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153699
张仪归报。秦惠王封仪五邑,号曰武信君。使张仪东说齐愍王曰:“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殷众:众多。】富乐。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之说,不顾百世之利。从人说大王者,必曰:‘齐西有强赵,南有韩与梁。齐,负海之国也,地广民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齐何。’大王贤其说而不计其实。夫从人朋党比周,莫不以从为可。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战胜之名,而有亡国之实。是何也?齐大而鲁小也。今秦之与齐也,犹齐之与鲁也。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赵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又胜秦。四战之后,赵之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战胜之名而国已破矣。是何也?秦强而赵弱。今秦楚嫁女娶妇,为昆弟之国。韩献宜阳,梁效河外,赵入朝渑miǎn池,割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驱韩梁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渡清河,指博关,临菑、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见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孰计之也。”
1707153700
1707153701
齐王曰:“齐僻陋,隐居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也。”乃许张仪。
1707153702
1707153703
张仪回到秦国汇报。秦惠王封赏了他五座城邑,封号是武信君。又派遣张仪向东出使齐国,游说齐愍王,说:“天下强大的国家没有哪个能比得上齐国,齐国的大臣都是同姓父兄,百姓众多,生活富足安乐。然而替大王出谋划策的人,全都为了暂时的安乐,而不顾及国家的长远利益。主张合纵的人在游说大王时,一定会说:‘齐国的西面有强大的赵国,南面有韩国和魏国。齐国是个背靠大海的国家,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军强兵勇,即使有一百个秦国,也不能把齐国怎么样。’大王对这种说法非常赞同,却考虑实际情况。主张合纵的人结党营私,没有谁不认为合纵是不可行的。我听说,齐国与鲁国打了三次仗,鲁国三次取得胜利,而鲁国却因此危险,随后就灭亡了,虽然有战胜的名声,但带来的却是国家灭亡的结果。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齐国很强大而鲁国却很弱小。现在,秦国与齐国相比较,就好比齐国与鲁国。秦国和赵国在黄河、漳水边上交战,交战了两次都是赵国取得看胜利;在番吾城下交战,又是赵国两次打败秦国。这四次战役以后,赵国的士兵阵亡的有好几十万,仅仅保住了邯郸,虽然赵国获得了战胜的名声,然而国家却破败不堪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如今秦国和楚国互相嫁女娶妇,结成了兄弟友邦。韩国割让宜阳,魏国割让河外地区,赵王到渑池朝见秦王,割让河间一带来归附秦国。假如大王不归附秦国,秦国就会驱使韩国、魏国进攻齐国南部地区,调动赵国的全部军队,渡过清河,直指博关,临菑、即墨两城就不再为大王所拥有了。齐国一旦被攻破,再想要归附秦国,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细考虑这件事。”
1707153704
1707153705
齐王说:“齐国地方偏远落后,处在与世隔绝的东海边上,不曾听到过关于国家长远利益的高见。”于是答应了张仪的建议。
1707153706
1707153707
张仪去,西说赵王曰:“敝邑秦王使使臣效愚计于大王。大王收率天下以宾【宾:通“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大王之威行于山东,敝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历:通“砺”。】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愁居慑处,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1707153708
1707153709
“今以大王之力,举巴蜀,并汉中,包两周,迁九鼎,守白马之津。秦虽僻远,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今秦有敝甲凋兵,军于渑池,原渡河逾漳,据番吾,会邯郸之下,原以甲子合战,以正殷纣之事,敬使使臣先闻左右。
1707153710
1707153711
“凡大王之所信为从者恃苏秦。苏秦荧惑【荧惑:迷惑,眩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齐国,而自令车裂于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梁称为东藩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夫断右臂而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毋危,岂可得乎?
