707021272
这是魏国霸权回光返照的时期。
1707021273
1707021274
在此后几年里,魏国确实恢复了几分牛气。
1707021275
1707021276
对魏惠王来说,最难对付的还是秦国。秦国的虎狼本性已经显露无疑,自晋国分裂后,魏、赵、韩三国要单独对付秦国,已经越来越难了。秦人鲸吞蚕食,贪得无厌,性情凶狠,冷酷无情,一直被其他诸侯国视为异类。
1707021277
1707021278
公元前350年,魏国进攻秦国,围定阳。自从魏国迁都后,与秦人的战争中,几乎都是被动挨打,这一次总算主动进攻了。可是这次进攻象征性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很快秦孝公便提出休战,主动与魏惠王修好,化敌为友。按道理说,魏国在与秦国历年战争中损失了不少土地,现在应该要收复失地才对,怎么战才一开打就要收尾了呢?这证明了魏惠王的战略重点是中原优先,先牢牢把握中原的优势,再伺机与秦国争夺西线。
1707021279
1707021280
既然西线不是魏惠王进取的重心,那么他想往哪扩张呢?东部的齐国?不行,桂陵之役的惨败已经证实齐国之强大,魏惠王暂时不想去碰这个硬骨头。魏国不在东、西两线出击,是因为秦与齐都是军事强国,相比之下,北面的燕国与南面的楚国貌似好欺负一点。
1707021281
1707021282
公元前350年,魏惠王派大将殷臣会同赵国大将公孙裒北伐燕国,取夏屋(河北保定西南)。四年后的公元前346年,魏国大将魏章会同韩国兵团出击楚国,夺取上蔡。这两场战争的胜利,大大提升了魏国在诸侯国中的威望,巩固了魏国的中原霸权。
1707021283
1707021284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又一次把目光投向河西。尽管在连年战争中损失不少军队,但魏国还拥有一个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拥有众多的喽啰国,除了赵、韩两大强国之外,还有泗上十二个小诸侯。凭借这个得天独厚的资源,魏惠王仍然有把握在西线与秦国再决雌雄。因而他以朝天子为名,纠集了众多小诸侯国,打着“尊王”的旗帜,实际上想袭击秦国,收复河西重镇少梁城。
1707021285
1707021286
在魏国的领头下,十几个诸侯国被动员起来,做好了进攻秦国的准备。尽管秦国的军事力量十分雄厚,但秦孝公仍然忧心忡忡,他唤来商鞅,商量对策。商鞅力主以外交途径制止战争的爆发,并挖一个陷阱让魏惠王跳进来。什么陷阱呢?他要献上一个“王”的称号给这位魏国统治者。其实到这个时候,魏惠王魏罃还未称王,我们应该称他“魏侯”才更准确,商鞅为什么要用“王”号来忽悠魏罃呢?
1707021287
1707021288
在周朝的政治体系中,王是高高在上的。
1707021289
1707021290
天下只能有一个王,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就是那个时代的观念。可是西周末年骊山之变后,周王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个“王”的份量轻了,含金量也少了。中原大国利用地缘优势,乘机扛出“尊王攘夷”的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位于蛮夷区的诸侯不愿意受制于他人,遂僭称王号,楚国、吴国、越国先后称王。
1707021291
1707021292
中原诸侯毕竟受传统思想影响很深,晋、齐等大国都只称霸而不称王。这就是“王者至尊,霸者至强”的年代,但霸主无论如何强,在名义上都是周王的臣子,无法达到“至尊无上”的地位。可是商鞅就是要游说魏罃,给他献上一顶王冠,用一顶王冠来避免一场战争。
1707021293
1707021294
商鞅代表秦国出使魏国,游说魏罃道:“国君您的功劳可谓大矣,现在天下人哪敢不听从您的命令呢。不过现在魏国只领导宋、鲁、邹、卫这样的小诸侯,实在与您的身份不般配啊。您应该先称王,有了这个名号后,伐齐收楚,赵、韩两国必然对您死心踏地,到时必定王业可成啊。”同时商鞅还信誓旦旦地表示,秦国必将接受魏国的领导。
1707021295
1707021296
在商鞅的甜言蜜语下,魏罃不禁飘飘然了。
1707021297
1707021298
魏罃这个人好大喜功,在当时人的观念里,中国就是中原,象秦国是处于边缘的诸侯国,因为文化落后,一直被中原人瞧不起,打败秦国也得不到什么好处。秦国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魏惠王也想伐秦,但是除了伐秦之外,魏国还有其他选择,就如这些年频频出击,从燕国、楚国都捞到不少土地,可以弥补西线被秦国所占之地。
1707021299
1707021300
魏国的战略与秦国的战略是完全不同的,这是由两国不同的地理格局所决定的。
1707021301
[
上一页 ]
[ :1.7070212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