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153449
1707153450
苏秦死后不久,他为燕国削弱齐国的事情完全泄漏出来。随后,齐国就听说了,因此对燕国非常恼恨。燕王很恐惧。苏秦的弟弟叫苏代,苏代的弟弟叫苏厉,他们看到兄长功成名就,十分得意,都学习纵横之术。苏秦死后,苏代就去求见燕王,想要承袭苏秦的旧例行事。他对燕王说:“我是东周的一个鄙陋的平民。私下听说大王的德行非常高尚,鄙人十分愚笨,放弃了耕种而来求见大王。我到了赵国的邯郸,所见到的情况与我在东周听到的情况相差很远,我私下决定承担起为您干一番事业的责任。等到了燕国的宫廷,看到大王您的群臣和下吏,才知道大王真是天下最贤明的君主。”燕王说:“你所说的贤明的君主是什么样子的呢?”苏代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一定愿意听取他人指出自己的过失,而不愿意只听到他人称赞自己的优点,我请求向您指出哪些地方错了。齐国和赵国,是燕国的仇敌;楚国和魏国,是燕国的后援国。现在,您却要事奉仇敌而攻打自己的援国,这对燕国是非常不利的。请大王自己考虑清楚,这种做法在策略上显然是失误的,不把这种失误向您讲明的人,显然不是忠臣。”燕王说:“齐国原本就是我的仇敌,我一直想要讨伐它,只是担心国家疲敝,不具备足够的力量。假如您能凭借燕国如今的力量去攻打齐国,那么,我愿意把整个国家托付给您。”苏代回答说:“天下具备力量互相作战的国家共有七个,而燕国处于弱势的地位。单独作战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但是只要有所依附,则无论依附谁都可以提高它的声威。向南依附楚国,楚国的声威就会提高;向西依附秦国,秦国的声威就会提高。在中部依附韩国、魏国,韩国、魏国的声威就会提高。如果所依附的国家的声威提高了,必然能使您的声威也提高。说到如今的齐国,它的国君年纪大了而又固执刚愎,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他向南攻打楚国长达五年,积聚的财富也被消耗殆尽了;向西困扰秦国三年,士兵们已经非常疲敝了;向北和燕国作战,以覆没三军的代价,只是俘获了两名将领。然而,还要发动残余的兵力向南攻破了拥有五千辆战车的宋国,吞并了十二个小诸侯国。他们的国君的欲望虽然得到了满足,可是国家的民力已经枯竭了,情况是如此的恶劣,还能够取得什么呢!况且我听说,战事连连,百姓就会疲劳困乏,长时间作战,士兵就疲惫不堪。”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据有清济、浊河,可以巩固边防,有长城、钜防,足以作为要塞,真的是这样吗?”苏代回答说:“上天如果不给它最好的时运,虽然有清济、浊河,哪里能够巩固边防呢!百姓已经疲困劳乏,虽然有长城、钜防,又怎么能够作为要塞呢!况且,齐国以前不在济州以西徵调兵卒,目的在于防备赵国入侵;不在漯河以北徵调兵卒,目的在于防备燕国入侵。如今,济州以西、漯河以北的兵力都被徵调参战了,整个国家都已经很疲敝了。骄横的君主必定贪利,亡国的臣子必定贪财。大王如果认为把侄儿或弟弟送去做人质不是一件令人感到羞耻的事情,并用宝珠、美玉、布帛去奉承齐王的亲信,那么齐王就会感激燕国,而轻率地出兵攻打宋国,如此一来,齐国就可以被消灭了。”燕王说:“我决心依靠您而承受灭亡齐国的天命了。”燕国就派了一位公子到齐国去做质子。苏厉也趁着燕国送人质的机会求见齐王。齐王非常怨恨苏秦,打算囚禁苏厉。燕国的质子替苏厉在齐王面前请罪,随后苏厉就委身做了齐国的臣子。
1707153451
1707153452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苏厉遂不敢入燕,皆终归齐,齐善待之。
1707153453
1707153454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齐使人谓魏王曰:“齐请以宋地封泾jīng阳君【泾阳君:秦王的弟弟,名悝。】,秦必不受。秦非不利有齐而得宋地也,不信齐王与苏子也。今齐魏不和如此其甚,则齐不欺秦。秦信齐,齐秦合,泾阳君有宋地,非魏之利也。故王不如东【东:齐国在东方,这里指向东回到齐国。】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齐秦不合,天下无变,伐齐之形成矣。”于是出苏代。代之宋,宋善待之。