1707153712
1707153713
“今秦发三将军:其一军塞午道,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成皋,驱韩梁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四国为一以攻赵,赵服,必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王遇于渑池,面相见而口相结,请案兵无攻。原大王之定计。”
1707153714
1707153715
赵王曰:“先王之时,奉阳君专权擅势,蔽欺先王,独擅绾事,寡人居属师傅,不与国谋计。先王弃群臣,寡人年幼,奉祀【奉祀:主持祭祀。这里指新君继位。】之日新,心固窃疑焉,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乃且愿变心易虑,割地谢前过以事秦。方将约车趋行,适闻使者之明诏。”赵王许张仪,张仪乃去。
1707153716
1707153717
张仪离开齐国,向西行游说赵王说:“敝国的秦王派遣我做使臣,向大王进献不成熟的策略。大王领导天下诸侯共同抵御秦国,使秦国的军队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大王的声威已经传遍山东各国,我们秦国非常害怕,屈服不敢妄动,整治军备,磨砺武器,整顿兵车战马,练习跑马射箭,勤奋耕种,储存粮食,守卫在四方边境,忧愁敬畏地过着日子,不敢轻举妄动,惟恐大王深深地责备我们的过错。
1707153718
1707153719
“如今依靠大王的督促之力,秦国已经攻占了巴、蜀,吞并了汉中,取得西周和东周,迁走九鼎宝器,据守白马渡口。秦国虽然在偏僻、遥远的地方,然而压抑、愤怒的日子已经过得太久了。现在,秦国有一支穿着破旧甲衣,拿着残缺兵器的军队正驻守在渑池,打算渡过黄河,越过漳水,攻占番吾,与赵军在邯郸城下交会,希望在甲子这一天作战,效仿周武王伐纣的旧事,所以秦王特别派我作为使臣先来恭敬地告知大王及您的左右亲信。
1707153720
1707153721
“大王之所以信任并且能够缔结合纵盟约,是因为有苏秦作为依仗。苏秦迷惑诸侯,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企图倾覆齐国,结果使自己在街市上被五马分尸。天下诸侯不可能结为一体是非常明显的了。如今,楚国和秦国已经结为了兄弟友邦,韩国和魏国自称是秦国在东边的属国,齐国向秦国献出盛产鱼盐的土地,这就好比斩断了赵国的右臂。断了右臂的人与别人争斗,如同失去了同伙而孤立无援,想要没有危险,怎么可能办到呢?
1707153722
1707153723
“现在秦国派出了三支军队:其中一支军队堵塞午道,通知齐国调动军队渡过清河,驻扎在邯郸的东面;一支军队驻扎在成皋,驱使韩国和魏国的军队驻扎在河外地区;一支军队驻扎在渑池。相约四国军队结为一体共同进攻赵国,赵国被攻破后,四个国家一定会瓜分它的国土。所以我不敢隐瞒真实的意图,先把它告诉给大王的左右亲信。我私下替大王考虑,不如与秦王在渑池会晤,当面做个口头约定,请求按兵不动,不要进攻。希望大王拿定主意。”
1707153724
1707153725
赵王说:“先王在世的时候,奉阳君独断专政,蒙蔽、欺骗先王,独断所有政事,我还生活在深宫,跟着老师学习,没有参与国家大事。先王去世时,我的年纪还小,继位的时间不长,我原本就在心中暗自怀疑合纵的做法,认为诸侯联合为一体而不臣事秦国,不是出于对赵国的长远利益作打算。所以我打算改变主意,割让土地来弥补以往的过失,归附秦国。我正准备安排车马前去请罪,恰好听到了您的英明指示。”赵王接受了张仪的建议,张仪便离开了赵国。
1707153726
1707153727
