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58934
不过,在今天的世界海区图上,已不再使用“南海”“涨海”“海南”这些词,而是使用“南海”的派生词——南中国海。在国际水文局的定义中,南中国海为东北至西南走向,其南部边界在南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之间;北边及东北至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及台湾海峡;西边至菲律宾群岛;西南至越南与马来半岛,通过巴士海峡、苏禄海和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为世界第三大陆缘海(位于大陆和大洋的边缘,其一侧以大陆为界,另一侧以半岛、岛屿与大洋分隔,水流交换通畅的海,叫陆缘海,也称为“边缘海”),面积约356万平方公里。
1707058935
1707058936
一个海区的伤心史——从“北海”到“北洋”
1707058937
1707058938
前边说过,《左传》中“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是目前发现的“北海”二字在古籍中明确作地域和海区之用的最早一例。春秋时的齐国,所依之北海,是今山东北部之渤海地区。虽然,齐人早有“北海”地域之说,但北海真正进入行政版图,成为建制还是几百年以后的事。
1707058939
1707058940
明代《青州府志》论及海区时称:“《汉书》谓北海,古称小海,本谓渤海。”也就是说,先有渤海之称,而后有北海之名。学人们引证渤海时,多引《山海经》“丹水南流注于渤海”。并引郭璞注:“渤海,海岸曲崎头也”。也有人注“勃,大也”,渤海,指水域广大者,或泛指大海。
1707058941
1707058942
渤海先是谓之海,后又借称其濒临渤海的广阔土地。所以,渤海也并非是一个海洋专词。比如唐初建立的渤海国(698——926年),即是以粟末靺鞨人为主建立的隶属于唐朝的地方民族政权。其地域之广,连接了今天的东三省。
1707058943
1707058944
和渤海一样,“北海”一词,在古代也非专属。《汉书·苏武传》“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苏武牧羊的“北海”,即今贝加尔湖。称其北海,一是水面巨大,二是位于中原之北。
1707058945
1707058946
尽管如此,但中原人在指称海区时,所用的“渤海”与“北海”,还是指山东半岛北部海区。至汉景帝时,始设北海郡,位置就在山东半岛北部,今莱州湾畔的潍坊地区。北海郡领26县,汉时已有12万户。其中,寿光县、平望县和都昌三县濒海。
1707058947
1707058948
宋代的石刻地图中,已明确描绘了北海的海岸线、大海及方位。如,南宋石刻地图《禹迹图》(墨线图),就已清楚地描绘了整个渤海湾。但地图上没有以“北海”作为这一海区的标注。
1707058949
1707058950
古人称近海为海,外海为洋。所以有“北海”之称后,也有了“北洋”之称。南宋文天祥《北海口》有云,“北洋入山东,南洋入江南。”宋时虽有北洋之称,但当时人们习惯称北海为“黑水洋”。“北洋”这一名称,进入晚清,因“北洋水师”“北洋军阀”“北洋政府”“北洋通商大臣”……这些名词而广为世人所知。这一系列的“北洋”,均源自以晚清政府在这一海区复杂多变的政治、军事和商业活动。当时的北洋海区,包括直隶(约今河北)、山东、盛京(今辽宁)等三省所属海域,与中央政权关系极其密切。
1707058951
1707058952
1867年,前江苏布政使丁日昌首先提出建立“北洋、中洋、南洋”三支轮船水师。在此前后,东南沿海各省相继购买和制造了一批蒸汽舰船,分散巡防于南北洋各海口。1875年(清光绪元年)确定由南洋大臣沈葆祯、北洋大臣李鸿章分南北洋两大海区组建新式舰队。1880年英国版画家还绘制了《清国海军印象》,画中有过去的帆船与北洋的铁甲船,还有军队着装与装备的对比图(见图3.10)。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装备精良的“北洋水师”被日本人打败了;“北洋军阀”后来被革命军给“伐”了;“北洋政府”后来也被打垮了。
1707058953
1707058954
1707058955
1707058956
1707058957
图3.10 1880年英国版画家还绘制了《清国海军印象》,画中有过去的帆船与北洋的铁甲船,还有军队着装与装备的对比图
1707058958
1707058959
此后,“北洋”在政治和军事的意义上淡出历史,而今,人们又叫回它的老名——渤海。
1707058960
1707058961
1707058962
1707058963
1707058965
谁在世界的中央:古代中国的天下观 第四章 故国都城,天下之中
1707058966
1707058967
禹都,传说中的夏王城
1707058968
1707058969
2007年秋天,很久没有什么重大发现的考古界,弄出了一个大新闻:浙江良渚遗址发现五千年古城,其价值堪比殷墟。甚至,可以推论中国最早的朝代不是夏——事实上,2008年4月公布的上一年度“十大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只排在第3位。
1707058970
1707058971
现在的一些人,包括学人,和当年的“大跃进”没什么两样——什么大话都敢说。其实,这样的古城,或者说,有人类活动痕迹的遗址,中华大地上少说也有几十个。这一个只是体量大些的“土围子”罢了。而且,就是这个超级城,人们也没弄清他到底是不是个城,也有人认为它是个防洪堤。但是,想立项、想申遗、想开发旅游的等不得了,先造出声势炒一把再说。
1707058972
1707058973
夏尚且找不到祖坟,怎么还敢往前说呢?
1707058974
1707058975
中国人寻找先朝地望的急切心情,据说,是负责搞考古工作的领导同志到埃及参观后,受了强烈的刺激。我也如此,在埃及看到人家公元前2788年修建的阶梯金字塔,历近4800年风沙,至今安在;而我们远古的祖坟,还漂浮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种种争议与猜想之中……
1707058976
1707058977
国家花了大本钱请一流的学者上马的宏大断代工程,其成果是断出了时间上的夏,但空间上的夏,仍飘忽不定。如此说来,也就是说断“时”这部分有了说法,而断“空”的部分仍没着落——夏仍然是个疑点。
1707058978
1707058979
夏作为“三代”之首,其名字就十分可疑。甲骨文中有没有“夏”这个字,本身就有争议多多。专家比较认同的“夏”字出于金文,但没有人能说清这个近于张牙舞爪的“巨人”形象,当初是什么意思。一说是先公之形,另一说是只大猴子。不管“夏”的概念是什么,它都不能自我指证。这一点与在商言“商”的商朝不同。殷墟契书中,像“今夕王入商”这样的表述比比皆是。
1707058980
1707058981
给起始王朝讨个最遥远的说法,这种文化寻根的焦虑,并不是起于离夏最近的商,而是灭商之周。商的历史是有案可查,但不论是甲骨文献,还是青铜礼器,都没有将“夏”作为一个王朝的记载。按台湾历史学家许倬云的说法,所谓夏商周的“三代”之说,源于西周。周人自称是夏人的后代,周人越过商朝,“创立”夏朝,是为了确立自己执政的合法性。“三代”之说,对于西周是“别有用心”的说说而已,但却让后人找不着北了。即使在知识高度繁荣的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也没有人能说清夏墟的具体位置。
1707058982
1707058983
夏就这样飘浮在实证之外,生长于想象之中。
[
上一页 ]
[ :1.7070589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