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153349
1707153350
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枣栗:枣树与栗树。也指枣子与栗子。】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复军【覆军:覆灭全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渡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从亲: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为联盟。】,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1707153351
1707153352
文侯曰:“子言则可,然吾国小,西迫强赵,南近齐,齐、赵强国也。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
1707153353
1707153354
苏秦又离开了赵国,游历到燕国,经过了一年多才有机会见到了燕文侯。他向燕文侯进言道:“燕国的东边是朝鲜、辽东,北边是林胡、楼烦,西边是云中、九原,南边是嘑沱河、易水,国土纵横两千多里,士兵好几十万,战车六百辆,战马六千匹,储存的粮食足够好几年之用。在南面,碣石山、雁门山一带的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北面,可以种植红枣和板栗获得收益,百姓即使不耕作,单是红枣、板栗的收入就能够保证他们生活富裕了。这就是所谓的天然府库。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没有战事,不会面临军队覆灭、将领士兵被杀的危险,在这一点上没有谁比得上燕国。大王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燕国之所以不遭受敌人的侵犯,是因为赵国是燕国在南方的屏障。秦国和赵国发动五次战争,秦国战胜两次而赵国战胜三次。两国相互残杀,彼此消亡,而大王可以凭借完好的燕国势力,在后边控制它们,这就是燕国之所以不受敌国侵犯的原因。况且秦国如果想要攻打燕国,就必须穿越云中和九原,经过代郡和上谷,穿行几千里,即使能攻克燕国的城池,秦国也会考虑到自己没有办法守住它。秦国不能侵犯燕国的道理已经非常明显了。如今赵国想要进攻燕国,只要发布号令,不需要十天,就能使几十万大军进驻到边境的东桓一带了,赵军接着再渡过嘑沱河,涉过易水,所花费的时间不会超过四五天,就能到达燕国的都城了。所以说,秦国攻打燕国,要到千里之外作战;赵国攻打燕国,只是在百里之内作战。不担心百里之内的祸患,却看重千里之外的敌人,没有比这更错误的策略了。因此我希望大王能与赵国联合,把各国联成一体,那么燕国一定没有祸患了。”
1707153355
1707153356
燕文侯说:“您说的话很对,但是我的国家非常弱小,西边紧靠的是强大的赵国,南边临近的是齐国,齐国、赵国是强大的国家。您一定要采用合纵联合的办法使燕国安然无事,我愿意在国事上听从您的安排。”
1707153357
1707153358
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而奉阳君已死,即因说赵肃侯曰:“天下卿相人臣及布衣之士,皆高贤君之行义,皆愿奉教陈忠于前之日久矣。虽然,奉阳君妒而君不任事,是以宾客游士莫敢自尽于前者。今奉阳君捐馆舍【捐馆舍:抛弃馆舍。死亡的的委婉说法。】,君乃今复与士民相亲也,臣故敢进其愚虑。窃为君计者,莫若安民无事,且无庸有事于民也。安民之本,在于择交,择交而得则民安,择交而不得则民终身不安。请言外患:齐秦为两敌而民不得安,倚秦攻齐而民不得安,倚齐攻秦而民不得安。故夫谋人之主,伐人之国,常苦出辞断绝人之交也。愿君慎勿出于口。请别白黑,所以异阴阳而已矣。君诚能听臣,燕必致旃裘【旃裘:毡毛衣服。】狗马之地,齐必致鱼盐之海,楚必致橘柚之园,韩、魏、中山皆可使致汤沐之奉,而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夫割地包利,五伯之所以覆军禽将而求也;封侯贵戚,汤武之所以放弑而争也。今君高拱【高拱:两手相抱,高抬于胸前,是安坐时的姿势。】而两有之,此臣之所以为君愿也。今大王与秦,则秦必弱韩、魏;与齐,则齐必弱楚、魏。魏弱则割河外,韩弱则效宜阳,宜阳效则上郡绝,河外割则道不通,楚弱则无援。此三策者,不可不孰计也。夫秦下轵道,则南阳危;劫韩包周,则赵氏自操兵;据卫取卷,则齐必入朝秦。秦欲已得乎山东,则必举兵而响赵矣。秦甲渡河逾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矣。此臣之所为君患也。
