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357678
晚餐后,总统指着棉兰老开启了一番会商,他对麦克阿瑟将军说:“现在,道格拉斯,从这里我们还能上哪儿去?”这就成了引发一场讨论的导火索,麦克阿瑟随即详尽阐述了他的观点以及他认为应当采取的战略,那就是无论最终目的是攻打台湾、中国大陆还是日本本土,都得先拿下吕宋再说。[64]
1707357679
1707357680
麦克阿瑟进攻吕宋的方案已经打磨了两年半,它仍是基于后勤保障和空中支援的传统理念制定的。他坚持这种较为保守的“连续多次”两栖进攻,每一次新的进攻都要得到陆基航空兵的掩护,登陆舰队也要从相对较近的港口出发。他坚持认为南方大洋洲附近海域岛屿密布的地理环境比北部海域更为有利,后者的岛屿之间动辄相距数千英里,只有通过航母特混舰队才能予以轰炸。和尼米兹的战区不同,麦克阿瑟战区里的地面部队、海上力量和陆基航空兵能够相互支援,共同推进。不仅如此,他还提出吕宋拥有大量可用于登陆的海滩,这样敌人就无法集中兵力应对第一轮登陆——他在1941年12月极其痛苦地领悟到了这一点——当地地形也适合大规模机动作战,这样就有可能降低地面作战中的伤亡。麦克阿瑟可以通过吕宋岛和菲律宾其他岛屿上的友方游击队来获得情报和其他支援,而台湾从19世纪末就被日军占领,美军无法预计当地百姓的态度。一旦夺取菲律宾的机场,美军航空兵就可以迅速赢得南海上空的制空权,进而在连接日本本土及其东印度群岛石油产区的海运线上展开巡猎。
1707357681
1707357682
在麦克阿瑟二十年后凭记忆重现的当年场景中,他声如洪钟,口若悬河地抛出了他掷地有声的意见,其他人只能躲在角落瑟瑟发抖。但是根据莱希不久之后日记里的记述,罗斯福才是主导会议的大师,他向两位战区司令提的问题十分合宜,而且很专业地试探着两人的底线:“罗斯福完美地掌控着讨论,从一个议题转向另一个,并且缩小麦克阿瑟和尼米兹之间的分歧,他的状态非常好。”[65]总统向麦克阿瑟仔细询问了菲律宾的敌军兵力,好确定他对伤亡数据的预判。根据麦克阿瑟告诉理查德森的说法,罗斯福问道:“菲律宾群岛上有多少日本鬼子?”
1707357683
1707357684
“大约10万,”麦克阿瑟答道,“散布在整个群岛上。”
1707357685
1707357686
罗斯福说自己听说日军数量比这“多得多”。
1707357687
1707357688
“我是那儿的指挥官,”麦克阿瑟说,“我想请问你的信息从何而来?”
1707357689
1707357690
总统并未正面回答,而是提出了他的意见:“夺取吕宋的战斗会非常血腥。”[66]
1707357691
1707357692
在这段对话中,罗斯福显然十分顾虑伤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反对吕宋作战。他可能只是在转述最近马歇尔将军向他汇报的情况,后者的战争部情报部门相信菲律宾群岛上有17.6万名日军。[67]正如后来所证实的那样,这一次总统的顾虑是十分准确的,因为即便是战争部也低估了日军的数量。在1944年7月时,菲律宾至少有25万日军,随着更多运兵船队从中国大陆、台湾和缅甸开来,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长。[68]
1707357693
1707357694
罗斯福是否在来到夏威夷之前就已经先入为主地想要越过吕宋?根据麦克阿瑟在会谈几个小时后复述给理查德森的情况,罗斯福只是顾虑这场战斗会“非常血腥”。但在20年后麦克阿瑟那本畅销而且广为引用的回忆录里,罗斯福说的话成了:“但是道格拉斯,夺取吕宋会招致我们承受不起的惨重损失。”(黑体为笔者所加)个中差异,值得细品。后者暗指罗斯福反对攻占吕宋,但这一点在任何历史记录中都找不到旁证。总统此前已经为预计会带来惨重伤亡的多次登陆或作战背过书,包括7个星期前的诺曼底登陆。关于罗斯福提出这个国家无法“承受”重大部队伤亡的说法,有鉴于世界其余各地血流成河的战场现状,他似乎不太可能说出这样的话。仔细询问麦克阿瑟关于伤亡的预期仅仅是出于尽职,他也就台湾向尼米兹问了相同的问题。
1707357695
1707357696