北之燕,说燕昭王曰:“大王之所亲莫如赵。昔赵襄子尝以其姊为代王妻,欲并代,约与代王遇于句注之塞。乃令工人作为金斗,长其尾,令可以击人。与代王饮,阴告厨人曰:‘即酒酣乐,进热啜,反斗以击之。’于是酒酣乐,进热啜【热啜:指热羹。】,厨人进斟,因反斗以击代王,杀之,王脑涂地。其姊闻之,因摩【摩:通“磨”,物体相摩擦。】笄jī以自刺,故至今有摩笄之山。代王之亡,天下莫不闻。
1707153728
1707153729
“夫赵王之很【很:通“狠”。】戾无亲,大王之所明见,且以赵王为可亲乎?赵兴兵攻燕,再围燕都而劫大王,大王割十城以谢。今赵王已入朝渑池,效河间以事秦。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也。且今时赵之于秦犹郡县也,不敢妄举师以攻伐。今王事秦,秦王必喜,赵不敢妄动,是西有强秦之援,而南无齐赵之患,是故愿大王孰计之。”
1707153730
1707153731
燕王曰:“寡人蛮夷僻处,虽大男子裁【裁:裁断。】如婴儿,言不足以采正计。今上客幸教之,请西面而事秦,献恒山之尾五城。”燕王听仪。
1707153732
1707153733
张仪向北到达燕国,游说燕昭王说:“大王最亲近的国家,无疑就是赵国。过去赵襄子曾经把他的姐姐嫁给了代王做妻子,想要吞并代国,就与代王约定在句注山的要塞会晤。他命令工匠制作了一个金斗,加长了斗柄,使它可以用来杀人。赵襄子与代王喝酒时,暗中吩咐厨子说:‘你趁着我们喝酒喝得酣畅的时候,送上热羹,把斗柄反转过来击杀代王。’在酒喝到酣畅高兴的时侯,上了热羹,厨子趁机上前装盛,立即反转斗柄去袭击代王,把他杀死了,代王的脑浆流了一地。赵襄子的姐姐听说这个消息后,将簪子磨锋利,自刺而死,所以至今还有一座叫摩笄的山。代王是如何死去的,天下没有谁不知道。
1707153734
1707153735
“赵王如此凶狠暴戾、六亲不认,大王已经看得很清楚了,还认为赵王是值得亲近的人吗?赵国出动军队攻打燕国,两次围困了燕的都城胁迫大王,逼迫大王割让十座城池向他道歉。如今,赵王已经到渑池朝见秦王,献出河间一带来归附秦国。现在,假如大王不归附秦国,秦国将出动军队直下云中、九原,驱使赵国攻打燕国,如此一来,易水、长城就不再为大王所拥有了。况且,现在的赵国相对于秦国而言,如同秦国的一个郡县,不敢妄自出兵攻伐。眼下大王如果向秦国臣服,秦王一定非常高兴,而赵国又不敢轻举妄动,这样一来,燕国在西面有强大的秦国的支持,南面不再受齐国和赵国侵犯,所以我希望大王慎重地考虑这个建议。”
1707153736
1707153737
燕王说:“我生活在偏僻的蛮夷之地,这里的人即使是成年男子,裁断事情时却像婴儿,说的话不足以作为正确的决策。如今有幸接受贵客的指教,我愿意向西臣服秦国,献出恒山脚下的五座城池。”燕王听从了张仪的建议。
1707153738
1707153739
仪归报,未至咸阳而秦惠王卒,武王立。武王自为太子时不说张仪,及即位,群臣多谗张仪曰:“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秦必复用之,恐为天下笑。”诸侯闻张仪有却武王,皆畔衡【衡:通“横”,指连横策略。】,复合从。
1707153740
1707153741
秦武王元年,群臣日夜恶张仪未已,而齐让又至。张仪惧诛,乃因谓秦武王曰:“仪有愚计,愿效之。”王曰:“奈何?”对曰:“为秦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得地也。今闻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兴师伐之。故仪原乞其不肖之身之梁,齐必兴师而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毋伐,以临周,祭器【祭器:祭祀所用的礼器。】必出。挟天子,按图籍,此王业也。”秦王以为然,乃具革车三十乘,入仪之梁。齐果兴师伐之。梁哀王恐。张仪曰:“王勿患也,请令罢齐兵。”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借使之齐,谓齐王曰:“王甚憎张仪;虽然,亦厚矣王之托仪于秦也!”