1707153359
1707153360
燕文侯于是资助苏秦车马、钱财,让他出使赵国。此时,奉阳君已经死了,苏秦就趁机游说赵肃侯道:“天下无论是卿相臣子,还是普通百姓,都仰慕您的行为和作风,在很早之前就愿意在您面前听从教诲,陈述忠言。虽然如此,但由于奉阳君妒嫉贤能,而且您又不直接处理政事,因此宾客和游说之士都不敢在您的面前畅所欲言。现在奉阳君已经死了,您又可以与士民百姓亲近了,所以我才敢向您进言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我私下为您考虑,没有什么比百姓生活安宁、国家安定更好的了,没有什么比不让百姓卷入到战争中去更重要的了。使百姓安定的根本,在于选择邦交,选择邦交适宜,百姓就能安定,选择邦交不适宜,百姓就终身不得安定。请允许我分析一下赵国的外患问题:假如赵国同时与齐国、秦国为敌,那么百姓的生活就得不到安宁了,如果赵国依靠秦国去攻打齐国,百姓也得不到安宁,如果赵国依靠齐国去攻打秦国,百姓照样得不到安宁。所以想要通过图谋别国的国君,进而攻打别人的国家,这种劝说与他国断绝邦交的话常常不方便公开声明。希望您小心谨慎,不要轻易说出口。请让我帮您权衡一下赵国的利害得失,让这些利害得失如同黑与白、阴与阳一样差异分明。您如果能能采纳我的忠告,燕国一定会献出盛产毡裘、犬马的土地,齐国一定会献出盛产鱼盐的海域,楚国一定会献出盛产桔柚的园林,韩、卫、中山都会献出一部分土地作为赵国贵族汤沐邑,而您的亲戚和父兄都可以列土封侯了。获得别国的土地、享受权利,正是五位霸主冒着全军覆没、将领被俘的风险去追求的;使自己的贵戚封侯,正是商汤之所以会流放夏桀、周武王之所以会弑君也要争取的原因。现在您只须安然就座,就可以轻易地获得这两种好处,这就是我之所以祝愿您的原因。现在大王如果和秦国联合,那么秦国一定会去削弱韩国和魏国;大王如果和齐国联合,那么齐国一定会去削弱楚国和魏国。魏国被削弱了就会割让河外,韩国被削弱了就会献出宜阳,秦国一旦获得了宜阳,上郡就会处于绝境,割让了河外,就会使通往上郡的道路不通,这样楚国就被削弱了,使得赵国孤立无援。对于这三个策略,您不能不加以仔细地考虑。如果秦国攻下轵道,那么韩国的南阳就危在旦夕了;假如秦国要强行夺取南阳,包围周都,那么赵国就应该拿起武器进行自卫了;假如秦国占据了卫地,取得了卷城,那么齐国一定会臣服于秦国。既然秦国得到山东地区的欲望已经满足了,就必然会发兵进犯赵国。假如秦军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据番吾,那么,秦国的军队一定会直捣邯郸。这就是我替您忧虑的事。
1707153361
1707153362
“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于赵。赵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数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燕固弱国,不足畏也。秦之所害于天下者莫如赵,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何也?畏韩、魏之议其后也。然则韩、魏,赵之南蔽也。秦之攻韩、魏也,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蚕食之,傅【傅:靠近,迫近。】国都而止。韩、魏不能支【支:抗拒,抵挡。】秦,必入臣于秦。秦无韩、魏之规,则祸必中于赵矣。此臣之所为君患也。臣闻尧无三夫【夫:古代井田,一夫受田百亩,故称百亩为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士不过三千,车不过三百乘,卒不过三万,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是故明主外料其敌之强弱,内度其士卒贤不肖,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固已形于胸中矣,岂掩于众人之言而以冥冥【冥冥:不明事理。】决事哉!臣窃以天下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西乡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夫衡人【衡人:指倡导连横之说的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予秦。秦成,则高台榭,美宫室,听竽瑟之音,前有楼阙轩辕,后有长姣【长姣:修长美丽。】美人,国被秦患而不与其忧。是故夫衡人日夜务以秦权恐愒诸侯以求割地,故愿大王孰计之也。