1707153455
1707153456
燕国的相国子之与苏代结为姻亲,子之想要夺取燕国的政权,于是派苏代到齐国去侍奉质子。齐王派遣苏代回燕国复命,燕王哙问道:“齐王能够称霸吗?”苏代回答说:“不能。”燕王问:“为什么呢?”苏代回答说:“因为齐王不信任自己的臣子。”于是燕王非常专一地重用子之,不久之后又把王位禅让给了子之,引起了燕国大乱。齐国乘这个机会攻打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燕国拥立昭王即位,而苏代、苏厉从此再也不敢进入燕国,都归附了齐国,齐王很优待他们。
1707153457
1707153458
苏代经过魏国,魏国替燕国拘留了苏代。齐王派遣使臣对魏王说:“齐国想要把宋国的土地分封给秦王的弟弟泾阳君,秦王一定不会同意。秦王并非不希望得到齐国的帮助并且取得宋国的土地,只不过他不相信齐王和苏先生而已。现在齐国和魏国的矛盾已经严重到如此地步了,齐国就不会欺骗秦国。秦国也会相信齐国,齐国和秦国联合起来,泾阳君就会获得宋国的土地,这样做对魏国没有好处。所以大王您不如让苏代返回齐国,秦王一定会怀疑齐王,而不会相信苏代了。齐国和秦国不能联合起来,天下的局势就不会发生变动,讨伐齐国的局势就形成了。”于是魏国释放了苏代。苏代到了宋国,宋王非常友好地接待了他。
1707153459
1707153460
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曰:
1707153461
1707153462
夫列在万乘而寄质于齐,名卑而权轻;奉万乘助齐伐宋,民劳而实费;夫破宋,残楚淮北,肥大齐,雠强而国害:此三者皆国之大败也。然且王行之者,将以取信于齐也。齐加不信于王,而忌燕愈甚,是王之计过矣。夫以宋加之淮北,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一齐【益一齐:使齐国得益于一倍的国力。】也。北夷方七百里,加之以鲁、卫,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二齐也。夫一齐之强,燕犹狼顾而不能支,今以三齐临燕,其祸必大矣。虽然,智者举事,因祸为福,转败为功。齐紫【齐紫:齐国的紫衣。当时齐桓公好紫服,一国尽服紫。】,败素也,而贾十倍;越王句践栖于会稽,复残强吴而霸天下:此皆因祸为福,转败为功者也。
1707153463
1707153464
今王若欲因祸为福,转败为功,则莫若挑霸齐而尊之,使使盟于周室,焚秦符,曰“其大上计,破秦;其次,必长宾【宾:同“摈”,排斥,抛弃。】之”。秦挟宾以待破,秦王必患之。秦五世伐诸侯,今为齐下,秦王之志苟得穷齐,不惮以国为功。然则王何不使辩士以此言说秦王曰:“燕、赵破宋肥齐,尊之为之下者,燕、赵非利之也。燕、赵不利而势为之者,以不信秦王也。然则王何不使可信者接收燕、赵,令泾阳君、高陵君先于燕、赵?秦有变,因以为质,则燕、赵信秦。秦为西帝,燕为北帝,赵为中帝,立三帝以令于天下。韩、魏不听则秦伐之,齐不听则燕、赵伐之,天下孰敢不听?天下服听,因驱韩、魏以伐齐,曰‘必反宋地,归楚淮北’。反宋地,归楚淮北,燕、赵之所利也;并立三帝,燕、赵之所愿也。夫实得所利,尊得所愿,燕、赵弃齐如脱躧【脱躧:像脱掉无跟的鞋一样方便。躧,古代一种拖鞋。】矣。今不收燕、赵,齐霸必成。诸侯赞齐而王不从,是国伐也;诸侯赞齐而王从之,是名卑也。今收燕、赵,国安而名尊;不收燕、赵,国危而名卑。夫去尊安而取危卑,智者不为也。”秦王闻若说,必若刺心然。则王何不使辩士以此若言说秦?秦必取,齐必伐矣。夫取秦,厚交也;伐齐,正利也。尊厚交,务正利,圣王之事也。
1707153465
1707153466
齐国攻打宋国,宋国的处境很危险,苏代就写了一封信送给燕昭王,说:
1707153467
1707153468