齐王曰:“寡人憎仪,仪之所在,必兴师伐之,何以讬仪?”对曰:“是乃王之托仪也。夫仪之出也,固与秦王约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得地。今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兴师伐之。故仪愿乞其不肖之身之梁,齐必兴师伐之。齐梁之兵连于城下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秦王以为然,故具革车三十乘而入之梁也。今仪入梁,王果伐之,是王内罢【罢:同“疲”,疲敝。】国而外伐与国,广邻敌【邻敌:邻近的敌国。】以内自临,而信仪于秦王也。此臣之所谓‘讬仪’也。”齐王曰:“善。”乃使解兵。
1707153742
1707153743
张仪相魏一岁,卒于魏也。
1707153744
1707153745
张仪返回秦国复命,还没有到达咸阳,秦惠王就去世了,秦武王即位。武王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对张仪没有好感,等到即位后,大臣中有很多人说张仪的坏话:“张仪不讲信用,反复无常地出卖了很多国家来取得国君的善待。如果秦国一定要继续重用他,恐怕会被天下人所耻笑。”各国的诸侯听说张仪与秦武王有隔阂,纷纷背叛了连横,又恢复了合纵联盟。
1707153746
1707153747
秦武王元年(前310年),大臣们日夜不停地诋毁张仪,齐国又派使臣来谴责张仪。张仪害怕被杀害,就趁机对秦武王说:“我有一个不成熟的计策,愿意献给大王。”武王问:“什么计策?”张仪回答说:“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必须使东方发生大变故,大王才能够让其他国家献出更多的土地。现在听说齐王非常憎恨我,我去哪个国家,齐王一定会出兵攻打这个国家。我乞求让我这个没有才能的人前往魏国,齐国一定会发动军队攻打魏国。魏国和齐国的军队在城下交战而不得脱身,大王就趁此机会攻打韩国,进入三川,从函谷关发兵,但不要攻打别的国家,直接兵临周都,周天子一定会献出祭器。大王就可以挟持周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图和户籍,这是成就帝王的功业啊。”秦武王认为张仪说得有道理,就准备了三十辆兵车,送张仪到魏国去。齐国果然出动军队攻打魏国。魏哀王非常惊恐。张仪说:“大王不要担忧,请允许我出使齐国,一定让齐国罢兵。”张仪于是派遣他的家臣冯喜前往楚国,再作为楚国的使臣出使齐国,对齐王说:“大王非常憎恨张仪;虽然如此,大王却使张仪在秦国更受信赖。”齐王说:“我十分憎恨张仪,张仪走到哪里,我一定出兵讨伐哪里,为什么说是更使张仪有受到信赖呢?”冯喜回答说:“这样做正是使张仪更受信赖。张仪离开秦国时,本来与秦王有约定,说:‘替大王打算,必须使东方发生大变乱,大王才能够多割得一些土地。现在齐王非常憎恨我,我在哪个国家,他一定会出兵攻打那个国家。我乞求让我这个没有才能的人到魏国去,齐王一定会出兵攻打魏国。齐国和魏国的军队在城下交战而不得脱身,大王趁机攻打韩国,进军三川,从函谷关出兵,但不要攻打别的国家,直接兵临周都,周天子一定会献出祭器。大王就可以挟持周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图和户籍,这是成就帝王的功业。’秦王认为他说得有道理,所以用三十辆兵车送他去魏国。现在张仪到了魏国,大王果真出兵攻打魏国,这样做对内消耗了国家的实力,对外是在攻打盟国,广泛地树立敌人,祸患殃及自己,这就是我所说的‘让张仪更受信赖’。”齐王说:“你说得对。”于是停止对魏国用兵。
1707153748
[
上一页 ]
[ :1.70715369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