1707153363
1707153364
“如今这个时候,在山东一带所创建的国家中没有比赵国更强大的。赵国的领土纵横两千多里,士兵有好几十万人,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足以供应好几年。西面有常山,南面有漳水,东面有清河,北面有燕国。燕国原本是个弱小的国家,不值得担心害怕。天下各国中,秦国最忌恨的就是赵国,然而秦国不敢发兵攻打赵国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害怕韩国和魏国在背后暗算它。既然如此,那么韩国和魏国可以作为赵国在南边的屏障了。秦国如果进攻韩国和魏国,就不会受到高山、大河的阻挡,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侵占它们的土地,直到逼近它们的国都为止。韩国和魏国抵挡不住秦国,必然会臣服于秦国。秦国解除了韩国和魏国在背后暗算的顾虑,那么赵国必然会面临战祸。这也是我替你忧虑的又一件大事。我听说当初唐尧没有得到过三百亩的封赏,虞舜也没有得到过一丁点的封地,却拥有了天下;大禹所聚集的部众不到一百个,却能统治天下的诸侯;商汤、周武的卿、士没有超过三千,战车没有超过三百辆,军队没有超过三万,却能成为天子:是因为他们真的懂得夺取天下的策略。所以,一个贤明的君主,对外要能估计敌人的强弱,对内要能衡量士兵素质的优劣,这样不必等到双方军队交锋,对胜败存亡的关键早就已经在心中清楚地明了了,怎么会受一般人的言论蒙蔽,而煳里煳涂地决断国家大事呢!我私下考察过整个天下的土地,各诸侯国的土地加在一起是秦国的五倍,估计各诸侯国的军队加在一起是秦国的十倍,假如六国联合成一个整体,同心协力向西攻打秦国,秦国一定会被打败。如今各诸侯国反而向西投靠秦国,向秦国臣服。打败别人和被别人打败,使别人臣服和臣服向别人,这两者难道是可以同日而语的吗?说到那些主张连衡政策的游说辩士,都想割让各诸侯国的土地给秦国。秦国的霸业如果获得成功,他们就可以把自己的楼台亭榭建得非常高大,把宫室建造得非常华美,欣赏着竽、瑟演奏,前有阁楼、宫阙,高大的辕门;后有修长美丽的女子,至于各诸侯国所遭受的秦国的祸害,却不是他们所忧虑的。所以那些主张连横的人,时刻都依仗秦国的权势威胁诸各侯国,以求达到割让土地的目的,因此我希望大王能仔细地考虑。
1707153365
1707153366
“臣闻明主绝疑去谗,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故尊主广地强兵之计臣得陈忠于前矣。故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以从亲,以畔【畔:通“叛”。】秦。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通质【通质:互派人质,作为守信的保证。】,刳白马而盟。要约曰:‘秦攻楚,齐、魏各出锐师以佐之,韩绝其粮道,赵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秦攻韩魏,则楚绝其后,齐出锐师而佐之,赵涉河漳,燕守云中。秦攻齐,则楚绝其后,韩守城皋,魏塞其道,赵涉河漳、博关,燕出锐师以佐之。秦攻燕,则赵守常山,楚军武关,齐涉勃海,韩、魏皆出锐师以佐之。秦攻赵,则韩军宜阳,楚军武关,魏军河外,齐涉清河,燕出锐师以佐之。诸侯有不如约者,以五国之兵共伐之。’六国从亲以宾秦,则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如此,则霸王之业成矣。”
1707153367
1707153368
赵王曰:“寡人年少,立国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也。今上客有意存天下,安诸侯寡人敬以国从。”乃饰车百乘,黄金千溢【溢:同“镒”,古代重量单位。】,白璧百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
1707153369