燕国作为一个万乘大国,却派遣质子寄居在齐国,名声低贱而且权势卑微;调动全国的军队去帮助齐国攻打宋国,使得百姓疲劳而财力损耗;如果打败了宋国,使楚国的淮北受到损害,结果只能使齐国壮大,使仇敌变得强大而自己的国家却遭受损害:这三种情况都是对燕国非常不利。尽管如此,大王还是愿意这样做,无非是为了取得齐国的信任。但齐国却更加不相信您,而且更加忌惮燕国,这就说明您的策略是错误的。一个宋国再加上楚国的淮北,足以抵得上一个万乘之国,而它们被齐国吞并之后,就相当于使齐国增加了一倍的国力。北夷的领土纵横七百里,再加上鲁国和卫国,也足以抵得上一个万乘之国了,而它们又被齐国吞并之后,就相当于使齐国增加了二倍的国力。只凭一个齐国的力量,就能使燕国忧虑重重而不能应付,现在把三个齐国那么强大的力量压到燕国头上,那个灾祸一定很大了。虽然如此,但是一个明智的人做起事情来,能够变灾祸为吉祥,化失败为成功。齐国的紫布,本来是用破旧的白绢染成的,价格却提高了十倍;越王句践被围困在会稽山栖身,后来却击败了强大的吴国而称霸天下:这些都是变灾祸为吉祥,化失败为成功的事例。
1707153469
1707153470
如今大王如果想要变灾祸为吉祥,化失败为成功,最好是怂恿各国推举齐国成为霸主,并且尊重它,让各国派遣使臣到周王室去公开结盟,烧毁秦国的信符,宣告说“最好的策略就是攻破秦国;其次是务必永远排斥它。”秦国受到所有国家共同排斥并时刻面临被攻破的危险,秦王一定会非常忧虑。秦国接连五代都主动攻打其他诸侯国,现在反而要屈居在齐国之下,依据秦王的意志,只要能迫使齐国走投无路,就不怕以整个国家为赌注以求得成功。既然是这样,大王何不派遣一名说客用这样的话去游说秦王:“燕、赵两国攻破宋国,使齐国更加强大,大家尊崇它,做它的下属。燕、赵两国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好处。燕、赵两国得不到任何好处而又一定要这样做,是因为不相信秦王。既然如此,那么大王为何不派遣值得信赖的人去拉拢燕国和赵国,令泾阳君和高陵君先到燕国和赵国去?如果秦国背信弃义,就以他们为人质,燕国和赵国就必然会相信秦国了。如此一来,秦国在西方称帝,燕国在北方称帝,赵国在中部称帝,三帝并立,向天下发号施令。如果韩国和魏国不服从,秦国就出兵讨伐它;如果齐国不服从,燕国和赵国就出兵讨伐它,如此,天下有谁敢不服从呢?天下都服从了,就趁势驱使韩国和魏国攻打齐国,说‘一定要交出宋国的土地,归还楚国的淮北’。交出宋国的土地,归还楚国的淮北,这是对燕国和赵国都有益处的事情;并立三帝,也是燕国和赵国非常愿意的事。它们实际方面能得到好处,而且在提高名声方面还能如愿以偿,那么燕国和赵国就会像丢掉草鞋一样轻易地抛弃了齐国。如今您如果不去拉拢燕国和赵国,那么齐国称霸的功业一定会成功。诸侯们都拥护齐国而只有您不服从,则您的国家将会遭到各国诸侯的讨伐;诸侯们都拥护齐国,而您也一样服从它,则会导致您的声望变得卑贱。如今,您要是能够拉拢燕国和赵国,则能够让国家安定而声望尊崇;您要是不拉拢燕国和赵国,则会导致国家处于险境而声望变得卑贱。抛弃名尊国安做法而选择国危名卑的做法,明智的人是不会这样干的。”秦王听完这些话,心头就像被匕首刺进了一样刺痛。那么您为什么不派遣说客用这些话去游说秦王呢?秦王听到了一定会采纳,齐国一定会受到讨伐。结交秦国,这是有利的外交;讨伐齐国,是正当的利益。处理好有利的外交,谋求正当的利益,这是圣王所做的事情。
1707153471
1707153472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愍王出走。
1707153473
1707153474
久之,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苏代约燕王曰:“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则有功者,秦之深雠也。秦取天下,非行义也,暴也。秦之行暴,正告【正告:明白郑重地告知。】天下。
1707153475
1707153476
“告楚曰:‘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汉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寡人积甲宛东下随,智者不及谋,勇士不及怒,寡人如射隼【射隼:比喻行动捷速。隼,一种凶猛的鸟,也叫鹘。】矣。王乃欲待天下之攻函谷,不亦远乎!’楚王为是故,十七年事秦。
1707153477
1707153478
“秦正告韩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断大行。我起乎宜阳而触平阳,二日而莫不尽繇【繇:动摇。】。我离两周而触郑,五日而国举。’韩氏以为然,故事秦。
