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315061e+09
1707315061
1707315062 远西文明政权未能快速复原。毋庸置疑,查士丁尼在位期间,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国力大振。但拜占庭统治者没有中国帝王手中的新资源,不能巩固权力,回到旧罗马帝国水平。
1707315063
1707315064 欧亚文明世界两端——罗马帝国和中华帝国的衰落复苏与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情况迥然不同。这三个区域调用重装骑兵,制服了蛮族突袭队伍。而重装骑兵作战形式显然是由帕提亚人在公元前100年左右改进完善的。帕提亚人和随后的波斯人成功抵御了草原游牧人侵袭,使中东免于其患,也让印度受益匪浅。因为,正是在这一时期,笈多王朝带领印度攀上古典文明高峰。而与此同时,中国和罗马都饱受蛮族入侵和连绵内战之苦。
1707315065
1707315066 因此,扩张、收缩和部分复苏的循环主要在文明世界的两端——欧洲和中国呈现。而中东,虽最易受草原游牧人之患,却损失较少。原因是,中东的制度体系和军事设施更加完备,有能力制服草原民族。但在随后几个世纪里,中东在一种新类型的游牧人袭击中变得脆弱不堪。这一次的攻击范围从阿拉伯沙漠延伸到阿拉伯半岛南部。激发因素是一种新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
1707315067
1707315068 伊斯兰教以令人惊异之势迅猛崛起、迅速传播,急剧改变了欧亚文明关系图景,标志着世界历史新时期的到来。
1707315069
1707315070
1707315071
1707315072
1707315073 5000年文明启示录 [:1707312467]
1707315074 5000年文明启示录 第十章 远东和美洲
1707315075
1707315076
1707315077
1707315078
1707315079
1707315080
1707315081
1707315082 简即是繁 在中国,书画两种艺术相通,同为君子所求。书画常为一体,从上图绘画中即可看出。这种形式的艺术品是藏家之选。画边上的标志是个人印章印记,表明该画几经易手。一幅画作经多位名士收藏后,价值会有所抬升。
1707315083
1707315084 中东伊斯兰教的创立促进了贸易发展。阿拉伯人素来敬重商人,惯于开展商队贸易。但和犹太教和基督教一样,伊斯兰教也注重教条教义。创立后不久,穆罕默德的追随者即制订了伊斯兰教教法。和犹太教律法一样,伊斯兰教教法对多数情况下穆斯林如何行为处事做出了规定。这就意味着,每个穆斯林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遵守教法,要么拒绝接受,不得折中将就。在这种情况下,不同文化传统虽然仍有融合妥协现象,但仅限于宗教范围之外。只要与信仰和启示相关,文化的界限就变得泾渭分明,任何人不得逾越。
1707315085
1707315086 中东伊斯兰教的兴起将穆斯林置于欧亚文明沟通线两端。750年,穆斯林抵达印度和中国边境,把基督教的边界收缩到小亚细亚的托罗斯山和西班牙的比利牛斯山。在这些边境线的两侧,伊斯兰教的信徒遭遇了穆罕默德信仰的敌人。一个分化程度更深的世界由此产生。
1707315087
1707315088 在文明世界分裂出的各个部分中,以远东人口最多。公元600年至1200年间,这里也成了商业转化中心,资源得到更高效利用,中国国力大幅提升,手工技艺很快超越其他文明水平,城市兴旺发达,可称史无前例。与此同时,农业快速发展。汉朝时,农村地主乡绅阶层占据主导地位,从未遭到诘难。这使得中华文明从根本上具有稳定性,但也限制了发展空间。即便发生社会动乱,只要不撼动官僚乡绅的利益或理想,就不会激怒官府采取行动。
1707315089
1707315090 在公元600年至1200年间的几个世纪里,中国艺术家和作家填补了旧有的文化框架。儒家政治道德思想从未遭到批判,但佛教为中国艺术和思想开辟了重要新思路。即便在遭到官方禁绝后,佛教影响也从未中断。新儒学思想家部分就是受佛教启发,向旧经典发问,最终找到了新答案。
1707315091
1707315092 适合中国君子的生活风格也实现了范围上的扩展。绘画和诗歌成为君子造诣。凡万千文人墨客之中,总有数十名大师脱颖而出。公共餐饮得到发展,佳肴优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1707315093
1707315094 当然,社会下层生活拮据,无风雅之资。但中国乡绅阶层乐意接纳新来者。聪颖睿智、有文学天资的年轻人可以在运气才华兼得的情况下执任官府高职,还能把财富高位传给自己的子嗣亲属。因此,时有贫寒农家倾心聚力将禀赋不凡的男孩送入学堂,希冀他后来有成,荫庇家族。
1707315095
1707315096 中华文化范围内的民族都尽力效仿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在本章历史时期之初,朝鲜和日本迅速进入远东国家文明圈中。此后几个世纪里,这两个国家借鉴并修正了中国的技艺和思想,以适合当地品味和环境。
1707315097
1707315098 这个远东国家圈相对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对远道之事充耳不闻。在有学识的中国人眼里,中国是“中央王国”,万事万物在此聚集。雄伟中华国土之外均是蛮夷之邦。每个夷狄都因能臣服于天子、与天子交流而受益。天子端居皇位,对内维护和平秩序,对外慑服蛮夷。儒家认为,政局人事本应如此。
1707315099
1707315100 但在太平洋另一面,远在儒家圣人的视野见地之外,玛雅、墨西哥和秘鲁新文明于公元600年后在中南美洲进入古典阶段。三四百年后,这些文明被崇武尚战的帝国所取代。
1707315101
1707315102 美洲文明与中华文明没有直接联系。但我们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偶然横渡太平洋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而为亚美两洲的交流创造了条件。第一批欧洲探险者发现,某些有用植物在太平洋诸岛上都有分布。这种情况只能做如下解释:亚洲和美洲属植物不时会传播到太平洋诸岛上。另外,中国和美洲艺术惊人相似。这表明,中国的陶器和青铜器曾漂洋过海到达美洲,为美洲印第安石匠和金属匠提供了一种设计模型。
1707315103
1707315104 中华文明的发展
1707315105
1707315106 中国政治史
1707315107
1707315108 在本章考查的时间段里,中国经历了三次朝代更迭:隋朝(581年—618年)、唐朝(618年—907年)和宋朝(960年—1279年)。这种传统的历史组织方法隐藏了不少史实。220年汉朝灭亡后,隋朝再次统一中国。为巩固政权,隋朝在每一条边境线上实施进攻型军事政策。唐朝开国皇帝也遵循这一政策。因此,618年发生的朝代更迭并不具备重要意义。但自751年起,一系列军事灾难向中华帝国袭来。中国在中亚战场上败给穆斯林,接着又被朝鲜打败。更为严峻的是,755年,暴动四起,皇权瘫痪。在全力反击下,唐朝才免于覆亡之祸。
1707315109
1707315110 因此,唐朝末年政局与前一百年里蓬勃扩张、不断取得军事胜利的场景存在很大差别。皇帝手中没有军队,不能贯彻中央政府意志,实权渐遭蚕食。地方军阀蜂起,互相讨伐,不愿对远方的唐朝统治者尽忠效力。所以,907年唐朝覆灭也并未扭转时局。
[ 上一页 ]  [ :1.70731506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