无论如何,面对总统的询问,麦克阿瑟来了一番长篇大论,攻击尼米兹战区里那不必要而且不合理的重大伤亡。自从1943年11月中太平洋反攻的第一步,即塔拉瓦环礁登陆战里战死了1 000人之后,尼米兹一直采用那种有争议的战术。麦克阿瑟在美国国会和媒体的盟友也在煽风点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的报纸,报上经常表扬麦克阿瑟能够保持战场伤亡数量合理。在他的回忆录里,麦克阿瑟称自己对罗斯福说:“总统先生,我的伤亡不会太重,不会比过去更多。正面进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代步兵武器十分致命,只有不怎么样的指挥官才会去正面突击。好的指挥官不会招来沉重损失。”[69]根据理查德森的日记,麦克阿瑟预言说台湾战役至少会和吕宋之战一样血腥残酷,他还补充道“他战区里的所有战役伤亡都比较少——死的人比任何其他战区都要少”。[70]
1707357697
1707357698
凭借着德裔得克萨斯人骨子里的冷静,尼米兹承受了这一切而未予反驳。但是其中暗含的批评必然也令他耿耿于怀,尤其是此刻他的部队正在马里亚纳群岛战役中遭受惨重伤亡,每一个小时都会有运载着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伤员的道格拉斯C-54“空中救护车”飞机降落在瓦胡岛上。在战后的一次分析中,尼米兹承认他中太平洋战区付出的人命代价比南太平洋更高,但他也提出人们“常会犯一个错误”,以为“即便盟军变招,日本人也会按兵不动”。赤道以北的战斗已经迫使敌军从南线分兵——如果他们不分兵,“西南太平洋部队就会在新几内亚地区遇到强大得多的抵抗”。[71]若真想抬杠,尼米兹也可以指出麦克阿瑟长期以来一直坚持要攻打自己战区里最坚固的日军据点拉包尔,直到参联会下令绕过这里才罢手。他还可以说仅仅比较两个战区的伤亡数字是没有意义的,真正有意义的是伤亡代价与所打下的地盘潜在战略价值的对比——夺占赤道以北那些距离日本更近的岛屿,对最终的胜利更有决定性意义。
1707357699
1707357700
7月28日上午,尼米兹开始发言,提出了金关于绕过吕宋直取台湾的方案。毫无疑问这是个有吸引力的方案,但看起来他提出这个方案只是走个过场。在罗斯福的仔细询问之下,尼米兹并不掩盖他对于这个方案的保留态度。莱希和麦克阿瑟都注意到他其实并不完全赞同“堤道”计划。
1707357701
1707357702
尼米兹特地从两个方面认可了进攻吕宋的方案。首先,他表明自己现有的兵力能够支援吕宋作战,而若是攻打台湾,就很可能需要进一步增援。其次,根据莱希日记里的记录:“他承认战局的发展可能会凸显出攻占马尼拉区域的必要性。”[72]
1707357703
1707357704
这样,即便不考虑士气、政治和心理等因素,吕宋也是攻打台湾之前的良好落脚点。而麦克阿瑟则拿出了自己自从1942年3月逃离科雷吉多尔起就反复排练过的演讲,最终一锤定音:解救“1 700万忠诚的菲律宾基督徒”是美国的责任,这是血誓。“我认为从敌人手中解救这些自己人并非仅仅是个士气问题,现在机会来了,而如果我们不去这么做,那么东方人将不会理解我们……我觉得第二次牺牲菲律宾是不可接受、不可原谅的。”[73]
1707357705
1707357706
麦克阿瑟提出,越过吕宋将会成为日本煽动宣传的话柄,他们总是说白种人不会为亚洲人流血。吕宋还关押着大约7 000名美国战俘和数千盟国平民。每过一个月,都会有数百人死在战俘营里,越过这个岛屿意味着要冷血地决定让许多人命丧残酷的拘禁之下。对于越过吕宋可以使这个岛屿免于血战和毁灭的观点,麦克阿瑟不为所动:“我们曾经被刺刀指着赶出了吕宋,现在我们要用刺刀指着日本人把他们赶出去,夺回我们的尊严。”[74]
1707357707
1707357708
麦克阿瑟在1942年3月逃离菲律宾后发出的声明——“我还要回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言论之一。但除此之外,罗斯福总统的承诺也同样掷地有声,而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绝对不会让他忘掉这一点。1942年初,日军正横扫菲律宾,在如此危机之下,奎松总统一度考虑过要向日本人投降以换取和平。麦克阿瑟出于减轻菲律宾人民所遭受灾难的考虑,几乎就要同意这个做法。但罗斯福坚定地拒绝了。在写给奎松总统的一封信里,他恳求道:“无论现在的美国守军遭遇到了什么,我们都不会放弃努力,直到我们现在正在菲律宾以外组建的部队打回来,把最后一个侵略者从您的土地上赶出去为止。”[75]这份誓言看起来也没什么可以回旋的余地。
