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317489
1707317490
在非洲内陆,热带疾病和组织程度较高的王国挡住了欧洲人渗透的步伐。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每条河流的河口附近都有瀑布,构成了内陆旅行的天然屏障。从非洲海岸登陆的陌生人不仅要渡过这些瀑布,还要应对满怀敌意的当地人,抵抗昆虫滋生的传染病。因此,虽然奴隶贸易波及非洲大陆大部分地区,但在1850年前,欧洲人未能渗入非洲内陆。
1707317491
1707317492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为防欧洲相扰、避而不交的做法代价高昂。因害怕面对尴尬现实而封闭思维是固守窠臼、重走老路。相比之下,欧洲人渴求新技艺、新知识。这种态度上的反差迅速拉大了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在成就上的差距。
1707317493
1707317494
1850年至1860年间,面对西方强势,亚洲几大文明手足无措。他们固守旧传统和熟悉行为方式,却事与愿违,于1850年后陷入极度痛苦的境地,多样生活方式被打乱。但在1700年至1850年间,没有人能预料到会发生什么。而且在远东,退守绝缘的政策似乎还收到了良好成效。
1707317495
1707317496
人口增长
1707317497
1707317498
1700年至1850年间,世界场景又增添了一重维度,使得“固守”政策在短期内容易实施,但从长远来看危险重重。这一维度就是文明民族出现了前所未见的人口剧增。日本是一个例外,日本人崇尚晚婚,而且有这样一种社会风俗,孩子生下来不想要,可以扔到荒郊野外任其死亡。因此,日本人口未发生大的改变。但在中国、印度,以及伊斯兰世界,人口急剧增长。
1707317499
1707317500
从世界范围来看,有四个因素导致人口骤增:第一个因素是流行病逐渐消失。第二个因素是美洲粮食作物增强了人口稠密地区的食物生产能力。1700年至1850年间,甘薯在中国南方扎根,木薯和玉米变成非洲本土作物,玉米成为南欧粮食作物,土豆在北欧和俄罗斯茁壮生长。这些作物为上亿人口提供了口粮。
1707317501
1707317502
第三个因素是火炮的发展,使得寥寥数个政治权威中心能够有效控制大帝国。清王朝在中国建立了更高水平的安定秩序,其疆域之大、统治时间之长,世所罕见。在世界其他地方,王国和帝国的规模逊于中国。但在制服土匪和小规模暴动方面,欧亚两洲的统治者占据更有利地位。因此,在疾病死亡率下降和食物供应量增加的同时,地方暴力导致的死亡人数也在下降。
1707317503
1707317504
第四个因素是,庞大新帝国建立后,地方当局和商人发展了粮食存储和市场体系,能够应对地方粮食歉收导致的饥荒。只要能找到可耕地,实现集约耕种,就能让粮食供应速度跟上人口增长速度。由此,一切发展顺利,传统生活方式不仅没有因为人口增长而削弱,反而日益强化。但当传统方法用到极限后,人口不再增长,而且有一种局面无可回避:农民普遍感到绝望无助,传统政治方法无能为力。
1707317505
1707317506
这种危机仍然影响着今天的世界,并在不同时期波及不同区域。比如,中国从1775年起遭遇危机。同一时期,奥斯曼帝国的几个欧洲行省也陷入低谷。从亚洲几大文明的视角来看,1850年后,自己已经承受不起欧洲在外部施加的压力。与此同时,内部问题不断累积,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只有日本因人口增长有限,得以逃过此难。
1707317507
1707317508
事后来看,我们能够清晰洞见,非西方民族之所以付出沉重代价,是因为他们对欧洲人不断探索发现的新生事物视而不见,没有在国内推行根本变革。但在当时,欧洲也并没有因为工业革命而壮大实力。而且,对穆斯林、中国人和印度人来说,保守隔绝的政策足以应对当时局势。也就是说,这一政策能大致实现预期和现实相吻合。所以,我们不应该不做具体分析而进行谴责。
1707317509
1707317510
伊斯兰世界
1707317511
1707317512
从先知穆罕默德时代起一直到公元1700年左右,历史进程与穆斯林的预期大致相符。尽管从750年起,穆斯林遭遇政治解体,1258年成吉思汗的铁骑攻陷巴格达,但穆斯林宣教者和统治者仍继续将新土地纳入伊斯兰国度。穆罕默德的追随者从未失去任何大块或重要领土。一千多年来,在与欧洲基督徒的边境战争中,在亚非两洲与印度教徒及其他非伊斯兰教徒的斗争中,都是穆斯林占据上风。
1707317513
1707317514
穆斯林军事实力的衰败
1707317515
1707317516