1707153370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善于决断疑虑,排出谗言,摒弃流言蜚语,堵塞结党营私的门路,只有这样,我这个怀着忠心出主意献策略的臣子才有机会在您面前陈述能够使国君受到尊崇、使土地得以扩展、使军队变得强大的计策。我私下为大王考虑,最好是团结韩、魏、齐、楚、燕,使其与赵国结成一个相互亲善的整体,一起对抗秦国。让各国的将相在洹水之上结盟,相互派遣人质,宰杀白马,歃血盟誓。彼此互相约定说:‘如果秦国攻打楚国,那么齐国、魏国就分别派出精锐部队帮助楚国,韩国就切断秦国运粮的道路,赵军就渡过漳河支持,燕军就守卫在常山以北一带。如果秦国攻打韩国、魏国,那么楚国就截断秦国的后路,齐国就派出精锐部队援助韩国和魏国,赵军就渡过漳河支持,燕国就守卫在云中一带。如果秦国攻打齐国,那么楚国就截断秦国的后路,韩国守卫在城皋,魏国堵住秦国的要道,赵国的军队就渡过漳河、挺进博关进行支持,燕国派出精锐部队去助战。如果秦国攻打燕国,那么,赵军守卫在常山,楚国在武关驻扎军队,齐军渡过渤海,韩国和魏国同时派出精锐部队去助战。如果秦国攻打赵国,那么韩国的军队在宜阳驻扎,楚国的军队在武关驻扎,魏国的军队在河外驻扎,齐军渡过清河,燕国派出精锐部队助战。如果有的诸侯不按照盟约办事,剩下的五国就联合起来一起讨伐它。’如果六国相互亲善结成一体共同抵抗秦国,那么秦国一定不敢出函谷关来侵犯山东六国了。这样,您的霸业就成功了。”
1707153371
1707153372
赵王回答说:“我还年轻,治理国家的时间又短,不曾听到过为国家长远考虑的策略。如今您有意保存天下诸国,使各诸侯国得以安定,我诚恳地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您。”于是装饰车子一百辆,载上黄金一千镒,白璧一百双,丝绸布帛一千匹,用以邀约各诸侯国结盟。
1707153373
1707153374
是时周天子致文武之胙于秦惠王。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将龙贾,取魏之雕阴,且欲东兵。苏秦恐秦兵之至赵也,乃激怒张仪,入之于秦。
1707153375
1707153376
1707153377
1707153378
于是说韩宣王曰:“韩北有巩、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商坂之塞,东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谿子、少府时力、距来者,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超足:腾跃。】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括蔽【括蔽:箭射穿蔽体之物。括,通“栝”。】洞胸,近者镝【镝:箭头。】弇心。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谿、墨阳、合赙、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革抉【革抉:戴在弓箭手右手大拇指上用以钩弦的工具,因是皮革所制,故称。】芮【芮:系盾用的丝带。】,无不毕具。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夫以韩之劲与大王之贤,乃西面事秦,交臂而服,羞社稷而为天下笑,无大于此者矣。是故愿大王孰计之。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又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受后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臣闻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牛后:指牛的肛门。】。’今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异于牛后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
1707153379
1707153380
于是韩王勃然作色,攘臂【攘臂:捋起袖子露出胳膊,表示振奋。】瞋目,按剑仰天太息曰:“寡人虽不肖,必不能事秦。今主君诏以赵王之教,敬奉社稷以从。”
1707153381
1707153382
此时正逢周天子把祭祀文王、武王的祭肉赐给秦惠王。秦惠王派犀首进犯魏国,活捉了魏国的将领龙贾,攻占了魏国的雕阴,并打算继续挥师向东。苏秦担心秦国的军队打到赵国来,于是用计激怒张仪,逼迫他投奔秦国。
1707153383
1707153384