1707357709
1707357710
金上将后来听说麦克阿瑟偏了题,没有专注讨论军事战略,便火冒三丈。他似乎觉得战略决策中民心士气或者外交政策这样更广的因素完全不是职业军人该考虑的事情。在战后的一些文字中,他抱怨说麦克阿瑟“在讨论时对太平洋上的军事问题避而不谈……反而去谈那些美国承诺要把他们从日本人手里解救出来的可怜的菲律宾人”。[76]金这么说难免有袖手旁观之嫌。如果说有哪个军事将领有权参与这方面的决策,那就只有麦克阿瑟了。从1941年12月起,甚至是从美西战争时起,人们就可以说,美国在菲律宾的荣誉、声望和可信度已然岌岌可危。从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时代起,美国对菲律宾政策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当地人建立一个能够击退入侵者的有效的民选政府。美国曾承诺菲律宾在1946年独立,这一承诺仍然有效。而对于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来说,若能成功在菲律宾实现去殖民化,便能给全世界尤其是英国人树立一个美式的标杆。在这样一场可怕的世界大战中,没有任何重要战略决策能够与其远期的政治后果或外交政策后果脱离干系。在欧洲和太平洋两个方向上,对轴心国的战争已经进入了尾声,战后新秩序已然呼之欲出。
1707357711
1707357712
根据另一段常被提起、广为人知的野史,麦克阿瑟当时把罗斯福拉到一边,直截了当地警告说越过菲律宾将会危及他本次竞选。这一风传的源头是一个叫考特尼·惠特尼的人,他是一名律师,战时和战后作为预备役军官在麦克阿瑟手下任职。1956年,也就是夏威夷会议12年后,惠特尼出版了一本遍布虚构内容和伪造对白的满是马屁味的麦克阿瑟传记。在其中一章里,他让麦克阿瑟对罗斯福说:“总统先生,如果你决定绕过菲律宾,而将那里的数百万美国追随者和数千美国侨民、战俘继续置于痛苦和绝望中——我敢说美国人民会起来造反的,他们会在今年秋季的大选投票中表达出对你最大限度的愤怒。”[77]这种啰唆的教训再怎么说也是很失礼的。考虑到麦克阿瑟不久前刚刚卷入党派政治,这种话更容易被解读为一种威胁。这件事显然没有旁证,惠特尼的野史最好还是当作一个讲故事的人的捕风捉影,仅此而已。
1707357713
1707357714
有些人走得更远,甚至妄称夏威夷会议上发生了一起内幕交易,说罗斯福为吕宋战役开了绿灯,以回报麦克阿瑟保证在选举前给罗斯福送几条有利头条新闻的承诺。支持这一“秘密交易”说法的人自己也承认,这种事没有一丝一毫的证据可以证实。[78]
1707357715
1707357716
无论真相到底如何,麦克阿瑟对罗斯福唠叨了一大堆看起来是确定无疑的了。根据麦金太尔医生的说法,罗斯福当时对他说:“给我一片阿司匹林。不对,再给我一片,我早上吃。我这一辈子还没有遇到谁像麦克阿瑟这样对我说过话。”[79]
1707357717
1707357718
28日午餐后,罗斯福、莱希和尼米兹一起把麦克阿瑟送到了西卡姆机场,他的C-54专机已经在那里加足燃油准备起飞了。看起来无论他们在送行的车里说了什么,麦克阿瑟最终都是觉得自己赢了。分别时,莱希对他说:“我会一直支持你,道格拉斯。”[80]
1707357719
1707357720
麦克阿瑟大步踏上飞机的舷梯时,飞行员“土佬”罗兹也跟他一起走了上去。他问上司会议开得成不成功。麦克阿瑟向周围看了一圈,确保没人旁听,随后低声答道:“是的,大获全胜。我们要开干了。”
1707357721
1707357722
“去打菲律宾?”罗兹问。
1707357723
1707357724
“是的,我这几天还不会宣布这事,但我们已经开始动手了。”
1707357725
1707357726
9个小时后,当这架“空中霸王”在塔拉瓦机场降落加油时,罗兹把这段对话记在了他的日记中。他说麦克阿瑟兴高采烈,“就像得到了新玩具的小孩子”。[81]
1707357727
[
上一页 ]
[ :1.707357678e+09 ]
[
下一页 ]