1707153479
1707153480
“秦正告魏曰:‘我举安邑,塞女戟,韩氏太原卷。我下轵,道南阳,封冀,包两周。乘夏水,浮轻舟,强弩在前,锬【锬:长矛。】戈在后,决荥口,魏无大梁;决白马之口,魏无外黄、济阳;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陆攻则击河内,水攻则灭大梁。’魏氏以为然,故事秦。
1707153481
1707153482
燕昭王认为苏代的这封信写得很好,就说:“先王曾对苏家有过恩德,后来由于子之作乱,才致使苏氏离开燕国。燕国想要报仇,对付齐国,非得任用苏氏不可。”于是就召回苏代,又十分优厚地对待他,和他一起策划攻打齐国的大事。终于打败了齐国,使得齐愍王逃亡在外。
1707153483
1707153484
过了很久,秦国邀请燕王,燕王想要前往,苏代劝阻燕王说:“楚国因为贪心取得了枳地而导致国家危亡,齐国因为夺取了宋地而使国家破败,齐国和楚国不能因为取得了枳地和宋地反而还要事奉秦国,原因是什么呢?那是因为只要是取得了成功的国家,秦国都将它视为劲敌。秦国夺取天下,凭借的不是推行正义,而是使用暴力。秦国使用暴力,已经公开向天下宣告了。
1707153485
1707153486
“秦国曾经警告过楚国,说:‘蜀地的军队,坐着船浮行在汶水之上,随着夏季盛涨的水势而直入长江,只需要五天就能到达楚都郢城。汉中的军队,乘船从巴江出发,随着夏季盛涨的水势而直入汉江,只需要四天就能到达五渚。我亲自在宛县以东聚集军队,向随邑进军,聪明的人还来不及提出对策,勇武的人还来不及发挥威力,我的进攻已经像用飞箭射杀鹰隼一样迅速取得了胜利。而楚王你还想着等待天下各国的军队一起来攻打函谷关,不是为时已晚了吗!’楚王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向秦国臣服了十七年。
1707153487
1707153488
“秦国也曾严正地警告过韩国,说:‘我从少曲发兵,只需一天就可以切断太行山的信道。我从宜阳发兵,直接攻打平阳,只需两天就可以动摇韩国各地的局势。我的军队穿越东西两周攻击新郑,只需五天就可以攻克整个韩国。’韩国认为的确如此,所以向秦国臣服。
1707153489
1707153490
“秦国还严正地警告过魏国,说:‘我的军队攻下安邑,围困女戟,韩国通往太原的路就会被截断。我的军队从轵道出发,通过南阳,封锁冀邑,包围东西两周,趁着夏季强盛的水势,乘着轻便的战船,强弓劲弩在前,锋利的戈矛在后,把荥泽水口掘开,魏国的大梁就会淹没在洪水中而不复存在了;把白马河的水口掘开,魏国的外黄、济阳也会淹没在洪水中而不复存在了;把宿胥河的水口掘开,魏国的虚地、顿丘也会淹没在洪水中而不复存在了。在陆地上作战,可以攻破河内,利用水攻可以毁灭大梁。’魏国认为的确如此,所以向秦国臣服。
1707153491
1707153492
“秦欲攻安邑,恐齐救之,则以宋委于齐。曰:‘宋王无道,为木人以象寡人,射其面。寡人地绝兵远,不能攻也。王苟能破宋有之,寡人如自得之。’已得安邑,塞女戟,因以破宋为齐罪。
1707153493
1707153494
“秦欲攻韩,恐天下救之,则以齐委于天下。曰:‘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齐无秦,有秦无齐,必伐之,必亡之。’已得宜阳、少曲,致蔺、离石,因以破齐为天下罪。
1707153495
1707153496
“秦欲攻魏重楚,则以南阳委于楚。曰:‘寡人固与韩且绝矣。残均陵,塞鄳阸,苟利于楚,寡人如自有之。’魏弃与国而合于秦,因以塞鄳阸为楚罪。
1707153497
1707153498
方苞:“周时人无不达于文。见于传者,隶卒厮舆亦能雍容辞令。苏秦既遂,代厉始脱市籍,驰说诸侯,而文辞之雄,后世宿学不能逮也。盖三代盛时,无人不知学,虽农工商贾,其少也固尝与于塾师里门之教矣,至秀民之能为士者,则聚之庠序学校,校之《诗》《书》六艺,使切究于三才万物之理,而渐摩于师友者常数十年,故深者能自得其性命,而口流余焰之发于辞者,亦充实光辉而非后世所能及。汉之文,于武帝之世而变,虽有能者,气象萌然。盖周人遗学,老师宿儒,至是而扫地益矣。”
[
上一页 ]
[ :1.70715344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