于是苏秦去游说韩宣王,说:“韩国北边有巩邑、城皋这些坚固的城池,西边有宜阳、商坂这些要塞,东边有宛水、穰水和洧水,南面有陉山,领土纵横九百多里,军队有几十万,天下的强弓硬弩都是韩国制造出来的。像谿子弩、少府制造的时力和距来,都是射程在六百步以外的强弩。韩国的士兵脚踏手扳发射强弩,可以不停地连续发射一百箭,可以把远处的敌人的铠甲射穿,穿透胸膛,可以把近处的敌人的心窝射透。韩国士兵使用的剑、戟都出产于冥山、棠谿、墨阳、合赙、邓师、宛冯、龙渊、太阿,这些锋利的武器都是在陆地上可以斩断牛马的,在水上可以噼杀天鹅、大雁的。在临阵对敌中,从能斩断坚固的铠甲、铁衣,到射箭时套在左臂的皮套、盾牌、系在盾牌上的丝带,像这些精良的武器,韩国没有不具备的。凭借韩国士兵的勇敢,身穿坚固的铠甲,踏着强劲的硬弩,佩戴锋利的宝剑,要做到以一当百,是不在话下的。韩国凭借强劲的兵力和大王的贤明,却向西投靠秦国,拱手称臣,使得国家蒙受耻辱,受到天下人的耻笑,没有什么比这更严重的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地考虑啊。如果大王向秦国臣服,秦国必定会向您索取宜阳和成皋。您今年把土地献给秦国了,明年秦国还会再次索取土地。给它吧,却没有那么多的土地可给;不给它吧,以前进献出去的土地就会失去用处,而且会遭受后患。况且大王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秦国的贪求是没有止境的,用有限的土地应付没有止境的索取,这就是在拿钱购买怨恨,积聚灾祸。用不着打仗,土地就已经落入别人的手中了。我听说过这样的俗话:‘宁可做鸡的口,不要做牛的肛门。’现在,您如果向西拱手臣服于秦国,这和做牛的肛门有什么区别呢?凭借大王的贤明,又拥有强大的韩国军队,却落得了做牛后的丑名,我私下替大王感到羞耻啊。”
1707153385
1707153386
这时韩王立刻变了脸色,捋起袖子,愤怒地瞪大了眼睛,手按宝剑,抬头望天,长叹了一口气,说:“我虽然没有出息,也决不能屈服于秦国。现在您既然向我转告了赵王的教诲,我愿意把整个国家托付给您,听从您的安排。”
1707153387
1707153388
又说魏襄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陈、汝南、许、郾、昆阳、召陵、舞阳、新都、新郪,东有淮、颍、煮枣、无胥,西有长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酸枣,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庑之数,曾无所刍牧。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輷輷【輷輷:众多车辆行走的声音。】殷殷【殷殷:众多、盛大的样子。】,若有三军之众。臣窃量大王之国不下楚。然衡人憷王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罪无过此者。魏,天下之强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祠春秋:指春秋两季贡奉,以助祭祀。】,臣窃为大王耻之。臣闻越王句践战敝卒三千人,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制纣于牧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奋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句践、武王远矣,今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以效实,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人,非忠臣也。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时之功而不顾其后,破公家而成私门,外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愿大王孰察之。《周书》曰:‘绵绵不绝,蔓蔓奈何?豪牦不伐,将用斧柯。’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壹意,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效:指上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之诏诏之。”
1707153389
1707153390
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1707153391
1707153392