因此,对穆斯林来说,公元1700年后政治军事局面的突然失衡不啻为重大打击。1699年,奥斯曼帝国不得不向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屈膝求和,将匈牙利大部分领土拱手相让。奥斯曼土耳其人被迫向强大的基督徒军队做出战略性撤退,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1707317517
1707317518
不久之后,印度的莫卧儿帝国开始走向衰败。1707年,奥朗则布去世,暴乱四起,帝国风雨飘摇。自此之后,莫卧儿国力再未恢复。整整半个世纪后,英国商人拥有印度全境最强大的军事实力。莫卧儿皇帝变成东印度公司的傀儡。穆斯林再也无力统治印度,这是人人皆知的事实。
1707317519
1707317520
第三大伊斯兰帝国是位于伊朗和阿塞拜疆的萨法维王朝。从1709年起,阿富汗发生暴乱,萨法维王朝土崩瓦解。政治乱局下,俄罗斯甚至连英国情报人员都开始干预萨法维政治。虽然穆斯林老式骑兵仍英勇果敢,风驰沙场,但决定其胜负的弹药补给越来越靠外国供应,尤其是基督教国家。原有实力和自主性荡然无存,无可挽回。
1707317521
1707317522
在这些戏剧性的军事政治挫折背后是草原武装的失势。他们不再是欧亚势力平衡中的主要力量。与其他文明不同,穆斯林对草原民族持开放态度。他们之所以在印度和欧洲取得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草原武装力量从中亚到欧亚大陆边境的迁徙途中同非穆斯林异教徒展开圣战,捞取丰厚战利品。但到后来,骑兵不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穆斯林大帝国凭依的所有军事政治传统过时无效。
1707317523
1707317524
土耳其禁卫军
1707317525
1707317526
在伊斯兰国家中,只有奥斯曼帝国下大气力装备火炮,打造高效步兵。在苏莱曼一世时代,土耳其禁卫军火力强大,军纪严明,立下赫赫战功。但后来,这支部队不再从巴尔干半岛基督徒村庄招募新兵,战斗力不敌欧洲部队。原因是,在原有征兵政策下,村童应征入伍,就此离开故土,没有家庭羁绊,能够接受严苛纪律约束。而且身为苏丹奴隶的他们,深知自己接受训练的目的就是全力效劳苏丹。但到了1638年后,禁卫军从部队子弟中征募新兵,性质随之快速发生改变。而且,苏丹发放的兵饷不足以维持日常开支,禁卫军不得不在冬季赋闲时节从事各种手工贸易,以贴补生活。
1707317527
1707317528
不久之后,他们和城镇里的穆斯林工匠打成一片。到1700年,或1750年时,来自欧洲行省的很多穆斯林手工艺人也在禁卫军当差。军职变成了自由买卖的商品。很少有人去核查入职者是否接受过军事训练,是否服从军纪。禁卫军战斗力受损,但却掌控了苏丹及其大臣。为保护自己的特权和传统,他们随时准备暴动夺权,绝不容许任何新武装与自己分权。
1707317529
1707317530
印度军队
1707317531
1707317532
有奥斯曼例子在先,其他穆斯林统治者自然不愿意组建火力强大的步兵武装。莫卧儿帝国和萨法维王朝都无动于衷。与旧制度下的欧洲军队相比,莫卧儿军备匮乏,训练不力,无帅少将。但武装欧洲火炮、穿上制服、配备教官之后的印度士兵也极具战斗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一点为英国东印度公司顺利执掌印度创造了可能。十几个从大不列颠群岛来的公司职员就能以欧洲方式组建印度军队。到1763年时,这支部队成为印度有史以来战斗力最强的军队。
1707317533
1707317534
中部的印度教徒叛军——马拉塔人也削弱了莫卧儿国力。锡克人在印度西北部独立。地方总督虽然在理论上接受莫卧儿皇帝的任免,但实际上也处于独立状态。印度北部频遭洗劫,先是有伊朗沙阿纳迪尔沙率军而入,后有阿富汗突袭武装越山而来。
1707317535
1707317536
内有印度教徒兴兵作乱,外有阿富汗侵略突袭,很多穆斯林王公不得不求助英国保护。为此,东印度公司执行“间接统治”政策,即保留现有政权和税收体制,但参与政事。在多数情况下,英国人给出的建议都会付诸实施。这种政策一举多得。东印度公司没花费多少钱就打开了贸易之门,很少遭到当地人反对,维持了和平局面。
1707317537
1707317538
但天鹅绒手套里的那只铁手时不时就会伸出来。1818年,马拉塔人要求独立,遭英军镇压,自此再未能成气候。1839年至1842年间,英军越过印度西北边境,入侵阿富汗,贯彻东印度公司意志。当时,曾经不可一世的莫卧儿帝国变成一道影子,穆斯林在印度的统治权化成一具空壳。穆斯林王公及其附庸不得不恭顺屈服。大多数印度教徒政治惰性强,对此无动于衷。在他们看来,外国主子换来换去没什么区别。在英国人眼中,只要能保证印度兵军纪不松弛,英国在印度的地位就无可撼动。
[
上一页 ]
[ :1.70731748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