苏秦又去游说魏襄王,说:“大王的国土,南有鸿沟、陈地、汝南、许地、郾地、昆阳、召陵、舞阳、新都、新郪,东有淮河、颍河、煮枣、无胥,西有长城作为边界,北有河外、卷地、衍地、酸枣,领土纵横千里。这些地方名义上虽然狭小,但是乡间的住房都十分密集,已经没有地方可以放牧牲畜了。人口稠密,车马众多,夜以继日地川流不息,轰轰隆隆的声音,听起来像有三军人马行军的声势。我私下估计大王的国力并不比楚国差。然而那些主张连衡的人却引诱您与如同虎狼一样凶恶的秦国邦交,一起侵扰整个天下,一旦魏国遭受秦国的危害,他们谁也不会顾及您的灾祸。依仗强秦的势力,在内部胁迫自己的君主,所有的罪恶中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魏国,是天下的强国;大王,是天下的明主。现在您却甘心向西侍奉秦国,以秦国在东方属国自称,为秦国建造离宫,接受秦国的分封,采用秦国的冠服式样等礼仪制度,在春秋和季节都给秦国纳贡助祭,我私下替您感到羞耻。我听说越王句践仅用三千疲惫的士兵与吴国作战,在干遂活捉了吴王夫差;周武王只用了三千兵士,三百辆革车,在牧野之战中制服了商纣王。难道他们依仗的是兵多将广吗?实在是因为他们能发挥出自身的威力。如今我私下听说大王有勇士二十万,裹着青色头巾区别于众的士兵二十万,能冲锋陷阵的精锐部队二十万,勤杂兵十万,战车六百辆,战马五千匹。这样的实力远远地超过了越王句践和周武王,可是,如今您却听从群臣的建议,打算向秦国臣服。如果向秦国臣服,势必要割让土地以表示自己的忠诚,因此还没有动用军队,国家却已经蒙受损失了。凡是群臣中主张臣服秦国的,都是奸妄之人,而不是忠臣。他们作为君主的臣子,却想着割让国家的土地,来讨好外国,偷取眼前的功效而没有顾及后果,损坏国家的利益而成就私人的利益,对外依仗强秦的势力,而在国内胁迫自己的国君,来达到把土地割让出去的目的,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这种情况。《周书》上说:‘铲除草木要在它刚长出微弱的嫩枝时,如果不及时加以斩除,等到枝叶蔓延时应该怎么办呢?在枝叶细小的时候不及时砍掉它,等到长得粗壮了,就必须用斧头砍了。’不把前面的事考虑成熟,事后将会招来严重的后果,那时对它该怎么办呢?大王果真能听从我的建议,使六国合纵相亲,齐心合力,统一意志,就一定不会再遭受强秦侵害的祸患了。所以敝国的赵王派我来向您上呈这个不成熟的策略,奏上贤明的约定,究竟该怎么办,全赖大王的指示号召大家了。”
1707153393
1707153394
魏王说:“我没有才能,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此高明的指教。如今您奉赵王的使命来使我受到教诲,我将恭敬地率领全国民众听从您的安排。”
1707153395
1707153396
因东说齐宣王曰:“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勃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泰山,绝清河,涉勃海也。临菑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菑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筑:古代弦乐器,形似琴。】,斗鸡走狗,六博【六博:一种棋类游戏。】蹋鞠者。临菑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天下莫能当。今乃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羞之。且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界也。兵出而相当,不出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则国已危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之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径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狼顾:狼经常回头看,怕遭到袭击。比喻做事有所顾虑。】,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猲hè【恫疑虚猲:因疑惧虚张声势,恐吓威胁。】,骄矜而不敢进,则秦之不能害齐亦明矣。夫不深料秦之无奈齐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计之。”
1707153397
1707153398
齐王曰:“寡人不敏,僻远守海,穷道东境之国也,未尝得闻余教。今足下以赵王诏诏之,敬以国从。”
[
上一页 ]
[ :1.70715334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